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岁·灌水

(2011-01-09 11:59:23)
标签:

杂谈

贺岁·灌水

 

阮直

  

贺岁本是咱国人过年的喜庆方式,除了磕头、拜年、说吉祥话,好吃好喝,还要说书讲古,唱大戏,扭秧歌,划旱船,日子再苦再累也要“穷开心”,要不然老百姓一年到头也没个“撒野”的“狂欢节”,那样日子真是苦死了。贺岁就是“能耐人”给大众的一次癫狂。

   从民间的文化、风情、风俗中追溯,“贺岁”也是国人的“文化事件”,并非是出版商和影视部门拿来的现代西方“贺岁理念”。在我国古代正统的文艺界——梨园,就有个传统,每逢年关岁末,必会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都是与春节关联的吉祥喜庆、热闹欢歌类的节目,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其目的就是感谢观众一年中花钱买票的一次回报,有点儿义演的味道。

   长此以往,作为表演性质的艺人就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才能让有时间、有心情的大众接纳你的艺术。可如今的贺岁文艺完全是市场操作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这种市场炒作现象,开始的头几年还新鲜,渐渐地就被灌水了。贺岁的创作、制作者想的都是效益——捞钱。不少作品并不具备贺岁的品质,甚至损坏了“贺岁”的品牌。这种只追求作品创作、制作上的炒作,忽略了作品的民俗性、民族性、乡土文化的存在规律,只顾打“贺岁”的牌子,不去考虑传统文化贺岁理念的现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蔑视,这将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不利于整个“贺岁”文化市场的发展。

    随着《大笑江湖》、《让子弹飞》、《赵氏孤儿》等贺岁影片的陆续上映,2011年电影贺岁档大幕正式拉开,已有近50部影片将在这一档期上映。但纵观整个2011年贺岁影片,中国电影的种种浮躁在今年的贺岁档显得格外突出:为赌票房,国产电影扎堆贺岁档,浪费严重;用所谓明星阵容撑场面,几张老脸惹人烦;经典影片“扎堆”翻拍,创新力量饱受压抑……

    倒是那些陈旧的主题、错误的价值观随处张扬,比如根据戏剧版《赵氏孤儿》制作成的数字电影,仍是“一曲弘扬帝制时代奴才道德的悲歌”,《赵氏孤儿》弘扬的核心思想是奴隶制向封建帝制转型期陈旧腐朽的价值观,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这样的“好人”,说到底是没有自己人性尊严的奴才。

    那个《让子弹飞》用郭志坚的评语是全片充满了“血腥场面和性暗示”,让雄性的力比多过剩者借着片中人物多了“体面”地表达和释放。而这种力比多的释放过程,顶多给今后饭局上优雅的男男女女提供了大胆调情时体面的动力。影片中对那些滥杀无辜的表现显得毫无自觉,就那不自觉的一笔就颠覆了整个的人物和故事。这种片子正对当下中国观众的胃口,“只看视觉飞扬,不管善恶分辨,只求电影快感,不管故事伦理”。贺岁就贺这样观众的岁,观众灌水就灌这样影片的水。

    由贺岁影片的被灌水,我们反思一下2010年的文化界,不难感受到,一股灌水风潮此起彼伏。“非诚勿扰”、“故里之争”、“影视翻拍”等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文化正在被浸染上这个时代的流行病症——浮躁。浮躁文化就是“文化的灌水”。有些学者撒尿浇花,大众就当泼水节过了。在众人的心中,学者应该是一个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一群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事实是那些大牌的“学者”比灌水的菜鸟还能胡说八道。

  “凤姐”、“伪娘”等都粉墨登场,以刺激观众越来越麻木的神经。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欣赏和接受。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这种规律必将导致贺岁影视与娱乐节目的内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肤浅。灌水文化也在过度开采的娱乐资源中一路高歌猛进,“多”媒体合谋也冲当了灌水文化的大马力水泵了。

《济南时报》2010年1月6日《南方日报》2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