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寄予张浚厚望:危难之际的托付与北伐之志
(2025-08-28 16:27:30)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宋孝宗寄予张浚厚望:危难之际的托付与北伐之志
南宋初年,面对金国铁骑的威胁,朝廷上下亟需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栋梁之才。在众多抗金名将中,张浚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宋孝宗即位后最为倚重的大臣。孝宗对张浚的厚望,不仅体现在对其本人的重用,更表现在对其家族的信任与期待上。
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造船招兵,南侵之势已十分明显。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和州进士何廷英、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冯时行等不断上疏,力主起用曾因故被贬的张浚。当时张浚尚责居永州,陈俊卿向宋高宗进言:"浚忠义,且兼资文武,可付以阃外。臣素不识浚,虽闻其尝失陕服,散淮师,而许国之心白首不渝。今杜门念咎,老而练事,非前日浚也。愿陛下勿惑谗谤,虽未付以大柄,且与以近郡,以系人心,庶缓急可以相及。"高宗纳其言,下诏让张浚在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栻随父亲张浚到潭州,在妙高峰筑书院,题名城南书院。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十月,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高宗始悟,复召张浚,任命其为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十一月初,军情紧急,高宗命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年逾六旬的张浚老当益壮,独乘小舟驰赴建康,慷慨陈词:"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同月,虞允文大破金兵于采石。十二月,完颜亮死,金兵北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宋高宗从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五月,高宗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可见对其信任之深。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孝宗即位后,立即表现出对张浚的特殊信任。据朱熹记载:"上(宋孝宗)初召魏公,先召南轩(张栻)来,某(朱熹)亦赴召,赴行在,语南轩(张栻)云:"汤进之(汤思退)不去,事不可为。莫担负了他底,至于败事!"某待得见魏公(张浚)时,亲与之说。度住不得(料想汤思退无法久),一二日去矣。"这一记载生动展现了孝宗先召张栻入见,再召张浚入见的特殊安排,体现了对张浚家族的重视。
七月八日,孝宗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十一月,张栻被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一道同行。张栻入见时,慷慨进言:"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发存在也。诚望陛下勿怠此心,益加省察,而亲贤稽古以扩充之,则不惟今日之际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宋孝宗对张栻的言论大为嘉许,这不仅是对张栻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张浚家族政治理念的认同。
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张浚虽年近七旬,然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其一生"出将入相四十年,六次力挽狂澜",曾平定苗刘之乱、抗击金兵并重用吴玠等名将。张栻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
张浚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曾多次挽救危局。他平定苗刘之乱,稳定了南宋初年的政局;抗击金兵,重用吴玠等名将,为南宋抗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基于这些历史功绩,宋孝宗对张浚寄予厚望,希望通过重用张浚来实现北伐、收复失地的目标。
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这表明孝宗将军事大权交给了张浚,希望他能够带领南宋军队北伐收复失地。张浚虽年事已高,但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张浚一生"出将入相四十年,六次力挽狂澜",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曾多次挽救危局。面对金国的威胁,宋孝宗寄望于张浚能够带领南宋军队北伐收复失地,实现中兴大业。这种厚望,不仅是对张浚个人的信任,更是对南宋抗金事业的支持与期待。
在南宋历史上,宋孝宗与张浚的君臣关系,体现了危难之际的托付与北伐之志,成为南宋政治史上的重要篇章。张浚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北伐收复失地的目标,但其忠君报国的精神,以及宋孝宗对其的厚望,都值得我们铭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