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朱熹题跋中的张浚忠义谱系与三大家族传承
(2025-08-22 10:39:46)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周必大、朱熹题跋中的张浚忠义谱系与三大家族传承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谥忠献。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周必大评价业师张浚:“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万世,遗像巍峨,千古是企。”
朱熹评价尊长张浚:“惟公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邻于生禀,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在生民,威震四夷,名垂永世。”
1、周必大(1126-1204)作有《跋张魏公(张浚)与彭子从(彭合)书》:“尚书郎彭公子从,德厚如璞玉,岁寒如乔松。绍兴癸酉(1153)守零陵郡,故相张忠献公(张魏公)谪居在焉,竭诚尽礼,不以燥湿改其度。已而按刑交广,总赋沔鄂,当时士大夫皆谓用未极也。今观忠献帖,其贤可知。若子、若孙得守家法,虽由积善使然,亦忠献相勉为学、择师友之助也。庆元三年(1197)十月日。”
2、周必大(1126-1204)《跋张魏公(张浚)与连壅(连南夫之子)帖》:“连南夫克孝而忠,大其家声。今观魏国忠献张公(张浚)与连壅手帖,犹想见绍兴间士大夫相与忧国忘家之概。公(张浚)以社稷臣再起,方规恢进取,而连氏父子世济其美,皆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
3、朱熹(1130-1200)《跋张魏公(张浚)与刘氏(刘子羽、刘子翚、刘珙)帖》:“张忠献公平生心事,无一念不在君亲;而其学又以“虚静诚一、求之于天”为本。故其与人言,亦未尝不依于此。今观其所与宝学刘公(刘子羽)、屏山先生(刘子翚)、共父枢密(刘珙)书帖诗文,亦可见矣。刘公(刘子羽)从公(张浚)川陕,并心国事,故公(刘子羽)于其兄弟父子之间眷眷如此,亦岂苟然者哉!先生之子玶有味其言,欲广传之以悟当世,因属熹书其后。淳熙辛丑(1181)八月甲子,新安朱熹敬书。”张浚与刘氏(刘子羽、刘子翚、刘珙)的书帖和诗文已无法被查考。
二、三篇题跋的核心要义:忠义传承的多维诠释
张浚以“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的气节成为南宋立国的精神柱石,周必大与朱熹为其书帖所作的三篇题跋,不仅勾勒出张浚“勋存王室,泽在生民”的功业图景,更通过彭、连、刘三大家族的忠义实践,构建了南宋士大夫“家国同构”的精神体系。
1、周必大《跋张魏公与彭子从书》:德政教化与士林感召
周必大借彭合(子从)知永州时“竭诚尽礼,不以燥湿改其度”的义举,凸显张浚的人格感召力。彭氏“德厚如璞玉,岁寒如乔松”的品格,源于张浚“相勉为学、择师友”的教化。张浚谪居永州仍以道德影响地方官员,其作《永州新学门铭》提出“人贵于学,学贵于行,行贵于诚”,将治学与忠孝融合,揭示士大夫德行修养是忠义传承的根基。
此跋以连南夫父子为镜,映照张浚的“社稷臣”本色。连南夫因反对和议被秦桧贬谪仍“忧国爱君”,其子连壅承父志,与张浚共谋规复。周必大以“临大节而不可夺”赞其风骨,更强调张浚“以社稷臣再起”时“规恢进取”的担当。连氏“世济其美”的忠义,与张浚“忧国忘家之概”形成共振,构成南宋士人抵抗外侮的精神谱系。
朱熹从理学高度揭示张浚的思想本源。张浚“以虚静诚一、求之于天”为学,其“无一念不在君亲”的忠孝观,与刘子羽“从公川陕,并心国事”的行动相呼应。朱熹特别指出刘氏家族“眷眷如此”的凝聚力——刘子羽经略川陕保东南半壁,其弟刘子翚(屏山先生)为理学名士,子刘珙任枢密使,形成“学术-事功”的忠义闭环。此跋阐明:张浚的“诚一”之学是刘氏实践的思想基石,体现理学“内圣外王”的终极追求。
三、三大家族的忠义传承:德、节、践的三重维度
彭合知永州时重修府学,践行张浚“学贵于行,行贵于诚”的理念。其子孙“守家法”,将忠义内化为家族伦理。彭氏以德行感化谪臣的义举,证明士大夫在逆境中仍能以道德力量维系道义,成为忠义传承的柔性纽带。
连南夫因反对和议被贬,仍坚守“克孝而忠”的气节;其子连壅承父志,与张浚共谋抗金大业。周必大以“临大节而不可夺”概括其风骨,彰显士大夫在政治高压下的不屈抗争。连氏父子的坚守,与张浚“忠震四夷”的功业互为表里,构成忠义传承的刚性脊梁。
刘子羽从张浚经略川陕,“并心国事”保疆土;其弟刘子翚以理学滋养家族精神,子刘珙继任枢密使。朱熹强调刘氏“眷眷国事”的实践,正是张浚“虚静诚一”之学的具象化。刘氏将学术修养转化为政治行动,实现“奥学妙于心通”与“勋存王室”的统一,成为忠义传承的典范。
四、君臣与家族的交织:南宋士大夫的精神图景
张浚的君臣观以“勋存王室”为鹄的,具三重内涵:
1.
