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麟之抗金战略三篇:南宋士大夫以张浚为中兴旗帜的战略建言

(2025-08-26 17:22:41)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周麟之抗金战略三篇:南宋士大夫以张浚为中兴旗帜的战略建言

 

一、周麟之与张浚的任职交集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绍兴十五年(1145),周麟之中进士。

1、兼权吏部尚书的周麟之在张浚复起前因“沮坏和好”被罢

绍兴二十九年(1159),周麟之任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八月,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周麟之兼侍读、权尚书刑部侍郎。九月,周麟之充“奉表哀谢使”赴金。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周麟之兼权吏部尚书。七月,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兼侍读兼权吏部尚书周麟之任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这年,完颜亮造船招兵,南侵之势已十分明显。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和州进士何廷英、徽宗宣和六年的恩科状元冯时行等不断上疏要求起用张浚。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时张浚尚责居永州,殿中待御史陈俊卿,间为上言:“浚忠义,且兼资文武,可付以阃外。臣素不识浚,虽闻其尝失陕服,散淮师,而许国之心白首不渝。今杜门念咎,老而练事,非前日浚也。愿陛下勿惑谗谤,虽未付以大柄,且与以近郡,以系人心,庶缓急可以相及。”宋高宗纳其言。宋高宗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栻随父亲张浚到潭州,在妙高峰筑书院,题名城南书院。是月,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张祁谍知金人谋,屡以闻于朝,峙粟阅兵,为备甚密,因“知完颜亮谋叛盟,屡闻于朝,宜峙粟阅兵为备御计,言者以张皇生事论”而落职。

这年,金主完颜亮背盟,朝命再使金;周麟之抗疏请备战,坚辞使金。六月,周麟之被劾“沮坏和好”,罢同知枢密院事,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2、金军南侵,宋高宗只得起用张浚,因失德失威失信退帝位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十月,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因请对,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宋高宗始悟,宋高宗复召张浚,张浚起复为观文殿大学士,即判潭州。十一月初,兵急,宋高宗命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是月,虞允文大破金兵于采石。十二月,完颜亮死,金兵北去。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从幸建康,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张栻离开潭州,前往建康前线去与在抗金前线建康的父亲张浚会合。二月,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言:“比者金人渝盟,干犯王略。今陛下亲御六飞,视师江浒,大明黜陟,号令一新。天下方注目以观,倾耳以听,凡所擢用,悉宜得人。存中已试之效,不待臣等具陈。顷以权势太盛,人言藉藉,陛下曲示保全,俾解军职。今复授以兹任,事权益隆,岂惟无以慰海宇之情,亦恐非所以保全存中也。傥圣意以允文资历未深,未可专付,宜别择重臣,以副盛举。”疏入,宋高宗怒,谓辅臣曰:“珙之父为张浚所知,其为此奏,意专为浚地耳。”宰相陈康伯、朱倬召刘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于是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杨存中措置两淮而已。闰二月,张孝祥复官以左承议郎知抚州。宋高宗已还临安,有劝张浚求去者。张浚念身为旧臣,一时人心以己之去就为安危,乃不敢言。治府事,细大必亲焉。三月,吴璘收复德顺军,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师,几致喜极而泣。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月,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昚。六月十一日,“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的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诏令五日一朝德寿宫。二十日,宋孝宗召张浚入对,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期间,宋孝宗下诏因太上皇不许五日一朝,从今以后改为一月四朝。

3、宋孝宗封张浚为魏国公,周麟之作《上魏国公启》相贺献策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初,张浚遂就道赴临安。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初八,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

