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王十朋书信看张栻的贤臣形象

(2025-10-31 10:32:1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栻考证

从王十朋书信看张栻的贤臣形象

 

南宋乾道年间,朝政纷繁,人才辈出。时任名臣王十朋与理学大家张栻的交往,是当时士大夫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分析王十朋在不同时期写给或关于张栻的三封书信/赞语,结合朱熹的早期举荐,旨在重构王十朋眼中张栻的立体形象。文章认为,王十朋对张栻的推崇,并非一时之誉,而是基于对其学问德行、政治勇气、治事才能与儒家理想的全面认可。张栻在王十朋心中,是融合了“内圣”修养与“外王”功业的理想贤臣典范,其被外放所引发的朝野震动,深刻反映了乾道年间“善类”士大夫对人才与国事的深切忧虑。

一、引言:乾道士风与张栻其人

南宋孝宗朝乾道年间(1165-1173),是宋金对峙格局下,南宋内部寻求“内修外攘”的关键时期。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君子与小人之间的角力持续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群体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期待愈发迫切。张栻(字敬夫),作为抗金名相张浚之子、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刚正的品格,迅速成为士林瞩目的焦点。

乾道三年(1167),大儒朱熹向新任同知枢密院事刘珙举荐人才时,将张栻与汪应辰、王十朋并列为“第一义谛”,并强调“敬夫尤不可后”。这一定位,为张栻的仕途与声誉奠定了基调。而作为同时代的正直官僚与文坛领袖,王十朋对张栻的评价,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具体、更为生动的观察视角。本文将依据王十朋留下的三篇关键文字,剖析其眼中张栻所具备的贤臣特质。

         二、学问操履与刚正风骨:贤臣的基石

在儒家政治伦理中,个人的学问修养与道德品行(即“操履”)是成为贤臣的根本。王十朋对张栻的推崇,首先便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在《张侍郎》一文中,王十朋开篇即以“学海渊深,量陂宏大”赞誉张栻,形容其学识如大海般深邃,气度如湖泊般宽广。这并非泛泛的客套之词,而是对其理学修养与人格气象的精准概括。稍后,在写给宰相虞允文的信中,王十朋更是直言“栻之学问操履,举皆过人,在今朝列,少见其比”,将张栻的学问与品行置于整个朝廷官僚体系中进行衡量,认为其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这种评价,与朱熹的举荐遥相呼应,共同印证了张栻在士林中的道德学术地位。

然而,仅有“内圣”之修,不足以成为王十朋心目中的理想贤臣。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刚正不阿的政治风骨同样至关重要。乾道三年末,佞臣龙大渊、曾觌窃取权柄,朝野敢怒不敢言。王十朋在《与张佐司》的信中,满怀激情地记录了张栻的义举:“公首摧其奸,与先正忠献公(张浚)斩范琼、曲端等何异!”他将张栻挺身而出、率先打击奸佞的行为,比作其父张浚当年为国除害的壮举。这一比较,不仅是对张栻政治勇气的最高肯定,也暗示了其家风传承的忠义精神。正因如此,王十朋感叹“天下无贤愚远迩,莫不称快”,并断言“真可为社稷贺也”。在王十朋看来,张栻的“直声”已著,是维系朝纲、提振士气的关键力量。

         三、治事之能与帝王之师:贤臣的功业

         儒家理想强调“经世致用”,贤臣不仅要有德,更要有才。王十朋对张栻的欣赏,同样包含了对其卓越治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在《张侍郎》赞语中,王十朋称赞张栻“居务论思”,能深入思考国家大政;“发明仁恕,盖能绍廷尉之平”,能以仁爱宽恕之心,处理纷繁政务,实现公平正义。这表明张栻具备出色的理论思考与实际行政能力。