以死报国:隆兴二年病逝前手书“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将个人归宿与国家兴亡绑定;
2.
抗金功业:三度都督诸路军马,统帅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被周必大誉为“勋在王室,恩在生民”;
3. 理学滋养:朱熹指出其“虚静诚一”的学术根基,使忠君超越功利,升华为“与天地并”的道德实践。
周必大与朱熹的题跋,实为理学视野下的忠义体系:
1、周必大:从政治实践切入,以张浚为轴心,串联彭氏之德、连氏之节、刘氏之践,凸显“勋存王室,泽在生民”的功业观;
二者共同揭示:南宋士大夫的忠义精神,需张浚式的社稷担当、三大家族的代际传承、理学“诚一”之学的思想支撑,三者缺一不可。
周必大与朱熹的三篇题跋,以张浚为精神坐标,勾勒出南宋士大夫的忠义图谱:君臣关系中,张浚以“忠贯日月”诠释社稷担当;家族纽带里,彭氏之德、连氏之节、刘氏之践,构成忠义传承的多元路径;思想层面,理学“诚一”之学为忠义提供终极依据。三者交织,不仅塑造了张浚“宋朝第一政治家”的历史形象,更铸就了南宋文明“抗倾覆”的精神长城——正如周必大所赞:“遗像巍峨,千古是企”。这一精神体系,至今仍为华夏文明提供着抵御风雨的力量。
附:1、彭合生平
彭合(1093-1161),字子从,吉州庐陵人。宋高宗时为清江主簿,以土瘠赋重,力请蠲减。历知临江军、永州,提点广西、荆湖南路刑狱,所至有政绩。户部郎中兼总领湖广(湖广江西财赋湖北京西军马钱粮,湖广总领所治鄂州,今武汉)财赋,卒于官。丧过清江,民相聚哭,肖像、立祠。彭合长子彭商老为南雄州司理,仕至南安州通判;次子彭汉老知常德府,有豪民刘庚诬其捍仆为盗,彭汉老审鞠,仆免诛死。
绍兴二十年(1150)五月,右朝散大夫彭合知临江军还,言:“清江县民输苗米每石加耗七斗乞蠲免。”从之。
绍兴二十三年(1153),宋高宗谓大臣曰:“(彭)合任县官尝为监司列荐,今可与监司,知州差遣。”乃以彭合知永州。
绍兴二十四年(1154),永州知府彭合重修府学。十二月,府学南门成。谪居永州的张浚受知府之请,作《永州新学门铭》:“不知学,莫适褆身;学而不行,不学为均;行之伊何,惟一惟诚。孝弟忠信,本之于性,守之以仁,日积月化,粹然其醇。可以格天,可以感神,可以正物,可以化人。发为辞章,德人之文;施于政事,君子之名;其道甚大,与天地并。凡尔为士,勿替于勤。钦之勉之,无愧此门。”提出“人贵于学,学贵于行,行贵于诚”的治学、为人思想。
绍兴二十五年(1155),知永州府事彭合将万石山更名为环翠山。时张魏公贬居永州,曾游其地,并题名碑上,文为:“紫岩张浚同郡倅长乐张登谒太守庐陵彭公合于环翠,酌泉小饮,观景物之胜,俟月上而返,浚子栻、机(疑为‘杓’之误)、枃(1140-1198),侄孙炎、默、炳从行,绍兴乙亥(1155)端午后六日浚题。”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病死。十二月,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初,张浚因母病,未赴。三月,张浚母亲计氏去世。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八(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九年(1159),彭合在荆湖南路提刑司任上。七月,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彭合入对,言:“湖南州县于民间二税之外,别令输土户钱;又以税科本色布,而高价折取其直,谓之折绝;以至受纳官物、收领词状之际,则取醋息钱;又一例均科麴引钱,随科送纳,名色不一。臣在官之日,已行禁止,乞下本路监司觉察。”彭合又言:“州县出卖官田之害,望痛减定价,毋令抑勒。户部言:自降指挥,仅及半年,据江浙诸路日前卖到田一百十余万缗,即非卖不行,难以减价,乞不得抑令田邻承卖。”从之。八月初一,左朝请大夫彭合为尚书户部郎中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湖北京西军马钱粮。十六,户部郎中总领湖广财赋彭合入辞。不久,王庭圭《寄湖北总领彭子从(彭合)郎中》:“翼轸星边贯索疏,星文夜动紫宸居。追锋急召归郎省,持橐犹稽侍玉除。六路藩臣供馈饷,五溪蛮子乐耕锄。连营十万无饥色,却入承明奉直庐。”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有旨令已得自便的张浚至潭州(今长沙)。五月,朝议以上流重地,边面阔远而兵力分,宜遣大将。起复庆远军节度使、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成闵对于内殿。宋高宗面谕成闵,俾以所部三万人往武昌控扼,先命湖北漕臣同鄂州守臣建寨屋三万间以待之。后二日,遂发江西折帛、湖广常平米钱及末茶长短引共一百四十馀万缗,湖北常平义仓及和籴米六十三万石,料十万石,赴湖广总领所备军用。