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醒鬼”冯方在张浚幕府的荣光和王十朋笔下的悲歌

(2025-10-31 15:20:26)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独醒鬼”冯方在张浚幕府的荣光和王十朋笔下的悲歌

 

南宋隆兴北伐(1163-116d)是孝宗朝力图恢复中原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其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朝廷内部和战两派激烈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历史大戏中,都督江淮军马张浚是主战派的旗帜,但其“以战止战”的宏大构想,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来自太上皇赵构的巨大阻力。围绕张浚的一批文臣武将,如蜀士冯方(字员仲),以其才干与忠诚,在北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却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悲剧命运在挚友王十朋的诗文中得到了深刻而沉痛的记录。

         一、直言敢谏的“五贤”与张浚幕府的核心干将

冯方的政治生涯始于其卓越的品行与勇气。史料一载,在高宗朝打破秦桧造成的“士风寖衰”、“朝士多务缄默”的局面时,冯方与王十朋、胡宪等人“因转对有所开陈”,被太学生誉为“五贤”。这奠定了他作为一位正直敢言、以国事为重的士大夫形象。这种品格,正是他日后被张浚赏识并委以重任的基础。

随着绍兴末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南宋政局动荡,主战派抬头。张浚作为抗金元老,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被起复。至孝宗即位,锐意恢复,张浚被赋予“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的重任,开府建康,总揽北伐事宜。在此背景下,张浚急需一批既有才干又忠心耿耿的僚属。史料二明确记载:“诸公多荐查元章(查籥)、冯圆仲(冯方),魏公(张浚)亦素相知,辟置幕府。”隆兴元年(1163年)二月,冯方正式被任命为“都督府参议官”,成为张浚军事决策圈的核心成员。

冯方的起用,不仅是张浚对人才的渴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时局的风向标——当张浚得势,主战派抬头时,冯方便被委以重任;反之,他的命运也必将随张浚的沉浮而动荡。他在都督府的角色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前线,务实苦干。其职责主要有二:

1、参谋军事与犒劳将士:在隆兴元年五月的北伐初期行动中,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分取灵壁、虹县,“令参议冯方随往犒劳”。这表明冯方是张浚信赖的前线代表,负责传达指令、鼓舞士气,亲身参与了北伐初期的胜利。

2、主持两淮防御工事的修建:这是冯方最为突出也最为后人忽视的贡献。在符离之败后,张浚于隆兴二年三月再次被派往淮上视师,积极整饬防务。冯方作为其幕僚,“遍行两淮,筑治城垒,最为劳勩”。他亲力亲为,奔波于两淮各要地,主持修筑城防,为巩固江淮防线付出了巨大心血。这些防御工事,使得“金屯重兵十万于河南……卒不敢动”,起到了实际的威慑作用。

        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构陷罢官与忧愤而死

然而,隆兴北伐的悲剧性,根植于其脆弱的政治基础。太上皇赵构虽已退位,却对张浚深怀猜忌,忧其“不忠”,处处掣肘。他并无进取之心,只求苟安。因此,在人事安排上,他只授予张浚“枢密使兼都督”之职。此职位列左、右丞相之后,排名第三,且并无人事任免权,使张浚空有都督之名,却无节制诸将之实。这种结构性缺陷,为日后的符离之败埋下了致命伏笔。

隆兴元年五月,符离兵败,表面原因是邵宏渊忌功不援、李显忠孤军奋战,但深层原因正是赵构的猜忌与掣肘导致的指挥系统失灵。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政治掣肘下的必然恶果。时人陆游为此发出“张公遂如此”的深沉感慨,道尽了张浚在内外交困中的无力与悲凉。

符离之败使得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以汤思退、尹穑为首的官员开始攻击张浚及其主战阵营。冯方因其务实的工作和坚定的立场,成为了主和派打击的重点对象。主和派的攻击手段极其阴险。他们并不直接攻击冯方的忠诚,而是从其功绩入手,罗织罪名。史料二载,汤思退等人“以其効力尤多,尤恶之,使尹穑论冯方不当筑城费财,凡再章而冯方罢”。冯方最大的功劳——“筑治城垒”,竟成了他“费财”的罪状。这种颠倒黑白的构陷,暴露了南宋政坛的腐败与黑暗。隆兴二年四月,在主和派的持续打压下,冯方被罢免都督府参议官之职。

