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笔下的君子之道:张浚与刘度的政治风骨

(2025-08-20 17:03:22)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陆游笔下的君子之道:张浚与刘度的政治风骨

 

一、陆游《跋张魏公(张浚)与刘察院(刘度)帖》考释

1、陆游《跋张魏公与刘察院帖》的刘察院为刘度

陆游《跋张魏公(张浚)与刘察院(刘度)帖》:“与人同功,人用而己舍,君子不敢言劳;与人同罪,人免而己穷,君子不敢逃责。非能异夫人也,理固如是也。不然,则无耻已。使御史公无恙,得予此说,其将以为能知言乎?”

注:张浚《与刘察院帖》未见史册。张浚南宋朝任职期间,任监察御史的刘姓察院仅有三人,分别是刘大中,绍兴四年(1134)正月六日监察御史刘大中行右司谏。刘裴,绍兴十二年(1142)任右言正。刘度,隆兴元年(1163)三月除右谏议大夫。张浚、刘度同时与陆游有交集,陆游《跋张魏公(张浚)与刘察院帖》的刘察院当是刘度

刘度(?-1178),字汝一,湖州长兴人。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调楚州教授。绍兴二十八年(1158),刘度为太学博士。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绍兴三十一年(1161),刘度为监察御史,守右正言。绍兴三十二年(1162),刘度试军器监。孝宗即位,刘度由宗正丞擢谏议大夫、右言正、左言正。淳熙五年(1178),刘度卒。

2、张浚作《与刘察院(刘度)帖》支持刘度的历史背景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宋孝宗即位。登基后的孝宗虽有意恢复中原,但受太上皇赵构牵制,南宋抗金台柱的张浚实权受限。此时朝中主和派仍占据隐性优势。但面对金国的军事压力和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太上皇赵构和新帝宋孝宗需要任用张浚,因太上皇赵构时常忧虑张浚不忠,始终存有猜忌,安插人员牵制(如汤思退、王之望、史浩、龙大渊、曾觌,以及后期的沈介、王淮),左右宋孝宗人士决策和战略决策。九月,陆游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冬,刘度除右谏议大夫,首论待小人不可无节,因奏潜邸旧僚,宣召当有时,盖为龙大渊、曾觌言也。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封魏国公。

三月初一,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初二,任张焘为参知政事。刘度上疏劾“大渊、觌轻儇浮浅,凭恃恩宠,入则侍帷幄之谋,出则陪庙堂之议,摇脣鼓舌,变乱是非。凡皇闱宴昵之私,宫嫔嬉笑之语,宣言于外,以自夸大。至引北人孙照出入清禁,为击球、胡舞之戏,上累圣德,望亟赐黜逐。”刘度又因进故事,论京房指谓石显,元帝亦自知之而不能用,盖公义不胜私欲耳。反覆数百言,尤为切至。初九,宋孝宗任龙大渊知门合门事,曾觌为同知门合门事。期间,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谓:“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当在期间,张浚作《与刘察院帖》支持刘度。十六日,罢免龙大渊,另外差遣;曾觌恢复带御器械。诏建康前线的张浚回朝商议与金军的战、和问题。十七日,刘度言:“臣欲抑之而陛下扬之,臣欲退之而陛下顾进之,臣欲使之畏戢而陛下示之以无所忌惮,是臣所言皆为期罔。”因求贬黜,不报。而中书舍人张震亦缴其命。至再除张震次对,出知绍兴府,张震力辞不许。殿中侍御史胡沂亦论两人市权招士,请屏远之,以防其微,不报。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给、舍金安节、周必大亦再封还录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此两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十八日,宋孝宗宣手诏,谓:“龙大渊见在假,候假满日,别与差遣。曾觌依旧带御器械。”“给舍为人鼓扇,议论群起,太上时安敢尔!”于是金安节、周必大退而待罪。期间,枢密院编修官陆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会张焘入对(张焘遽以闻,宋孝宗诘语所自来,张焘以陆游对),欲以两人决去就,宋孝宗问所从闻,张焘曰:“闻之陆游。”宋孝宗曰:“游反覆小人,已得罪行遣矣。”张焘谢曰:“臣听言不实,罪也。”张焘遂罢政(张焘被罢免)。宋孝宗怒,出陆游通判建康府。是日,金安节、周必大再奏,乞窜责,不许。周必大入谢,宋孝宗曰:“朕察卿举职,但朕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时宰辅、台谏合辞,以为两人当去,故帝有朋党之疑。十九日,刘度改权工部侍郎,以所言过实也。张震力辞职名,遂与外祠。二十三日,当是在太上皇赵构的施压下,宋孝宗恢复龙大渊为知门合门事,曾觌为同知门合门事。二十五日,刘度辞新命,内批刘度罢建宁府。给、舍黄中、马骐言:“度与郡且一岁矣,今被旨放罢,莫知其故。”宋孝宗批:“刘度党附,敢为欺罔,尚除大藩,可依已降放罢指挥。”刘度出知建宁府。宋孝宗复申两人知閤之命,周必大又格除目不下,史浩以闻。二十八日,周必大不获命,遂请祠去,而两人之命亦寝。不久,胡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胡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张震力辞,改知夔州。金安节除兵部侍郎。黄中及马骐亦以言去。盖龙大渊等初用事时,诸贤攻之甚力,故上意有朋党之疑也。

