现在教育孩子,棍棒已经退出了舞台,我们更多讲究的是与孩子沟通交流,讲道理,用一些技巧与方法让孩子信服。当教育需要时,我们也会恰当使用些威逼利诱。威胁肯定不是个好方法,而我就曾经吃过这个亏。空洞的威胁,就曾让我这当妈的一度失去威信。
昨天在超市里看到了这样一幕:
那六岁左右的小男孩看上了一样玩具,妈妈不给买。妈妈先耐心地对孩子说:“这玩具家里已经有相类似的,不要买了好不好?”儿子说:“不行,我想要。”妈妈接着说:“那么多玩具了,不要再买了,走吧。”儿子仍然坚持要。“快走了,我不会买的,再不走,我要生气了。”儿子根本不当妈妈的话是一回事,开始对拽着妈妈的衣脚耍赖了。妈妈有点生气了,说:“说不买就不买,你再这样,我把你丢在超市里,不要你了。”本想这威胁会让孩子妥协,没想到儿子哭了,顶了一句:“你就天天用这个来骗我,能不能换点新鲜的?”……
多少熟悉的一个场景啊,这个妈妈的做法与曾经的我一样,勾起了我的回忆……
“玥儿,快点吃饭了。”“玥儿,快点吃,快一点!”“玥儿,你再不快点,我要把饭端走了。”“玥儿,我生气喽,你再不快点吃,我把你丢到门口去了!”……愤怒在升级,威胁自然而然的出口,但聪明的孩子都知道,这威胁并不真正会发挥作用。
“玥儿,你已经玩了很久了,我们该回家了。”带女儿在操场玩,已经一个小时了。“不嘛,我还要玩,我没玩够。”过了一会儿,“玥儿,要回家了,明天还要上幼儿园呢,快点回家洗澡、吃饭。”女儿还不尽兴,说:“我不回去,我还要玩。”……又过去了大约10分钟,我再一次发出命令,威胁道:“你怎么还要玩?我警告你,再不回去,我先走了,把你丢在操场上。”女儿又磨蹭了一会儿,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我走了。
已经九点多了,看着还不肯睡觉在玩玩具的女儿,我的火在不断地上升着。“玥儿,快点收拾玩具,睡觉去。”“不嘛!我不想睡觉!我还要玩。”女儿嘟囔了一句,头也没抬,继续玩。又过了一会儿,我又警告:“快点收拾玩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迟了还不睡觉。”女儿看我有点生气了,磨蹭着开始收拾,其实还在玩。我越看越火,大声地说:“快点,不然我扔了你这些玩具。”女儿哭了,想以哭争取再玩一会儿:“不要扔嘛,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我的火气又在上升,开始口不择言了:“还敢哭,再哭,我把你一起丢到门口去,让大灰狼来抱走了。”……最后女儿哭哭啼啼地收拾着玩具,而我却一点也不开心。
……
这样的情景剧不断地上演着,而我却渐渐发现,女儿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变成了我说我的,女儿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拿我的话当一回事。甚至有时还会顶上一两句,如“你就知道说这样的话”,“我才不怕呢。”……噎得我当场说不出话来。妈妈的威信在受到威胁,女儿也越来越没有规矩,着实让我苦恼。
后来,我在育儿书上看到了“空洞威胁”这个词,才渐渐明白了问题所在。反思每次这样情景的发生,都大致经历同样的过程:从耐心商量到商量无果到假生气,再逐渐升级到真生气的步骤,以平静开始、以沉着的脸色相威胁结束。事实上,这是每个妈妈在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时,相同的经历。可妈妈们,你们知道吗?孩子无比聪明,他早已看穿了妈妈的心思,他知道在妈妈达到爆发点之前,他是用不着行动的。
而这样的威胁有用吗?事实证明,不但无用,还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样的威胁不但不会取得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让孩子立刻去做某些事),更不会提高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促使孩子更不把我们的话当回事儿。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我们现在说得再吓人,也只是说说而已,不会变成真的。爸爸妈妈怎么舍得把孩子一个人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爸爸妈妈怎么舍得让我被大灰儿狼抱走……这样,我们的行为无疑在告诉孩子:不服从父母的命令,并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那这样下去,孩子还会服从我们的命令吗?答案当然是不会。
我突然明白了,当我要求女儿服从命令,去做某些事,孩子却置之不理时,我应该要用行动,用规则去约束她,而不是光凭这些无用的空洞的威胁,去获得我所期望的行为。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方法,我跟女儿定规矩,讲原则。当然不是纸上所写的条条框框,而是在做每件事之前,妈妈要事先想到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与孩子商定做法。规矩一旦定下来,就必须执行,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醒孩子,并严格按照约定来执行。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了。
那以后,我们再上超市前,我们就先和女儿约定,只能购买一样适合的、适用的东西。刚开始执行时,购买欲望很强的女儿总会耍赖,也会哭闹,但我们没有屈服,而是坚持跟她讲规矩、讲道理,几次之后,女儿就习惯了这个做法,而不会再过多的要求并且哭闹了。
那以后,女儿在玩得开心,舍不得离开或回家时,我不再用空洞的话语来威胁她,我给她定时间,如“你再玩10分钟,我们就走。”并给女儿看时间,告诉女儿分针到了哪里就该离开了,让孩子心里明白。到了时间就必须执行,刚开始时,女儿还会耍赖,要求再玩,我就会告诉她,再玩就必须要有惩罚了,这样女儿就会心不甘情不愿地跟我走。但如此坚持了几次之后,女儿就会遵守约定,到点就离开了。这样,还在女儿心中建立了时间观念。
那以后,在吃饭问题上,我们也采用“定时间”的方法(当然时间足够宽裕),规定女儿在多少分钟内把饭吃完,如果没有吃完就收走,而且那半天里不可以吃零食和水果,饿也就饿着。这样效果挺好,女儿吃饭看着钟,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把饭吃完。而有一次她不吃饭,我就让她饿了半天,一餐没吃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规矩就是规矩,既然约定好的,就必须遵守的。
那以后,女儿再玩玩具不收拾时,她爸就会清扫进垃圾桶,毫不客气的,哭闹也无益。这样了几次之后,女儿再也不敢犯这错了。
……
就这样,慢慢地我又重新找回了妈妈的威信,又得到了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效果。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言必行,行必果。还有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肯定会出现“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服从命令”的事儿,与其用一些空洞的威胁向孩子咆哮,不如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商定一些规则,并严格地执行着。这样所取得的效果绝对更好。
如果你也是和曾经的我一样,喜欢用空洞威胁,建议赶紧改。因为没有实践的经验,育儿路上我们会犯许多的错,但我们要有勇气改,要及时改,为时不晚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