期间,周麟之作《上魏国公(张浚)启》《上张魏公(张浚)启》:“九重入侍,旧窥彝鼎之勋;一斥来归,行近麾幢之次。念门墙之峻阻,趋履舄以无从;辄凭笔牍之传,少效涓尘之献。伏惟某官以社稷为悦,以天下为忧。方边烽未熄之余,当戎辂亲临之际。故修竿牍,用布腹心。伏念某蕞尔寒生,愚无远虑。困踬皆其自取,流离夫复何言?尚思以小子之斐辞,试凂于大人之静听。尝谓边方无常盛之理,惟知彼可以度宜。朝廷有自强之资,不偷安乃能立事。向溺讲和之弊,久忘应变之方。军政坏于休兵,邦财耗于餽敌。靡虞后患,从徇卑词。使事频烦,适足以媒蘖边衅;敌情谲诈,遂至于包藏祸心。罢互市固已渝盟,禁私渡从而生事。洎觉奸锋之露,犹胶旧辙之循。独念庚辰之春,尝行朔漠之壤。抗一时之诡辩,知其将虎视以鸱张;聆故老之讴吟,附我必云从而风靡。锐然归报,初若骇闻。旋预幄中之筹,适逢疆外之变。既责以整军经武,当效所长;若使之奉币乞怜,虽劳奚补?祇荷本兵之寄,力陈制敌之图。訾之者谓弗能犯难以juan躯,固知获zui;察之者谓不肯阿时而wu国,或可原情。大戾所撄,孤忠莫白。兹幸真儒之复用,定成算以董六师。是宜异域之闻风,折遐冲而清万里。赖此心之未冺,际吾道之将兴。恭惟某官德迈元龟,望高乔木。勋名暴耀,埀竹帛已三十年;知略纵横,当貔貅之百万。以身用舍,为国安危。自承赤舄之还归,实慰苍生之徯望。况今以辅弼之旧,复总洪枢于此。以精神之强,尽护诸将。必有长策,共图大功。比闻降附之众,亦识规模之远。然而勍敌好斗,故疆未归。正隆用事之臣,各阻兵而相拒;逆亮连衡之国,或摇毒以自防。负秦雍之山河,竞欲抗蜀中之甲;积青徐之粮械,专图遏淮上之师。卒徒虽创艾于南侵,王旅尚稽留于北伐。西师屡捷,如陕西诸道犹困于力争;东海既隳,若山东列城未闻于响应。当得京兆,而后建瓴之势;顺取淮阳,而后破竹之计成。庶能包举于中原,颇胜浪攻于他路。苟非据要,恐易于进而退则难;更在筹长,使取于初而终可保。若议大举,须劳熟图。倘观变以非宜,姑待时而自治。涵养士力,俾各尽其知能;审覘敌情,务实得其要领。任将帅勿嫌于擢校,广赀储无忽于忧民。通内外以相须,使卷舒而各当。三时以讲武事,岂徒自固于本根?一举而奏奇勋,端俟可乘之机会。盖本根立,乃所以为进攻之渐;若机会至,又不当惟退守之拘。愿择壮猷,讫收洪烈。某纍然罪废,偶此生还。欣窃庇以安身,阻望尘而趋拜。方晋公讨伾,尚许参义之行;若汉将平戎,犹可效燕然之勒。辄伸管见,少赞庙谟。暖律正中,机廷多暇。愿啬天倪之粹,永扶帝业之兴。

4、张浚升任右相,周麟之复旧官,两此作文相贺,再次献策

隆兴元年(1163)三月,金军索要南宋收复的国土。四月,宋军北伐。五月,宋军符离兵败。八月,金军再次索要南宋收复的国土。宋孝宗在张浚的要求下,罢和议,拟以战止战。十二月,陈康伯因病辞相,汤思退升为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这年,追复周麟之旧官,许“自便”,旋复左中大夫。

