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万里仰慕张浚:南宋名士的师生情谊与精神传承

(2025-08-29 11:34:21)

杨万里仰慕张浚:南宋名士的师生情谊与精神传承

 

南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抗金与主和之争持续不断。在这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代诗宗杨万里与抗金名臣张浚之间展开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师生情谊。这段交往不仅体现了杨万里对张浚的仰慕与肯定,更展现了南宋士大夫之间的精神传承与家国情怀。

一、仰慕之初:三谒不得见

绍兴二十九年(1159),杨万里前往永州零陵县丞上任。此时的张浚因政治原因谪居永州,闭门谢客。作为初入仕途的年轻官员,杨万里对这位曾力主抗金、功勋卓著的老臣充满敬仰。他三次前往拜谒张浚,却均未能得见。

尽管未能见面,杨万里对张浚的仰慕之情丝毫未减。他作《上张丞相(张浚)书》,将张浚被贬永州比喻为孔子受困于匡,称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把张浚比作周公,表达了对张浚政治理想与人格魅力的高度认可。这封信展现了杨万里对张浚的深刻理解与敬仰,也为两人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之谊:正心诚意的教诲

绍兴三十年(1160),通过张浚长子张栻的介绍,杨万里终于在浯溪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张浚。这次见面成为杨万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以弟子礼谒见张浚,张浚对这位年轻才俊也颇为赏识,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

更为重要的是,张浚勉励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这一教诲对杨万里产生了深远影响。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后来,杨万里还请谪居衡州的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进一步彰显了这一精神传承的意义。

"诚斋"这一名称不仅是杨万里书斋的名称,更成为他的号,体现了张浚"正心诚意"之学对杨万里思想与人格的深刻塑造。这种师承关系,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是一种精神与价值观的传承。

三、持续交往:诗文唱和与政治共鸣

在永州期间,杨万里与张浚的交往日益密切。绍兴三十年(1160)五月,杨万里与张栻陪同张浚坐咏归亭,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张浚)咏归亭词二首》,记录了这次雅集。

绍兴三十一年(1161),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同游。杨万里作《春日绝句》诗,张浚见后赞叹道:"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这一年,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他终生效法的榜样。

同年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展现了他与张浚父子的密切交往。十一月,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表达了对张浚重新起用的祝贺与支持。

这些诗文唱和不仅是文人雅趣的体现,更反映了杨万里与张浚在政治理念上的共鸣。他们都主张抗金,关心国家命运,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成为他们交往的重要基础。

四、持续敬仰:终身不忘的师恩

隆兴元年(1163)冬,经张浚推荐,杨万里被召任临安府教授。同年十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杨万里作贺启表示祝贺。这些交往表明,即使杨万里离开永州,他与张浚的联系依然持续。

张浚于隆兴二年八月逝世于江西余干。多年后,杨万里在《跋张魏公(张浚)答忠简胡公(胡铨)书十二纸》中深情回忆:"此帖十二纸,皆紫岩先生、魏国忠献张公答澹庵先生、忠简胡公手书也。绍兴季年,紫岩谪居于永,澹庵谪居于衡,二先生皆年六十矣。此书还往,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忧以国家之虑也。万里时丞零陵,一日并得二师。今大马之齿七十有六,夙夜大惧,此身将为小人之皈。复见此帖,再拜三读,二先生忽焉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这段文字写于杨万里七十六岁高龄之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浚的深切怀念与无限敬仰。即使在多年之后,杨万里仍然视张浚为精神导师,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偏离正道,这种终身不忘的师恩令人动容。

五、精神传承:从仰慕到实践

杨万里对张浚的仰慕不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与文学创作中。张浚的"正心诚意"之学成为杨万里立身处世的准则,而张浚的爱国情怀与抗金主张也深深影响了杨万里的政治立场。

在文学创作上,杨万里以"诚斋"为号,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其诗歌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与张浚倡导的"正心诚意"之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杨万里的诗歌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感悟,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种家国情怀无疑受到了张浚的影响。

