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圣到外王:张栻经学的理学特质与实践品格
(2025-11-14 08:58:09)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从内圣到外王:张栻经学的理学特质与实践品格
摘要:张栻作为南宋理学大儒与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其经学思想深刻体现了宋代儒学从章句训诂向义理之学的转型。张栻的经学并非孤立的知识考据,而是以理学心性论为根基,以道德修养(内圣)为目标,以经世致用(外王)为归宿的完整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经学的理学特质、实践品格及历史影响,阐明张栻如何将儒家经典内化为生命智慧,外化为事功学术,从而确立了其在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栻;经学;理学;湖湘学派;经世致用
引言
南宋时期,理学思潮蔚为大观,儒家经学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者们不再满足于汉唐以来的章句注疏,转而探求经典背后的“圣人之道”与“义理之精”。在这一思想巨变中,张栻(1133-1180)以其深邃的学思和卓越的实践,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经学思想不仅是湖湘学派的理论基石,更是宋代“通经致用”精神的典范。史料记载,张栻“深于经学,初不作意于文字间,而每下笔必造极”【4】。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其学问的本质:其文章的卓越成就,并非源于对文字技巧的刻意追求,而是其深厚经学修养的自然流露。本文认为,张栻经学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成功构建了从“内圣”心性修养到“外王”经世致用的贯通之道,使经典研习成为一种活的生命实践。
张栻经学的首要特征,是其鲜明的理学立场,即“以义理解经”。他明确反对沉溺于名物训诂,认为治经的根本目的在于“兴发义理”,探求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他指出:“《易》之书所以载道”,将《易经》从卜筮之学提升为哲学智慧的载体【1】。在解读《论语》《孟子》时,他着力于阐发“仁”、“性”、“义利之辨”等理学核心范畴,使经典的微言大义得以彰显。
这种解经范式,使其经学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例如,他继承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作《太极解义》,提出“太极即性”、“太极函三为一”的命题,将宇宙本体论与道德心性论紧密结合,为儒家的道德理想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5】。这种以理学框架重构经典义理的努力,标志着经学研究的哲学化深化,是宋代儒学创新的重要体现。
对张栻而言,经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成圣成贤的阶梯。他将经学研习与心性修养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与“思”的统一。他主张通过“主敬”、“格物”、“诚意”等工夫,不断体认和扩充内心固有的天理。
这一点在他为父亲代笔的谢表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绍兴辛巳年(1161年),其父张浚久谪之后得旨自便,张栻代作谢表,面对外界的纷扰与政治压力,他写道:“家国异谋,固难调于众口;天日下照,夫何歉于一心。”【4】此处的“天日”,正是经学中象征天道公义的终极存在;而“一心”,则是儒者通过修养达到的“诚”的境界。他没有卑躬屈膝地辩解,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宣告在“天日”般的真理面前,其内心是坦荡、清白、无愧的。这表明,经学已内化为他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人格力量,使其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仰不愧于天”的坦荡。
张栻的经学绝非空谈心性的“虚文”,而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实学”。他明确提出“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实”,强调学问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实践,即“经世致用”【2】。这一品格体现在其政治、教育与文学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实践中,他善于运用经学智慧处理复杂局面。前述谢表便是一次高超的经学实践。在为父亲的政治处境进行辩护时,他巧妙地运用经典资源,继续写道:“兹盖皇帝陛下,体尧之仁,行禹之智。微彰以道,必因天地之时;动化若神,孰测风雷之用。”【4】他援引儒家最推崇的圣王尧和禹,将皇帝的赦免之举提升到“圣王之治”的高度,既得体又深刻。更以《易经》中“天地之时”、“风雷之用”的宏大意象,将皇帝的决策描绘成顺应天道、深不可测的神来之笔。这番话语,将复杂的政治情境转化为一场合乎天道的圣王之治的演绎,成功地在政治博弈中为家族赢得了尊严和空间,展现了“经世致用”的非凡智慧。
在文学创作上,他“初不作意于文字间,而每下笔必造极”【4】。其文章之所以能“造极”,正因其内容充满了经学的义理、道德的力量与经世的关怀,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完美实践。在教育领域,他主教岳麓、城南两书院,提出“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培养出吴猎、赵方等一批经世之才,同样是其外王之学的体现。
张栻的经学成就,奠定了湖湘学派“重义理、尚经世”的鲜明学风,并使其成为南宋理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他与朱熹的“相与博约”,不仅深化了彼此的理学思考,也推动了整个宋代学术的发展。朱熹曾誉其为“一世道学之宗主”,足见其地位之崇高【1】。
张栻身后,其学从祀孔庙,影响深远。他所开创的义理与经世相结合的路径,为后世学者,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证明了经学可以是一种塑造人格、指导政治、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真正实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
综上所述,张栻的经学是一个以理学为体,以心性为用,以经世为归的有机整体。他通过“以义理解经”,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哲学活力;通过“学与修合一”,将经典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生命;通过“知行互发”,将学问付诸于经世致用的实践。从“天日下照”的内心坦荡,到“体尧之仁”的政治智慧,再到“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张栻的一生,正是其经学思想最生动的注脚。他不仅是一位经学家,更是一位将儒家之道活出来的实践者,其思想遗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喻峰. 《张栻经学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 蔡方鹿. “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探讨”[J]. 《哲学研究》, 2005(3): 45-52.
[3] 陈谷嘉, 邓洪波. 《岳麓书院史》[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8.
[4] (宋)张栻. 《南轩集》[M]. 王立新校点. 长沙: 岳麓书社, 2010. (注:此为引文出处,原文史料通常收录于文集中)
[5] 吴亚楠. 《张栻经学哲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