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情回望:汪应辰《跋张魏公钓台诗》的张浚精神图谱

(2025-08-20 10:49:25)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深情回望:汪应辰《跋张魏公钓台诗》的张浚精神图谱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人。未冠,首贡乡举。赵鼎、张浚任左右相时,汪应辰试礼部,居高选(中状元)。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汪应辰少受知于喻樗(?-1177)少从吕居仁(吕本中)、胡安国游喻樗是汪应辰的启蒙引路人,后来成为汪应辰的岳父。吕本中是汪应辰少时业师胡安国汪应辰的理学导师张九成汪应辰理学引路人赵鼎汪应辰的知己、领路人、盟友‌张浚则是汪应辰的抗金偶像、‌政治领袖、业师。

一、洞悉业师张浚最后岁月原委的汪应辰为其钓台诗作跋意切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宋孝宗即位。八月,议太上尊号,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汪应辰以“尧岂可光”等言论反对“光尧寿圣”尊号,触怒退居德寿宫的宋高宗,致使其向孝宗抱怨“汪应辰素不乐吾”,最终孝宗强行推进尊号议定。八月,汪应辰连乞补外。十月,汪应辰因触怒太上皇赵构出知福州兼福建马步军部都督总管。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宋孝宗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

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张浚既去,犹上疏论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是月中,张浚从平江往严州。二十日前后,张浚经分水江到达分水县来看望王缙,而王缙已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去世。张浚在分水江旁的“浪石亭”作《会讌浪石亭》,给予王缙极高评价。二十二日,张浚游览严子陵钓台,作《过严子陵钓台诗(二首)》:“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中兴自是还明主(宋孝宗),访旧胡为属老臣。从古风云由际会,归欤聊复养吾真。”。

七月,魏国公张浚贬经江西余干。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竟毁掉两淮边备;汪应辰除敷文阁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浚以战止战为南宋争取了议和条件,又确保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这月,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

淳熙元年(1174),汪应辰作有《跋张魏公钓台诗》:“忠献张魏公,纯孝精忠,贯通日月,充塞天地。既以身任天下之重,至于可以去而去,宜亦与世相忘,然而惓惓之义,其根于心者岂能已哉,此诗盖公辞相位,过严子陵钓台所作,玩味其意趣于言语之表,想象其风采于翰墨之余,庶几得公之心焉。

二、汪应辰《钓台诗跋》中的张浚形象建构

严子陵钓台的烟波之上,汪应辰以《跋张魏公钓台诗》为笔,为南宋名相张浚塑造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跋文开篇即以“忠献张魏公,纯孝精忠,贯通日月,充塞天地”的宏大叙事,将张浚定位为承载儒家忠孝精神的化身。这一评价绝非泛泛之誉,而是基于对张浚一生功业的深刻洞察——从平定苗刘之乱到重用吴玠抗击金兵,从隆兴北伐到以战止战为南宋争取议和条件,汪应辰精准捕捉到其“以身任天下之重”的士大夫担当。

1、辩证书写:退隐表象下的忠魂坚守

汪应辰对张浚形象的建构,核心在于揭示其“可以去而去”与“惓惓之义”的辩证统一。跋文既肯定张浚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毅,更强调其“至于可以去而去”的政治智慧——当隆兴二年北伐废弃、主和势力得势时,张浚八上疏乞致仕,以“宁与渔樵卒岁同”的淡泊宣言归隐严子陵钓台。然而汪应辰并未止步于此,他敏锐指出:“然而惓惓之义,其根于心者岂能已哉”,一语道破张浚表面归隐实则心系国事的深层心境。

这种辩证书写在张浚诗作中得到印证。其《过严子陵钓台二首》中“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的苍茫意象,暗喻抗金宏图如烟锁空台;而“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的淡泊之语,实则是政治失意时的精神自守。更值得玩味的是第二首“中兴自是还明主,访旧胡为属老臣”的矛盾表达——既承认孝宗是中兴之主,又自嘲“老臣”被弃,这种复杂心境恰是汪应辰所言“可以去而去”却“惓惓之义根于心”的生动注脚。

2、意象重构:钓台从隐逸符号到忠义图腾

汪应辰对张浚诗作的解读,展现出其对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严子陵钓台本是隐逸文化的象征,历代文人多以此抒发归隐之志。而汪应辰却赋予钓台全新内涵——他通过“此诗盖公辞相位,过严子陵钓台所作”的特定情境,将钓台从隐逸符号转化为忠义精神的载体。

跋文特别强调“玩味其意趣于言语之表,想象其风采于翰墨之余”的解读方法,引导读者透过“宁与渔樵卒岁同”的表面诗句,体悟张浚“惓惓之义”的深层情感。这种意象重构使钓台成为南宋士大夫的精神图腾:当张浚在此留下“身安不羡三公贵”的诗句时,他不仅是在致敬严子陵,更是在以隐士之姿践行忠臣之节。汪应辰通过“庶几得公之心焉”的自觉,完成了对钓台文化基因的改写——从此处垂钓的不再是避世者,而是“充塞天地”的忠魂。

3、历史纵深: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超越

汪应辰的跋文之所以具有震撼力,在于他将张浚的个体命运置于南宋历史困境中审视。隆兴二年四月,张浚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被罢相,江淮都督府撤销,抗战局面被主和派彻底破坏。五月,他途经严子陵钓台时写下“归欤聊复养吾真”的诗句,表面是归隐养真,实则是“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坚守——正如他拒绝“勿复以时事为言”的劝诫时所言:“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

汪应辰深刻理解这种困境中的精神超越。跋文以“纯孝精忠”概括张浚一生,既指其临终遗言“不当葬我先人墓左”的孝道,更指其“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的终身憾恨。当张浚病逝余干时,他仍以战止战为南宋争取了议和条件,确保了孝宗朝政权的稳定。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正是汪应辰所言“贯通日月,充塞天地”的精忠之气。在汤思退自毁两淮边备的历史阴影下,汪应辰通过诗跋为张浚立传,实则是为南宋士大夫精神立碑。

 

严子陵的钓丝垂钓的是千古隐逸之梦,而汪应辰的史笔,却在此处钓起了永不沉沦的南宋忠魂。他以“纯孝精忠”奠定张浚的历史坐标,以“可以去而去”与“惓惓之义”的辩证逻辑揭示其精神内核,更通过重构钓台意象,使张浚的忠义之气如钓台翠微般“贯通日月”。当后世在诗跋中读出“庶几得公之心焉”的深沉追思,实则是见证了汪应辰如何以笔墨为忠魂铸就不朽丰碑——这种跨越时空的形象建构,恰是南宋士大夫精神最动人的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