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忠魂映百年:王柏跋张浚帖中的绍兴危局与宝祐忧思

(2025-09-02 11:46:36)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忠魂映百年:王柏跋张浚帖中的绍兴危局与宝祐忧思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谥忠献。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也是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传承的关键推手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号长啸,又改号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

王柏作有《跋张魏公(张浚)忧居帖》:“予每观魏国张忠献公(张浚)之行状,见其一再奏疏于谪居二十年之后,寝苫枕块之时,忠孝之诚,真足以立天地之心,壮纲常之本,未尝不为之泣下。高宗皇帝初不以为忤,而逆桧之余孽未殄,群吠喧豗,而公复贬矣,又未尝不为愤恨。今观公忧居三帖,正此时之笔也。读其幸教使不悖孝道之情,又足以想其笃厚淳至之素心,此又忠孝之本也。未知此帖所与者何人,而能问公之安否于忧危可畏之时,信贤矣哉!考其岁月,则绍兴乙亥(1154)之夏,至今宝祐甲寅(1254),正及百年。吁!绵竹之茔域何存?今方兵连祸结,其存亡未可知,而公之后复冥漠而不振。读公之帖者,必有感于今昔者矣。呜呼悲夫!”

一、绍兴乙亥:忠臣绝境中的孤光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沈长卿和芮烨共赋《牡丹诗》,被邻人告发,皆被贬。有人奏请秦桧乘金根车、设益国府官署、加九锡,秦桧泰然受之夏,张浚作有《忧居帖》。其时,秦桧通过“绍兴和议”确立的du裁体制,使台谏系统沦为附庸,官员任免完全由其掌控。南宋失去最具战斗力的jun队,边fang体系瓦解。八月,赵令衿看秦桧所作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赵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被送入大理寺。秦桧深恨赵鼎、张浚和胡寅,此时赵鼎已死,遂让赵汾自诬与张浚、胡寅谋划叛乱,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受牵连者达五十三人。九月前后,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父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张孝祥受牵连。秦桧使人诬陷张祁与张浚、胡寅等人谋fa,与张祁关系密切的胡寅等被下狱,波及张浚。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宋高宗恢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职,张浚恢复为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五年(1155)夏,张浚于母丧守孝之际作《忧居帖》。其时秦桧虽未死(卒于同年十月),却已通过“绍兴和议”构建du裁体制,台谏沦为附庸,边fang瓦解。秦桧党羽借“赵令衿案”“张祁案”构陷忠良,诬张浚与胡寅等五十三人谋反,欲一网打尽。王柏跋文痛陈此境:“逆桧之余孽未殄,群吠喧豗,而公复贬矣”——张浚在“寝苫枕块”的至孝时刻,仍冒死上疏抗金,却遭奸佞围攻,其忠孝之诚“立天地之心,壮纲常之本”,反衬出南宋政局的腐朽至极。

二、忠孝一体:张浚精神的核心价值

王柏以“忠孝之诚”为跋文灵魂,揭示张浚人格的双重维度:  

1、忠以报国:张浚三任都督,统帅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抗金,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其谪居二十年仍“一再奏疏”,力主抗金,即便高宗“初不以为忤”,秦桧党羽仍以“谋反”构陷,凸显忠臣在奸佞当道时的悲壮。  

2、孝以立身:跋文特书张浚“幸教使不悖孝道之情”,其母丧守礼的“笃厚淳至之素心”,将儒家孝道升华为对家国责任的担当。王柏视此为“忠孝之本”,即个人道德与国家命脉的根基。

         三、百年回响:宝祐甲寅的末世悲鸣

南宋宝祐二年(1254),南宋处于外有强敌压境,其防御体系虽局部有效,但整体颓势已难逆转,内有财政危机和积弊深重的双重危机中。七月,蒙古忽必烈率军攻灭大理国,从西南方向对南宋形成战略包围理宗朝内宠宦官、外无良将,朝野出现“阎马丁当,国势将亡”的民谣,反映民心涣散。十一月三十日,林希逸作有《甲寅十月十九日有感》,表达了南宋士人忧国情怀。

王柏作跋于宝祐二年(1254),距绍兴乙亥恰百年。此时南宋深陷双重危机:  

         外患如磐:蒙古灭大理国形成战略包围,“兵连祸结”的危局远超绍兴年间。  

        内政崩坏:理宗朝“阎马丁当,国势将亡”的民谣直指宦官专权、良将匮乏,与秦桧时代“台谏附庸”如出一辙。  

王柏借张浚命运发出三重叩问:  

1、历史遗忘之痛:张浚“绵竹之茔域何存?其存亡未可知”,忠臣遗迹湮没,后裔“冥漠而不振”,对比岳飞家喻户晓,揭示历史记忆的扭曲。  

2、精神传承之危:跋文疾呼“读公之帖者,必有感于今昔者矣”,暗讽当权者抛弃张浚式忠孝精神,重蹈苟且偷安覆辙。  

3、文明存续之忧:“呜呼悲夫”的悲鸣,实为对南宋文明断绝的预判——若不能重拾“立天地之心”的忠孝魂魄,则汉家社稷终将倾覆。

         四、忠魂不朽,鉴照兴衰

王柏跋文以张浚为镜,贯穿绍兴、宝祐两世。其核心思想在于:张浚的忠孝精神是维系南宋文明的“中流砥柱”,而奸佞当道、忠臣蒙尘的循环,终将导致国祚倾颓。百年时空对照下,跋文既是对张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至高礼赞,更是对南宋末世“不重振忠孝则亡”的血泪警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