期间,周麟之《贺右相启》:“伏审赐环趣觐,归衮延登。周公东征三年,复佐兴王之业;召伯日辟百里,久怀旧德之臣。坯冶一陶,颂声四合。窃以当今之大患,莫若北之强邻。其并吞两国,则甚于汉之匈奴;其蹂躏中原,则过于唐之突厥。虽三尺之屡试,讫万全之罕闻。定信好于亶存之时,由取予一如其约;怀疑谋于亮毙之后,致进退两失其机。追咎前年之冬,反贻今日之害。既不能席可乘之势,命偏师以蹑卒徒之奔;又不能明弗杀之恩,示大体以延使客之至。汩于群议,成此近忧。尚敦睦者,徒徇乎卑词厚币而遑恤其他;专进取者,惟志乎略地攻城而靡图其后。称藩或惮于屈己,捣垒或訾其贪功。顷虽通纥石之书,兹又狃符离之役。欲议和则权不在我,恐方枘之愈难谐;欲言战则力不能支,念覆车之深可戒。顾秋防之甚迫,知旰食之靡宁。徒重吾九重之忧,未闻有一定之计。语呫嗫而事不决,类同辕下之局驹;制抢攘而迹愈多,何异圈中之斗兽。盍恢远略,预遏遐冲。惟坚于守险以自持,必急若救焚而乃可。奈此贲军之后,累然弃甲之馀。粮储煨烬于极边,器械散亡于中野。淮上之藩篱多缺,江南之根本益虚。民拊摩之不暇而又困于输财,士招徕之已穷而恐难于御敌。于此欲内修外攘之并举,真可谓戛戛乎其难哉!每相与夙兴夜寐而深思,未尝不规规然自失也。赖有济时之相,来施治国之方。恭惟某官气粹函三,道该绝四。国有人而外夷服,贤于秦之长城;心无事而群下安,智若禹之行水。盖圣君方乘运而奋,知良佐乃为时而生。况顷服于冢司,已备陈于长算。人咸嗟去国之久,我独念得君之深。且驾追锋,就膺阙衮。太叔能断大事,夙有契于渊衷;丙吉不道前功,今益彰于盛德。焕若景星之复见,廓焉沴气之潜消。惟揆路之迭居,若高才之少屈。岂其兼文武之两器,不害乎左为虺,右为伊;自非秉忠嘉之一心,盖难乎前相尧,后相舜。行究经纶之业,茂凝久大之勋。某婴此宿愆,昧乎当务。念忠臣之在畎亩,不敢忘君;矧弟子之于门墙,有如知己。辄露管蠡之见,少裨帷幄之筹。愿启迪于宸心,力主张于国是。定规模期于不变,审命令戒其多迁。谓中兴当用实才,我则弃瑕而录善;谓上策莫如自治,我则固本以图全。惟处谋于不和不战之间,必收效于可战可和之际。能研几以成务,庶转败而为功。毋忽焉以腐儒之常谈视之,诚为此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刍言甚陋,燕贺弥深。

期间,周麟之又作《贺张右相(张浚)启》:“伏审白麻申命,黄发奋庸。汤非伊尹不能兴,爰嘉秉钺之助;鲁用仲尼安得削,复喜侵疆之归。纶绋诞敷,胄绅交抃。窃以办天下之事,必须求天下之才;当圣人之兴,固自有圣人之耦。念作楫为霖之梦断,怅耕野钓渭之风衰。何君臣相遇之甚难,盖文武兼资者实鲜。如周吉甫,维以此而宪万邦;若鲁僖公,允能之而屈群丑。自兵农之业异,致将相之途分。山东山西之才,固已别其自出;阃内阃外之事,从而了不相关。孰知七德之原,俱系万民之命。张子房身在帷幄,决胜无前;诸葛亮起于草庐,成谋已具。或临敌而有投壶之暇,或善兵而无跨马之劳。谋元帅者,仅得之说礼敦诗;号丞相者,间使之率师讨贼。有如盛旦,卓见全材。恭惟某官,学有壮猷,忠无贰虑。夙负平戎之志,誓不与此贼俱生;久操活国之方,顾岂肯因人成事!顷位秉钧之次,尝分督战之权。号令肃将军之营,威名落边鄙之胆。三十年安于静退,公其如苍生何?百万众自我卷舒,今无逾老臣者。果副军民之望,复兼衮钺之司。造膝一言,天子为之动色;折冲千里,邻国不敢加兵。兹就拜于台阶,实宠还于旧物。廷中鹓鹭,孰为曩日之翘材;帐下虎貔,尚有当年之壮士。愿搜罗颖异之杰,更选练骁雄之兵。收一代之贤豪,毋使埋光而铲采;蓄三年之义勇,以须保大而定功。比闻敌势之渐衰,深痛民财之已屈。设若定通和之议,尤宜思固圉之谋。某猥以菲才,夙依洪庇;侧聆涣号,倍极欢悰。限以守符,阻趋宾庑;其为欣跃,实倍等伦。