在政治实践上,杨万里一生力主抗金,与张浚的政治主张一脉相承。他在仕途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不随波逐流,这种品格也是对张浚精神的传承。

 

综上,杨万里与张浚的交往,是南宋时期一段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从最初的三谒不得见,到后来的师生之谊,再到终身不忘的敬仰,杨万里对张浚的仰慕与肯定贯穿了他的一生。这种关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南宋士大夫之间精神传承的缩影。

张浚的"正心诚意"之学、爱国情怀与政治理想,通过杨万里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而杨万里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政治实践,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影响了后世。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

 

 

附:杨万里与张浚的交往轨迹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八月,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连州居住的张浚被移往永州,张栻随父居湖南永州秦桧犹忌张浚,故俾知潭州张柄与郡丞(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汪召锡(汪伯彦次子,娶秦桧兄长秦梓之女)共察之。秦桧使徐嚞、张扶论赵汾、张祁交结事。先捕汾下大理寺,拷掠无全肤,令汾自诬与特进、永州居住张浚,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责授果州团练副使致仕、新州安置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上,而秦桧已病不能书矣。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去世。十一月,张浚谪居永州(据校书郎魏了翁言吴猎在馆中尝云),杜门不通人,惟穴墙以通薪水。一日有自穴中掷身而下者,已困顿不省,其子栻往问之,乃赵删定者,为栻言,秦桧方起大狱,相公与某皆在其中,势不免死,故来相别尔。栻不敢以白浚,延之别室。浚微闻之,召栻谓曰:吾曾荐秦会之,必不见杀,然亦当往海南,橐中有银苕子,留其半,汝奉吾母归长沙,其余中分半以予赵,半以备海南之行可也。又数日,有黄衣卒复自穴中掷身而下,其家以为谪命至,大惧,亟往视之,卒困甚不能言,指腰间小纸文书,取视之,乃湖南漕臣所寄也。其书云:“十月二十二日,秦太师已致仕,伏乞钧照”。张浚始命撤关启门。十二月,刘锜知潭州,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执政进呈新除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丁内艰。宋高宗曰:“士大夫起复非美事,所以敦孝行、厚风俗惟军中人,乃可耳。”张浚因母病,未赴任。这月,宗杲蒙恩北还离开梅州。期间,宗杲行至宜春,栖于光孝寺。时张浚居住长沙,服侍病重的母亲计氏(计法真,曾问道于宗杲)。计氏卧疾将亟,曰:“妙喜(宗杲)老师,此生无复见也,我有私恩未报。”和公(张浚)凡三走介之宜春,趣师之行。宗杲由是兼程而至。及至,夫人(计法真)捐馆矣。和国公(张浚)语师曰:“先妣愿供养和尚一年,为报德之私。”宗杲留,以九夏之期,尽其敬奉,一慰先妣之愿,二伸人子之心,送馆长沙光孝寺之东堂,以尽诚敬。二月,陆游在山阴(今绍兴)家中,作诗呼吁起用张浚,“湖南几时起卧龙”。三月,朝廷诏宗杲复为僧。春夏间,张浚母亲计氏法真去世。被朝廷封为秦国夫人。时张浚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弛,又闻金完颜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七月,张浚携子张栻奉丧灵归蜀(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张浚回到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李流谦作有《挽秦国夫人》。张浚在绵竹祥符寺手植桂树六株,至今犹存,张栻作《桂香亭》,在县城祥符寺侧尚有南轩遗迹“桂香亭”。十月,会星变求直言,张浚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台谏汤鹏举、凌哲论张浚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复居永州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为保持宋金平衡,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这年,贬在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崖州区)的胡铨量移至衡州。

绍兴二十七年(1157)二月,刘锜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原与秦桧不容的李文会知潭州。七月,李文会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八月,霍蠡知潭州。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这年,赣州司户参军杨万里任满后返回吉水。不久,朝廷召杨万里为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丞