而在乾道七年张栻被外放之际,王十朋在写给虞允文的信中,更为系统地阐述了张栻不可替代的两种才能:“使之密侍经幄,必能以直道啓迪圣君;使之治剧剸烦,亦能处纷扰而不乱。”前者是“帝王师”的才能,认为张栻可以作为皇帝的近臣和老师,以正直之道引导君主,这正是儒家士大夫最高的政治理想之一。后者是“能臣”的才干,认为张栻可以处理最棘手的事务,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和秩序。王十朋进一步强调,“况其直声已着,中外称贤”,这样一位声名卓著的贤才,一旦被外放,必然导致“有识无不短气”,严重打击朝中“善类”的士气。

         四、振起斯文的崇高理想

超越具体的德行与才能,王十朋更看到了张栻身上所承载的崇高文化使命。在《张侍郎》一文中,他点明了张栻的终极关怀:“欲振起斯文于委靡之余”。这表明,张栻的政治抱负,不仅仅是处理一时一地的政务,而是要在儒道衰微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振作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宏大志向,正是南宋理学家的共同追求,也是王十朋等正直士大夫所寄望的“国之大者”。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王十朋眼中的张栻,是一个复合型的理想贤臣形象。他既有“学海渊深”的内在修养,又有“首摧其奸”的外在勇气;既能“启迪圣君”,又能“治剧剸烦”;更重要的是,他怀揣着“振起斯文”的崇高理想。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张栻在乾道政坛的独特价值。

因此,当乾道七年朝廷将张栻外放知袁州时,王十朋的“惊骇”与奋力举荐,便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代表着一种政治理念的坚守。他向宰相虞允文疾呼:“相公以道事君,尤宜留贤自助”,这既是对张栻个人价值的捍卫,也是对孝宗朝“内修外攘”大业能否成功的深切担忧。通过王十朋的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南宋乾道年间士大夫群体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政治挫败中的无奈与坚持。张栻的形象,也因此超越了个人,成为那个时代一面闪耀着道德、勇气与理想光辉的旗帜。

 

附:相关原始记载

【原始记载一】

乾道三年(1167),刘珙除同知枢密院事,朱熹向刘珙投书举荐汪应辰、王十朋、张栻:“今日之事,政须为其大者。论荐人材,亦有次第。今日远则益州(指汪应辰),近则吴兴(指王十朋),皆第一义谛,而敬夫(指张栻)尤不可后。”

【原始记载二】

王十朋《张侍郎(张栻)》:“某官学海渊深,量陂宏大。蚤着士林之望,久膺宸眷之知。居务论思,岂独得臯陶之理;发明仁恕,盖能绍廷尉之平。欲振起斯文于委靡之余,故将顺其美于听纳之际。”从文内赞语与人物契合度看,张侍郎是指张栻,比指张阐、张九成的可能性要高。

【原始记载三】

王十朋《与张佐司(张栻)》:“比闻盗窃枢柄(佞臣龙大渊、曾觌窃取权柄之事),甚于阳虎取宝玉大弓。公首摧其奸,与先正忠献公(张浚)斩范琼、曲端等何异!天下无贤愚远迩,莫不称快。知大贤之有后,况我辈耶?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真可为社稷贺也。某卧病半年,日与死迫。忽被误恩,巳力辞免。更望力赐一言,俾遂所请,甚幸甚幸。”

【原始记载四】

乾道七年(1171)六月,王十朋《与虞丞相(虞允文)》:“某抱病卧家,久废朝谒,懵然不知时事。昨晚忽闻左司张栻差知袁州,不觉惊骇。朝廷除授,固自有意,非某所得知。第以栻之学问操履,举皆过人,在今朝列,少见其比。使之密侍经幄,必能以直道啓迪圣君;使之治剧剸烦,亦能处纷扰而不乱。况其直声已着,中外称贤。一旦外除,有识无不短气。朝廷举内修外攘之政,正当爱惜人才。相公以道事君,尤宜留贤自助。敢乞於榻前力赐主张,令栻且留旧职,庶几释中外之疑,伸善类之气。某素蒙相公知遇,常愿少効涓埃。属以疾病侵陵,亡从躬伸贱悃。区区之心不能自已,辄此禀布万一,伏乞钧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