隆兴二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召张浚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月底,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凡八上疏乞致仕。五月,张浚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八月,张浚逝世。是张浚以战止战为南宋议和争取得了主动,也是张浚以战止战确保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这年,周麟之卒于家,年四十七。

二、周麟之南宋危局中上抗金旗帜张浚的战略建言的要义

(一)《上魏国公(张浚)启》:战略反攻的蓝图  

         时代背景: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虽败,但南宋边防虚耗、财力枯竭。宋孝宗即位后亟欲重振国威,于1162年七月起用张浚为江淮宣抚使、魏国公,委以抗金重任。周麟之此启文正是为张浚复职献策。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1. 痛陈积弊,直指要害:揭露南宋“军政坏于休兵,邦财耗于餽敌”的致命危机,批判朝廷“徒徇卑词厚币”的苟安政策,导致金国“包藏祸心”。  

2. 战略反攻,据要制胜:提出“知彼度宜”的核心策略,主张夺取京兆(今西安)、淮阳等战略要地,形成“建瓴之势”与“破竹之计”,反对盲目冒进。  

3. 倚重张浚,整合资源:盛赞张浚“德迈元龟,望高乔木”,呼吁其整合西军(陕西战场)与东海(山东战场)战果,统筹全局以扭转乾坤。  

此文实为南宋抗金派的战略纲领,将张浚定位为中兴关键,体现周麟之对军事地理与敌我态势的深刻洞察。

(二)《贺右相启》:战和困境的辩证思考  

        时代背景:隆兴元年三月,金军索要南宋收复的国土。四月宋军北伐,五月宋军符离兵败,朝野震动。八月,金军再次索要南宋收复的国土。十二月,张浚临危受命再任右相,但南宋陷入“欲议和则权不在我,欲言战则力不能支”的两难。周麟之虽被罢官,仍以此文力陈时务。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1. 批判苟安,力主自强:痛斥朝廷“徒徇卑词厚币”的软弱,指出金国“并吞两国甚于汉之匈奴,蹂躏中原过于唐之突厥”,唯有“固本自强”方可图存。  

2. 改革军政,务实备边:提出“修军政、裕邦财、搜人才”三大路径,主张“固圉之谋”优先于和议,呼吁张浚“收一代之贤豪,蓄三年之义勇”。  

3. 辩证战和,以守为攻:强调“处谋于不和不战之间,收效于可战可和之际”,反对盲目主战或屈辱求和,主张以实力为后盾的灵活策略。  

此文直面南宋体制性困境,将张浚视为破局核心,展现周麟之超越二元对立的务实政治智慧。

(三)《贺张右相(张浚)启》:固本图强的终极方略  

时代背景: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力主罢和议、以战止战。周麟之借此文强化张浚的改革权威。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1. 痛斥体制痼疾:直指“兵农之业异,将相之途分”的弊病,批判南宋“文武分途”导致人才埋没,抗金力量无法整合。  

2. 固本图强,长效备战:提出“选练骁雄之兵”“搜罗颖异之杰”的具体措施,强调“蓄三年之义勇,以须保大而定功”,主张以持久战力威慑金国。  

3. 战和皆需实力:警告“敌势渐衰,民财已屈”,即便议和亦需“思固圉之谋”,将张浚塑造为整合抗金力量的精神旗帜。  

       此文将张浚定位为“文武兼资”的救时良相,其“固本自强”思想成为南宋抗金派的理论基石。

         三、周麟之三重奏的思想内核与时代价值  

周麟之三篇文章构成递进式抗金思想体系:  

1. 战略层面:从《上魏国公启》的“据要制胜”,到《贺右相启》的“固圉之谋”,再到《贺张右相启》的“蓄力持久”,始终以自强为根基。  

2. 政治层面:借张浚权威推行两大主张——军事上整合川陕、江淮资源;政治上破除文武分途,革新体制凝聚人才。  

3. 历史意义:张浚作为“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在周麟之笔下不仅是军事领袖,更是南宋自强精神的象征。这些思想虽未能扭转南宋偏安结局,却深刻揭示了主战派对国家命运的清醒认知,为后世留下“固本自强”的救国方略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