一、仰慕拜谒阶段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杨万里前往永州零陵县丞上任的途中,经过安福,前往探望王庭珪,未遇,留下了一封信。杨万里到零陵后,结识了刘琥、刘芮时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是年,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杨万里作有《上张丞相(张浚)书》(时公尚谢客):“将张浚被贬永州比喻为孔子受困于匡。圣人不得志而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成恶臣阳虎围困了起来——孔子和阳虎是死对头,搞笑的是俩人的外貌却很像。还说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把张浚比喻成周公。”

二、结识受教阶段

绍兴三十年(1160),杨万里与张浚之子张栻结识,并成为朋友。经张栻推荐,杨万里结识了胡铨、吴松年、李发。这年春,杨万里见到张浚。杨万里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的《幽居三咏诚斋(其三)》载:“浯溪见了紫岩(张浚)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说明期间,杨万里通过张浚长子张栻的介绍,在浯溪才得见到张浚。杨万里以弟子礼谒张浚,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杨万里又请谪居衡州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五月,杨万里、张栻陪同张浚坐咏归亭,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张浚)咏归亭词二首》。十二月,汤思退被罢左相。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皆劾罢。

三、深交游学阶段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游。杨万里有《春日绝句》诗,张紫岩(张浚)见之曰:‘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时胡铨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1161年2月)》。是年春,张栻离开永州,途径祁阳浯溪,作有《舟过浯溪有感题石》。是月,彭合以自亲主管台州崇道观(寻卒)。是年,张栻北下祁阳,在邑人蒋言陪同下游览探访甘泉,在看到邹浩《甘泉铭有序》后,即兴在《铭》后作跋。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张浚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

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这年,胡铨获准任便居住。这年冬季,发生采石之战,南宋军队大挫金兵,杨万里作《海鰌赋》以壮之。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胡宏(胡仁仲)作《贺张丞相(张浚)帅金陵启》。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史载:“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四、政治联系阶段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劳师建康府。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刚登基的金世宗遣使来告即位之事,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放还回家。时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和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言:“比者金人渝盟,干犯王略。今陛下亲御六飞,视师江浒,大明黜陟,号令一新。天下方注目以观,倾耳以听,凡所擢用,悉宜得人。存中已试之效,不待臣等具陈。顷以权势太盛,人言藉藉,陛下曲示保全,俾解军职。今复授以兹任,事权益隆,岂惟无以慰海宇之情,亦恐非所以保全存中也。傥圣意以允文资历未深,未可专付,宜别择重臣,以副盛举。”疏入,宋高宗怒,谓辅臣曰:“珙之父为张浚所知,其为此奏,意专为浚地耳。”宰相陈康伯、朱倬召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因朝臣反对杨存中的任命,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宋高宗从建康将返回临安,劳(张)浚曰:“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二十日,知潭州魏良臣改知洪州,董苹知潭州。是月,杨万里为张栻《介轩铭》作跋。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刘颖白张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强逋赋。”张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闰二月,王佐知吉州。是年春,张栻离开潭州,前往临安入见宋孝宗,再建康前线去与在抗金前线建康的父亲张浚会合。张栻到建康府,时张浚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开府建康,张栻游天禧寺,爱寺中竹林清幽深远,择室清扫,明净轩敞,题名南轩。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浚在永州居住四年有余。六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宋孝宗赵昚即位。七月八日,孝宗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秋,杨万里到潭州任湖南漕司主试。回到零陵后,杨万里出城视察境内旱情。这年,胡铨复职奉议郎、知饶州。孝宗召其入对,胡铨上奏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事。孝宗任胡铨为吏部郎官。十一月,张栻被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一道同行。张栻入见时,慷慨进言:"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发存在也。诚望陛下勿怠此心,益加省察,而亲贤稽古以扩充之,则不惟今日之际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宋孝宗对张栻的言论大为嘉许,这不仅是对张栻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张浚家族政治理念的认同。十二月,以沈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隆兴元年(1163)正月,杨万里任期满,回到家乡。这月,胡铨迁秘书少监。七月,兵部尚书虞允文受任京湖制置使。这年秋,经张浚推荐,召杨万里任临安府教授。杨万里未及赴任,父病。十月三日,诏“知吉州王佐曾任起居郎,治郡有声,可除直宝文阁”。这月,胡铨已在起居郎任上。这年冬季,杨万里在胡铨老家见到金安节、王十朋、陈良翰‌是冬,宋孝宗召陈俊卿及张浚子栻赴行在所。浚请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堧,进舟山东,以遥为吴璘之援。宋孝宗俊卿等,问浚动静饮食颜貌,曰:"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时金以十万屯河南,声言窥两淮。浚以大兵屯盱眙、泗、濠、庐,金不敢动,第移文索海、泗、唐、邓、商州及岁币。浚言金诈,不当为动,卒以无事。‌栻之见宋孝宗也,即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讎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毋使其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立成。"宋孝宗大异之。十二月,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病罢。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杨万里有贺启。是月,经张浚荐举,王佐任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权户部侍郎。沈介知永州。除夕前一日,杨万里送贺词给永州守沈介。这月,除胡铨为宗正少卿,胡铨乞补外,不许。

