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贺张尚书》看王十朋与张浚的知遇之交

(2025-10-31 11:41:07)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从《贺张尚书》看王十朋与张浚的知遇之交

 

南宋名臣王十朋,不仅以刚直敢言、政绩卓著著称,其诗文亦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格理想。在其文集中,有一篇题为《贺张尚书》的短札,文字凝练,意蕴深远。文中所贺的“张尚书”究竟是谁,虽未明言,但通过细析文本、钩沉史实,特别是结合隆兴二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和之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形象与南宋主战派领袖、一代名相张浚(尚书右仆射)高度契合。此文作于隆兴二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之间,不仅是一封寻常的贺信,更是王十朋与张浚在国运飘摇之际,深厚政治情谊与人格共鸣的见证。

         一、文本解构:一位“老成”功成身退的画像

《贺张尚书》全文虽短,却信息量巨大,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备受敬重的朝廷重臣的形象:

    “伏审力辞从槖,荣奉真祠。缙绅高勇决之风,当宁惜老成之去。不负所学于夫子,无媿陆宣公;能全大节还故乡,真同赵清献。某受知最厚,赞喜尤深。方当危疑之秋,倍为明哲之贺。曰探车骑,即登门墙。”

首先,“力辞从槖,荣奉真祠”点明了事件核心。“从槖”泛指执掌军国要务的重臣,“真祠”则是宋代授予致仕或罢政大臣的虚衔,使其能领祠禄安度晚年。这表明“张尚书”是主动辞去要职,并获得朝廷优待,得以荣归。其次,“缙绅高勇决之风,当宁惜老成之去”揭示了其辞官引起的社会反响。士大夫阶层(缙绅)赞赏他急流勇退的果决,连皇帝(当宁)也为失去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大臣(老成)而感到惋惜。

最关键的线索在于文中使用的两个历史典故:“不负所学于夫子,无媿陆宣公”与“能全大节还故乡,真同赵清献”。陆宣公(唐名相陆贽)以忠贞正直著称,赵清献(北宋名臣赵抃)以清正廉洁闻名。这两个典故,精准地概括了收信人“忠”与“清”两大核心品格。最后,“某受知最厚”一句,揭示了作者王十朋与“张尚书”之间非同一般的私人关系,而“方当危疑之秋,倍为明哲之贺”则点明了时代背景:正值国家处于危难疑虑之际,对方的辞官更显得是一种保全名节的智慧。尤为重要的是,信的结尾“曰探车骑,即登门墙”,更是将这种私人情谊推向了高潮。它表明王十朋的贺意不止于纸笔,更希望能立刻登门拜访,当面慰问。这已完全超越了官场应酬的范畴,是发自内心的关切与追随。

         二、史实印证:隆兴二年战和风云中的张浚

将上述文本特征与南宋历史人物对勘,张浚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隆兴二年的史实,更是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背景。

隆兴二年,南宋朝廷围绕战与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战派领袖、时任右相的张浚积极部署北伐,他巡视淮上,修筑城垒,招募忠义之士,充实建康、镇江两军达数万人,使得“金屯重兵十万于河南……卒不敢动,反为防我计”。然而,以左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却极力破坏。他们一方面令王之望等人散布“兵少粮乏,器械未备”的言论,动摇军心;另一方面,又指使右正言尹穑等人罗织罪名,弹劾张浚的得力助手如冯方等人,百计构陷张浚“费国不赀”。

在太上皇高宗的干预和主和派的持续压力下,原本决心巡幸建康、锐意恢复的宋孝宗最终动摇。四月初,朝廷决定议和,召张浚回朝。张浚悲愤之下,自请罢去江淮都督府之职。四月二十二日,朝廷正式下诏,罢去张浚尚书右仆射之职,以少师、保信军节度使的虚衔判福州。结合王十朋本人于五月因反对议和被排挤出朝的史实,我们可以推断,《贺张尚书》一文,正是他于隆兴二年四月下旬至五月间,在京城听闻此变后所作。

这一系列事件,与《贺张尚书》的描述完全吻合。张浚的“力辞从槖”,并非功成身退的主动选择,而是在主和派阴谋得逞、皇帝意志动摇下的悲愤请辞。他的“荣奉真祠”,实质上是政治斗争失败后的结果。因此,王十朋的“明哲之贺”,既是对张浚在巨大政治压力下能保全名节的庆幸,更饱含着对国事日非的无限忧愤。

         三、知遇之交:余干养正堂的最后诀别

解开此谜的最后一把钥匙,在于王十朋与张浚的私人关系,而隆兴二年的最后岁月,则为这段情谊写下了最为悲壮的注脚。

张浚对王十朋有知遇之恩,曾亲笔为其书斋题写“不欺室铭”,勉励他“言行不欺”。王十朋亦将张浚视为政治上的导师和人格上的楷模。隆兴二年五月,王十朋因反对议和,被排挤出朝,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饶州。几乎在同一时间,被罢相的张浚也踏上了南下赴任的旅途。

        隆兴二年秋,这段历史性的交集发生了。六月底,王十朋抵达饶州鄱阳。七月初一,张浚行至江西余干,因病寓于当地宋宗室赵氏养正堂。王十朋闻讯,专程从饶州赶往余干探望,践行了数月前在《贺张尚书》中“即登门墙”的诺言。此时,张浚已病入膏肓。八月二十日,张浚在病榻上,强撑病体,为王十朋重书《不欺室铭》,铭文曰:“泛观万物,心则惟一。如何须臾,有欺暗室?”这二十四个字,是张浚对王十朋的最后期许,也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仅仅两天后,张浚便寝疾不起。当王十朋再至余干,张浚已无法相见,王十朋只能在附近的干越亭徘徊,留下诗文,寄托哀思。

         八月二十八日,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于余干养正堂。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句遗言,正是对“不负所学于夫子,无媿陆宣公”最沉痛的诠释。他至死都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但他以生命捍卫了作为儒臣的忠诚与大节。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官职履历、品格风范,还是从隆兴二年具体的政治风波与个人交谊来看,王十朋《贺张尚书》一文中的“张尚书”,都清晰地指向了南宋名相张浚。这篇写于隆兴二年四月下旬至五月间的短札,是王十朋对恩师政治失意却保全名节的复杂心绪的流露。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南宋士大夫在国运飘摇之际的价值追求:他们以陆贽之忠、赵抃之清为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亦力求“不负所学”“能全大节”。而隆兴二年秋,余干养正堂的最后会面与诀别,更为这段知遇之交增添了无尽的悲壮色彩,为后人理解南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情温度与人格力量的深刻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