四月初八,张浚朝见孝宗,商议出兵渡淮,三省、枢密院没有参与。未几,张浚复如淮视师,始议以四月进幸建康。

二、张浚、刘度与隆兴初年的士大夫正气

陆游《跋张魏公与刘察院帖》寥寥数语,却如利刃剖开南宋朝堂的症结:“与人同功,人用而己舍,君子不敢言劳;与人同罪,人免而己穷,君子不敢逃责。非能异夫人也,理固如是也。不然,则无耻已。” 此跋虽未明言所指,然结合隆兴元年(1163)初张浚、刘度与孝宗朝围绕近习龙大渊、曾觌任用问题的激烈交锋,其深意豁然开朗。陆游以“君子不敢逃责”为标尺,盛赞张浚、刘度在端正朝纲、抵制佞幸中展现的浩然正气,其勇气与担当,恰是南宋士大夫精神在危局中的闪光。

1、直犯天威:刘度以谏诤之勇撼近习根基

刘度于隆兴元年三月除右谏议大夫,甫履新职,即以雷霆之势直指孝宗潜邸旧臣龙大渊、曾觌之弊。其奏疏痛陈二人“轻儇浮浅,凭恃恩宠”,不仅“摇脣鼓舌,变乱是非”,泄露宫闱秘事以自夸,更“引北人孙照出入清禁,为击球、胡舞之戏”,直斥其行为“上累圣德”,力请“亟赐黜逐”。此奏如投石激浪,矛头直指皇帝私宠,其勇气可见一斑。

当孝宗无视谏言,于三月初九仍任命龙、曾掌管门合门事时,刘度并未退缩。他借进讲历史之机,以汉元帝纵容石显致公义败亡为鉴,反复陈言“公义不胜私欲”之祸,数百言“尤为切至”。面对孝宗的“委曲迁就”,刘度更以近乎决绝的姿态质问:“臣欲抑之而陛下扬之,臣欲退之而陛下顾进之,臣欲使之畏戢而陛下示之以无所忌惮,是臣所言皆为期罔。” 此言已非寻常谏诤,而是对君王昏聩的公开诘问。他明知此举必触帝怒,仍“因求贬黜”,践行了“君子不敢逃责”的誓言。最终,孝宗以“所言过实”为由,将其改权工部侍郎,旋即罢知建宁府,并斥其“党附,敢为欺罔”。刘度以一己之贬黜,彰显了谏官风骨,其“不逃责”之勇,为士林树立了标杆。

2、柱石砥流:张浚以庙胜之道支持国是之争

作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的元老重臣,张浚在反近习斗争中展现了更高维度的政治担当。当刘度孤军奋战时,张浚虽“中道上疏”,却一语中的:“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祖宗之法。” 此奏将近习问题上升至“正身以正朝廷”的治国根本,直指孝宗施政缺失。更具冲击力的是,他明确点破龙、曾二人“离间君臣,不可留在君侧”,以宰辅之尊,公开要求驱逐皇帝心腹,其政治勇气不亚于刘度。

张浚的“不逃责”更体现在其“与人同罪”的担当上。当枢密院编修官陆游向参知政事张焘揭露龙、曾“招权植党”之罪,张焘上奏时引陆游为证,触怒孝宗。孝宗斥陆游为“反覆小人”,张焘因“听言不实”罢政,陆游亦被贬通判建康府。此事件中,张浚虽未直接受罚,但作为陆游所属枢密院的长官,且其反近习立场与陆游一致,实已卷入政治漩涡。他并未因风波而退缩,反于四月初八朝见孝宗时,力主出兵渡淮抗金,并推动“三省、枢密院没有参与”的非常规决策。此举既是为国纾难,亦是以实际行动证明其“正朝廷”之志未因个人安危动摇。张浚以柱石之身,在朝纲倾颓之际力挽狂澜,其“不敢逃责”的宰辅正气,成为维系国本的最后屏障。

3、正气长存:隆兴政潮中的士大夫精神镜像

张浚、刘度的抗争,虽未能最终驱逐龙、曾(二人终在太上皇压力下复职),却深刻揭示了南宋初年朝政的深层困境。孝宗以“破朋党,明纪纲”为名压制谏诤,实则暴露其对近习的偏袒与对士大夫清议的猜忌。当刘度、张浚、周必大、金安节、胡沂等正直官员相继因言去职,朝堂正气为之摧折。陆游跋文中的“无耻已”之叹,正是对这种“人免而己穷”不公现实的愤懑。

然而,张浚、刘度的历史意义恰在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刘度以谏官之卑,敢批逆鳞;张浚以元老之尊,不避权贵。他们践行了儒家“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伦理,更以“不敢逃责”的担当,诠释了士大夫在专制皇权下的精神高度。正如陆游所期,若“御史公(刘度)无恙,得予此说,其将以为能知言乎?” 此跋不仅是对张、刘二人的赞誉,更是对南宋士大夫精神的礼赞——在国势飘摇、佞幸当道的黑暗中,正是这份“不敢逃责”的勇气与正气,维系着王朝最后的尊严与希望。

隆兴初年的这场反近习斗争,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南宋政治的光明与幽暗。张浚、刘度以血肉之躯撞击权势壁垒,其“不敢言劳”之谦退与“不敢逃责”之担当,铸就了士大夫精神的丰碑。陆游的跋文,正是为这丰碑镌刻的永恒铭文,警示后世:国运维系,端在君子之正气不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