冯方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他被罢官后不久,便“冤死”。王十朋的诗文为我们揭示了其死亡的真相——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政治迫害带来的巨大精神打击。王十朋在《哭冯员仲》中悲叹:“身为多才误,朝无一日安。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这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在污浊官场中因才华出众而遭嫉妒,因坚守节操而无法容身,最终在忧愤中逝去的孤独灵魂。在祭文中,王十朋更以“初为贾生之逐,卒抱屈原之悲”的典故,将冯方的悲剧与历史上因忠而被贬的贾谊、因爱国而被谗的屈原相提并论,深刻揭示了其悲剧的本质——一个忠臣在奸佞当道时代的必然命运。

         三、王十朋的见证:从“义均弟兄”到“公论不容欺”

王十朋与冯方的友谊,是理解冯方其人其事的重要维度。他们的交情始于“庚辰道山”(1160),同在馆阁任职,结下了“义均弟兄,间言莫移”的深厚情谊。这份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品格之上——“忧时论事,肝胆相照”。

当冯方投身北伐,王十朋虽不在其侧,却始终关注并支持着他。在《冯员仲赴阙奏事》一诗中,王十朋将冯方比作辅佐韩信的冯异(“论将更资冯”),对他寄予厚望,称其离去是“冀北遂群空”,为国家失去良才而痛惜。

当冯方被罢官并冤死的噩耗传来,王十朋的悲痛达到了顶点。他的诗文成为为友正名、向时局抗议的武器:

1、痛惜其才,哀悼其命:“一代奇男子,哀哉命止斯”,直接表达了对冯方才华与命运巨大反差的无限悲愤。

2、彰显其节,批判时政:“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不仅是对冯方高洁品格的颂扬,更是对汤思退等“附炎”之流的辛辣讽刺。在祭文中,他直斥“抱济世之才,而以才见忌;怀许国之忠,而以忠见疑”,将矛头直指构陷忠良的权臣。

3、坚信公道,留信史于后世:“烦言何足辨,公论不容欺。”王十朋坚信,尽管一时谗言肆虐,但历史自有公论。他通过自己的诗文,为冯方立传,确保其忠贞事迹不被埋没,使其“公论”得以流传至今。

王十朋的悼念,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史学价值和政治批判精神。他不仅记录了冯方的个人悲剧,更折射出隆兴年间南宋朝廷“食肉者鄙,力主和议”,忠奸颠倒、自毁长城的悲哀现实。

         结论

冯方的一生,是南宋主战派士人悲剧命运的缩影。他从一位敢于直言的“五贤”,成长为张浚北伐幕府中务实苦干的核心干将,为两淮防务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朝廷内部和战斗争的漩涡中,他的才干与忠诚反而成为被攻击的靶子,最终被主和派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忧愤而死。他的悲剧,是隆兴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注脚,揭示了南宋并非亡于战场,而是亡于朝堂之内的政治内耗。

尽管符离兵败,但张浚“以战止战”的战略并非全无成效。面对金国在隆兴元年三月和八月的两次索地要求,正是张浚在战败后仍积极整饬军备,使得金军“卒不敢动”,这向金朝展示了南宋的抵抗决心,为后续的隆兴和议争取了一定的主动权,避免了更为屈辱的条款。更重要的是,这场北伐是孝宗皇帝树立自身权威、区别于太上皇赵构求和政策的关键举措,有力地助力了其皇权的稳固与顺利接班。而冯方,正是这场政治博弈中的直接牺牲品,他的命运与张浚的起落休戚与共,成为太上皇赵构战和态度的悲剧性风向标。

幸运的是,冯方有一位如王十朋般的挚友。王十朋以其饱含血泪的诗文,为我们保存了这位“独醒鬼”的真实形象,记录了他的功绩与冤屈。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正直士人的坚守与无奈,以及他们在黑暗中对“公论”的执着信念。冯方的故事,连同王十朋的悲歌,共同构成了一段关于忠诚、背叛与历史记忆的沉重篇章。