五、怀念追思阶段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西归吉水。二十三日,诏汤思退、张浚新除左、右丞相,合得取赐银绢,依所乞寝罢。四月初六,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廷决定议和而召张浚还朝,张孝祥作《六州歌头》诗初八,罢江、淮都督府,以钱端礼、王之望为两淮正副宣谕使。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加紧乞和,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罢相致仕,宋孝宗诏从其请。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二十三日,张浚罢相与郡,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

五月,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宋孝宗察张浚之忠,欲全其去,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张浚既去,犹上疏论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是月中,张浚从平江往严州,沿途主要走水路:经湖州,再西苕溪坐船到安吉县,经石岭古道(安吉石岭村至田青塘村)翻越天目山,经於潜县东关溪、天目溪坐船经堰口(今属临安区於潜镇)、紫溪、分水江往分水县。二十日前后,张浚经分水江到达分水县来看望王缙,而王缙已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去世。张浚在分水江旁的“浪石亭”作《会浪石亭》,给予王缙极高评价。二十二日,张浚游览严子陵钓台,作《过严子陵钓台诗》。

六月底,来自家乡温州乐清县的新知饶州(府治鄱阳县)王十朋在饶水南僧寺与张浚喜相逢。

七月初一,张浚到达余干,寓于宋宗室赵頙贤所建的赵氏养正堂。月,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竟毁掉两淮边备。

八月四日,杨万里父病故,在家服丧。期间,主和的势力得势,张孝祥仍坚持扩充兵力,加强防务。南宋在太上皇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十五日,值孟秋家奠中元节祭祖,跌地得疾。二十日,张浚为饶州王十朋作《不欺室铭》。二十二日,张浚始寝疾。期间,知饶州王十朋专程到余干拜谒张浚,张浚已病重,不能相见。王十朋游干越亭,五彩山,有诗。张浚知来日不多,手书付二子张栻(字敬夫)、张杓(1136-1205,字范夫)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是张浚以战止战为南宋议和争取得了主动,也是张浚以战止战确保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杨万里作有《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

闰十一月,诏沈介起复,除权兵部尚书、湖北京西路制置使(以沈介代韩仲通)。沈介召归,上疏甚剀切,偹言敌必为患。十二月二日,诏沈介已除权兵部尚书,可依例给赐衣带,今后在外臣僚除授准此。

后来,杨万里作有《跋张魏公(张浚)答忠简胡公(胡铨)书十二纸》:“此帖十二纸,皆紫岩先生、魏国忠献张公答澹庵先生、忠简胡公手书也。绍兴季年,紫岩谪居于永,澹庵谪居于衡,二先生皆年六十矣。此书还往,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忧以国家之虑也。万里时丞零陵,一日并得二师。今大马之齿七十有六,夙夜大惧,此身将为小人之皈。复见此帖,再拜三读,二先生忽焉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