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境界
(2011-01-19 23:32:58)
标签:
杂谈 |
慎独的境界
由此,可以断定,我是个做不到慎独的人。做不到慎独,就是一个缺德、修养极差的人吗?当然不是。我们单位卫生间的水龙头没关,我发现后总是拧紧,楼道里的灯没熄,我从不视而不见,没有警察把守的路口,我也不闯红灯,老婆的手机忘在家里,我从不偷看(自从有了手机后她也就没了艳遇的魅力)。
但我不是一个慎独自觉的人。曾在报上读过一篇文章,一位英国老人在中国旅游,她因找不到回收废电池的地方,竟然把它带回了英国,交给专门回收废电池的部门。这样的事儿我能做到吗?不能,我只能做到扔进垃圾桶,在没人的时候也不往农田、河里扔就算了。
像英国老太太那样的慎独我是做不到的,但伤天害理、损人利己、贪赃枉法的事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做,无论是独处一隅,还是“群居共处”,因为那样做了我会厌恶我自己,灵魂肮脏就像身上沾上了臭狗屎,让我会坐立不安。
人活着可以有小坏,但不可以有大坏,可以接受无德,但不能生活在无德之中。我喜欢慎独,不是非要把自己修持成神仙,慎独的成果不是打造“公众的形象”,而是我灵魂干净了才舒服,保持心意上的愉快状态就容不得卑鄙,当一个人觉得灵魂也需要沐浴的时候,他也就找到了慎独的境界。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结果行贿者灰溜溜地离去。“慎独”是杨震灵魂干净的需要。“慎独”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慎独的过程也许痛苦,但自觉地进入了慎独的境界一定很美。
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它自觉成了神圣,自觉成了主观的愿意才行。如果还停留在“不得不如此”的道德自律层面,还不算真正的慎独。
2011年01月18日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