 

 

附录:冯方主要经历及有关诗文

一、冯方主要经历简表

绍兴末年,因轮对时敢于直言,与王十朋等四人并称“五贤”,任校书郎/正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军大举南侵,宋廷组织抵抗,任参谋军事(隶属督视江淮军事叶义问)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八月,经张浚推荐,进入其幕府,任都督府参议官;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参与北伐,随军犒劳,参与收复灵壁、虹县。符离之败后,与张浚父子坚守盱眙。任都督府参议官;

隆兴二年(116d年)三月-四月,随张浚巡边,主持两淮城防修筑。被右正言尹穑以“不当筑城费财”为由弹劾罢官。任都督府参议官(被罢);

隆兴二年后不久,忧愤而死,时人视为“冤死”。

二、有关诗文

1. 王十朋《寄冯员仲》:相见惟言去,吾今去已成。著鞭先几日,不及送君行。

2. 王十朋《冯员仲赴阙奏事士君子咸欲其留闻为魏公所辟势不可夺遂成鄙语兼简查元章》:名德重夷夏,皇朝两魏公。平淮已得愈,论将更资冯。报主男儿志,知恩国士风。尽收良马去,冀北遂群空。

3. 王十朋《哭冯员仲》:一代奇男子,哀哉命止斯。共天终不忍,蹈海亦何辞。下惠已三黜,照邻俄五悲。烦言何足辨,公论不容欺。

身为多才误,朝无一日安。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梦断吴江冷,魂归蜀道难。郡斋挥老泪,重取近书看。

4. 王十朋《祭冯少卿文》(节选)

嗟嗟员仲,何至于斯?天乎命乎,尚忍言之!抱济世之才,而以才见忌;怀许国之忠,而以忠见疑。诚足以泣三军之众,而不弭浮言之谤;节不变于临天难之际,而不免于鬼物之欺。初为贾生之逐,卒抱屈原之悲。嗟嗟员仲,何至于斯?天乎命乎,尚忍言之!

庚辰道山,才盛一时。我游其间,辱君厚知。义均弟兄,间言莫移。忧时论事,肝胆相照。夫人于女,最所钟爱。善视以报,斯言不昧。惟公学造诚明,才全文武,忠孝根于天性,节操贯乎岁寒。社稷之功最高,亲曾取日;君父之雠未复,誓不共天。二十年见斥权臣,五百岁重逢圣主。夷狄服汾阳威德,儿童知司马姓名。意者天必相之,嗟乎命何止此?方渡江而击楫,遽乐圣以衔杯。宣室兴思,苍生望起。虽曰闭门绝粒,不忘忧国爱君。中山功未及成,谗谤之书盈箧;武侯死有遗恨,英雄之泪满襟。一老不遗,百身莫赎。

某滥此假守,惊闻讣音,忍观绝笔之铭,愧阻临棺之奠。嗟吾道之穷已甚,非斯人之恸而谁?呜呼!蛮夷猃夏,以和得志。食肉者鄙,力主和议。万口和附,争言五利。曰国之福,何惜土地?甘心事雠,不耻称谓。附和者用,沮和者弃。和犹未成,边已撤备。既弃唐邓,又弃海泗。淮北生灵,几无噍类。国既日蹙,兵亦寻至。傥赐悯怜,庶通悃愊。伏念臣顷缘母氏,偶遇厄年。百药不灵,莫救沉痾之虐;九霄虽远,不违疾痛之呼。辄怀请祷之私,果获更生之赐。尚拟亲年之永,稍稽心诺之偿。屡易寒暑,兼怀喜惧。日月逝矣,嗟桑阴之不留;人寿几何,恨河清之难俟。未遂蘋蘩之报,俄兴风树之悲。罪逆所延,噭号何及?爰自重泉之隔,遽惊百日之临。愧残喘之尚存,痛神魂之何在?恭命羽士,虔修醮科,用酬昔日之鸿恩,载助兹晨之哀荐。冀资道荫,薄报母慈,仰祈上帝之哀矜,曲宥幽魂之罪戾。渡仙桥而瞻玉像,永脱九幽;听大法而入宝珠,遐超三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