六月,因陈俊卿复言张浚可用,命殿中侍御史陈俊卿权尚书兵部侍郎。八月,金主完颜亮便从汴京起兵五十万准备大举南侵。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十月,完颜亮驻和州。十二日,权发遣均州武矩奏:“九月二十九日本州岛遣人招纳到北界忠义归明二万余人,并老小数万口。”诏令:“成闵、郝晟、武矩与曹晸同共措置,支给钱米赈济,优加存恤。如强壮人愿充白身 用者,令隶军中,权行收管,支破请给,即不得强刺手面。余人听从其便。内有愿耕者,给与闲田,借贷牛种,无令失所。合用钱米,令总领所疾速应付,如阙,先次就便支米。”二十五日,忧心张浚不忠的宋高宗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的老将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十一月初四,改命观文殿大学士、新判潭州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十二月,诏令吏部、兵部牒下三衙及诸路总领所,开具自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立功推赏之后,至今降指挥日,逐离军人数、官位、姓名、年甲申朝廷照验,仍将今来臣僚奏议牒下逐处逐一子细开说的实因依,结罪保明,申取朝廷指挥施行。
绍兴三十一年(1161),彭合去世(隆兴元年王钰在湖广总领任上)。王庭圭作有《挽彭子从(彭合)郎中》:“岭北岭南持使节,湖西兼总大农钱。庙堂正赖持国计,蓬岛祗为蜕骨(李本、傅校作俄为坐蜕)仙。郎省尚虚丹禁地,铭旌忽上洞庭船。衣冠不许挂神武,端谓犹堪济巨川。”
时间来到隆兴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月,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
2、连南夫生平
连南夫(1085-1143),字鹏举,号一阳,应山(今湖北广水)人。官至北宋徽宗朝起居舍人、中书舍人。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平定兵变,宋高宗复位。连南夫擢显谟阁学士知江宁府。五月初三,在常州,宋高宗欲相勤王平定兵变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初八,宋高宗到达江宁府,将府名改为建康。连南夫改任知建康府兼建康府路安抚使。六月,任命建康府路安抚使连南夫兼建康府、宣、徽、太平等州制置使。七月,尚书户部侍郎、宣抚处置使司参赞军事汤东野试工部侍郎兼知建康。时建康寓治保宁僧舍,而浙江制置使韩世忠屯蒋山,逐守臣显谟阁直学士连南夫而夺其治寺。殿中侍御史赵鼎言:“(连)南夫缓不及事,固可罪;然(韩)世忠躬率使臣排闼而入,逐天子之京尹,此岂可训!请下诏切责世忠而罢(连)南夫,仍治其使臣之先入者,此为两得。”宋高宗曰:“唐肃宗与灵武诸军草创,得一李勉,然后朝廷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也。”乃降连南夫知桂州,而以汤东野知建康府。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千五百人、骑三百发行在。十一月,连南夫在知信州任上。
绍兴四年(1134)二月,连南夫移知泉州。三月二十五日,宋高宗纵容谏官弹劾张浚,张浚被罢仅剩的知枢密院事职,诏以散官到福州居住。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十二月,史载有:“近日连南夫、张守,皆有奏牍,应办军须钱物,曾不愆期。”绍兴五年(1135)正月四日,诏福建路安抚使张守,知泉州连南夫:“比朕亲总六师,前临大敌,供亿调度,曾不愆期,宜有褒宠。张守除资政殿大学士,连南夫除宝文阁直学士。”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期间,连南夫知泉州任上,宋廷诏以“忧国爱君”褒宠。绍兴六年(1136)五月,连南夫进宝文阁学士知广州府,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南东路转迤使。绍兴九年(1139),连南夫上书反对和议,力主抗战恢复奏事。张浚上奏要以石晋、刘豫为戒;徐俯、连南夫、岳飞借贺表进行讽谏。汪应辰、樊光远、韩紃、毛叔庆、张行成等都说金人居心叵测、和议难长久,皆被秦桧罢黜。秦桧大e连南夫,谪之泉州,连南夫自此渐退仕途。
绍兴十三年(1143),连南夫卒于福州寓舍。李弥逊《宝学连公挽诗》“男儿死尔未应悲,可惜胸中尚有奇。绝域英声宜早岁,楚庭高议补明时。壮怀自感中流楫,旧爱今存岘首碑。天独不能遗此老,盖棺两鬓未全丝。”或在连南夫去世后,张浚作有《与连壅(连南夫之子)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