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才情与交游:陆游绍兴末年仕途起复及其与张栻、朱熹的相会考析
(2025-11-14 09:10:03)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时势、才情与交游:陆游绍兴末年仕途起复及其与张栻、朱熹的相会考析
南宋绍兴末年至孝宗初年,是一个由沉寂转向激荡的时代。金主完颜亮南侵的烽火,不仅动摇了秦桧以来苟安的国策,更点燃了宋室君臣恢复中原的希望。正是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陆游(字务观)结束了长期的沉沦,迎来了仕途的“起复”。他的复出,并非偶然,而是其个人才干、政治立场、人际关系与时代机遇相互激荡的必然结果。而在此后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他与同时代的两位巨擘——张栻与朱熹,则演绎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的交谊。
陆游的复出,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合奏。
1. 个人文才与风骨:立身之本
陆游的起复,首先根植于他出众的个人文才与刚直的政治品格。
才华需要阶梯方能抵达权力中枢,陆游的仕途进阶离不开几位权臣的赏识与保荐。
个人的努力终究要依附于时代的洪流。陆游的起复,恰逢南宋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
进入政坛核心的陆游,其人生轨迹与两位时代巨子——张栻(字敬夫)和朱熹(字元晦)产生了交集。然而,这三次交集却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陆游与张栻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并肩战斗的经历之上的,他们的相会不仅可能,且有确凿证据,且交往层次远超此前认知。
与张栻的深厚情谊不同,陆游与朱熹的交往,则主要是一场贯穿一生的“神交”,但其间有理由推断存在一次短暂的邂逅。
陆游的仕途起复,是个人奋斗与历史机遇共振的典范。而他与张栻、朱熹的交往,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南宋士人世界的丰富图景:与张栻的交往,是投身时代洪流、并肩作战、从始至终的战友情谊;与朱熹的交往,则是超越时空、以心传心,或曾有过一次短暂邂逅,最终升华为精神高度契合的神交。一个“无日不相从”到千里奔丧,一个“神交千里”或有邂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陆游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附:陆游、张栻、朱熹行踪与交游考略
绍兴三十年(1160)
陆游:经钱端礼保荐,自宁德县主簿调入中央,出任敕令所删定官,开始其京官生涯。
张栻:张栻在湖南永州。
朱熹:复差监南岳庙,此为祠禄官,领俸而无实际职事,当在故乡或周边治学。
绍兴三十一年(1161)
陆游:上疏力论宿卫大将杨存中“渎乱名器”,触怒权贵,自敕令所罢官归乡。
张栻:张栻自永州来到潭州。
朱熹:在福建等地潜心治学。
绍兴三十二年(1162)
陆游: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陆游因史浩、黄祖舜举荐,被赐进士出身,出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进入国家军事与行政核心机构。
张栻:张栻被召至临安,在赶赴建康与其父张浚回合。孝宗即位后,作为其父的都督府核心幕僚,参与北伐筹备。
朱熹:上《壬午应诏封事》,系统阐述其政治与哲学思想,虽身在地方,其声名已达天听。
隆兴元年(1163)
陆游:正月,以枢密院编修官身份,亲赴张浚都督府所在的建康任职,与张浚密切交往。张浚曾欲授以兵法,并言“吾子异时当以功名显”。五月,自建康转任镇江通判,旋即辞职归乡山阴。
张栻:随父张浚在建康都督府,与在此任职的陆游有密切交集,共同投身于北伐的军事筹备工作。
朱熹:四月,应汪应辰之招至福州,讨论时政与盐法。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多次赴临安奏事,与张栻在都下初识。
隆兴二年(116d)
陆游:三月,在镇江通判任上,与前来视师的张浚、张栻父子再度相会。据其《跋张敬夫书后》载,与张栻“盖无日不相从”。四月,因弹劾龙大渊、曾觌,被贬为建康府通判。
张栻:三月,随父张浚至镇江,与陆游“无日不相从”,论议时事。八月二十八日,父张浚病逝于江西余干,张栻护送灵柩归葬湖南衡山。
朱熹:在临安与张栻初识后,各自返程。
乾道三年(1167)
陆游:在山阴闲居,作诗《寄王嘉叟吏部》,感叹江湖送老。
张栻:八月,朱熹偕林用中、范念德自福建来访,至潭州。两人在岳麓书院论学两月,并同游南岳衡山,有《南岳唱酬集》。十一月,朱熹别张栻东归,途中有《东归乱稿》。
朱熹:赴潭州与张栻论学,是其理学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乾道五年(1169)至乾道八年(1172)
陆游:入蜀任职,先后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干办公事、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等,投身军旅,亲历南郑前线。
张栻:主要在朝中及地方任职,无重大行踪记载。
朱熹:主要在福建崇安老家著述讲学。
淳熙五年(1178)
陆游:七月,被任为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张栻:八月,赴任途中,经袁州(今江西宜春),应教授李中之请,为新落成的袁州州学作《袁州学记》。
朱熹:八月,前往弋阳哭迎刘珙灵柩回崇安。受史浩推荐,差知南康军。
淳熙六年(1179)
陆游:十一月,改任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达抚州任所。
张栻:九月,到任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着手兴复白鹿洞书院。十二月,仍在赴任途中。
淳熙七年(1180)
陆游:四月间,从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任上自江西抚州任所专程赶赴湖南,参加张栻葬礼,并作《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以悼之。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作《送湖南部曲》,其时与朱熹、辛弃疾提供了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
张栻:正月,病逝于江陵府署。四月间,归葬湖南。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二月,闻张栻讣告,遣人祭奠,作多首挽诗。后又作《奉同张丈哭敬夫》等诗,悲痛不已。五月,朱熹作《祭张敬夫(张栻)殿撰文》。
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九年(1182)
陆游:在山阴闲居。淳熙九年,作《寄朱元晦提举》一诗,关切朱熹在江西的赈灾事宜。
张栻:已故。
朱熹:淳熙八年,改除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一月奏事延和殿,上七札。淳熙九年,在巡视地方期间,于武义明招堂与陈亮相会。
淳熙十年(1183)
陆游:在山阴闲居,闻朱熹武夷精舍落成,作《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五首遥寄祝贺,诗中充满敬佩。
朱熹:正月,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四月,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学者云集,作《武夷精舍杂咏》,韩元吉为作《武夷精舍记》。
淳熙十三年(1186)
陆游:在山阴闲居。
张栻:已故。
朱熹:应张栻从弟张枃之请,为张栻作《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全面总结其生平与学问。
庆元三年(1197)
陆游:在山阴闲居,收到朱熹所寄纸被,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答谢,诗中云“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二人情谊见于日常。
朱熹:时值“庆元党禁”高压,仍寄纸被给陆游以示关怀。临行前又托赴剡中为官的严士敦带去《题严居厚溪庄图》诗,并特意嘱其拜望陆游(谓陆务观)。
庆元六年(1200)
陆游:在山阴闲居,闻朱熹病逝,作祭文悼之,文曰:“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公殁不亡,庶其歆飨!”情真意切,痛彻心扉。
张栻:已故。
朱熹:三月,病逝于建阳考亭,享年七十一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