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四维:魏了翁题跋中的张浚精神世界与士大夫精神坐标
(2025-09-02 10:42:23)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儒者四维:魏了翁题跋中的张浚精神世界与士大夫精神坐标
一、魏了翁题跋张浚四贴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谥忠献。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也是南宋军政体系的奠基者与后勤保障的开创者。
魏了翁(1178-1237)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省蒲江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
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
魏了翁除作有《兴元府新作张魏公、虞雍公祠堂记》外,还作有《跋张忠献公所与张忠简阐三帖》、《跋张魏公帖》(一)(二)(三)。
1、魏了翁《跋张忠献公所与张忠简阐三帖》:“张忠献公再相,首荐张忠简及虞忠肃、陈正献、王文忠、汪端明皆可备执政,刘忠肃、胡忠简诸公可备风宪。然大抵皆绍兴末年所与同志叶谋者也。自戊午议和,胡忠简以言语得罪,十有八年之间,窜逐者相望,而能于此时诵言,义不可和者,如张忠献之三十余疏,如张忠简累千百言,则尤难其人。然则,二公盖又同为人所难能也。功之成不成,天实为之;而著明大义,炳若日星,使为人子为人臣者,莫不晓然知其分之所当止,兹其有功又恶可以浅近计哉!此帖盖隆兴癸未督府所书,时六十有七,距卒之日,才一年耳。呜呼!是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己者,真可敬仰也。”
2、魏了翁《跋张魏公帖》(一):“上帖所谓留意圣贤之学,爱养精神,使清明在身,自然读书有见处,以之正身正家,而事业从此兴矣。此数语,盖公推所以淑其身者而淑诸人也。有能服行无斁,虽等而至于为圣为贤,岂外是乎!”
3、魏了翁《跋张魏公帖》(二):“公自绍兴十六年因天申节缴进《无逸》篇,遂有连州之役。至二十年移永,二十五年秦桧卒而后,公有出殿豫章之命,则太夫人寻亦不待养矣。此数帖正在连州时,岖险侧,有人所不堪,而即其自处,则从容自得,蔼然有孝敬忠信之意,盖《白驹》《考槃》人也。呜呼!所谓读《易》者,诵说训诂云乎哉!”
二、魏了翁题跋中的张浚精神世界与南宋士大夫之道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在为张浚(张忠献)所作的四篇题跋中,以儒家思想为经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士大夫精神体系。这些题跋虽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修身、立业、守志、践仁四大维度,成为解读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
1、举贤任能的政治气节
《跋张忠献公所与张忠简阐三帖》聚焦张浚的执政理念。文中记载其再相时"首荐张忠简及虞忠肃、陈正献、王文忠、汪端明皆可备执政;刘忠肃、胡忠简诸公可备风宪",展现其以国事为重的胸襟。魏了翁特别强调,这些被荐者"大抵皆绍兴末年所与同志叶谋者",在秦桧专权后仍坚持抗金主张,形成"诵言义不可和"的政治同盟。张浚临终前"督府书帖"展现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精神,正是这种政治气节的极致体现。
2、修身立德的事业根基
《跋张魏公帖(一)》揭示张浚的治学精髓:"留意圣贤之学,爱养精神,使清明在身,自然读书有见处,以之正身正家,而事业从此兴矣"。魏了翁将此视为士大夫立身之本,指出张浚"淑其身者而淑诸人"的实践路径,正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生动诠释。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家国事业相贯通的思想,与魏了翁本人"真儒"的学术追求一脉相承。
《跋张魏公帖(二)》通过张浚谪居永州时的生活,展现其逆境中的精神境界。文中引《诗经》"考槃在涧""白驹空谷"之典,将张浚比作隐居守志的君子。魏了翁特别关注其"虽在贬谪,而忠信孝友,怡然自得"的状态,揭示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修养功夫。这种在政治高压下仍保持精神独立的风骨,成为南宋士大夫对抗黑暗的精神武器。
4、仁义践行的生命境界
《跋张魏公帖(三)》以张浚"五谪三居永"的遭遇为切入点,刻画其"感恩思过,无纤毫忿怼困踠之意"的仁者胸怀。绍兴七年谪零陵时,他不仅毫无怨怼,反而"为从母赙丧志葬,期有以慰其母心",将孝道实践于逆境。魏了翁引"仁义人,其言蔼如"之评,赞其言行合一的境界,将儒家仁义理想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生命实践。
三、张浚是士大夫精神的永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