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壮志未酬的家国脊梁——析汪应辰《跋张魏公诗》

(2025-08-19 11:47:24)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壮志未酬的家国脊梁——析汪应辰《跋张魏公诗》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人。未冠,首贡乡举。赵鼎、张浚任左右相时,汪应辰试礼部,居高选(中状元)。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汪应辰少受知于喻樗(?-1177)少从吕居仁(吕本中)、胡安国游喻樗是汪应辰的启蒙引路人,后来成为汪应辰的岳父。吕本中是汪应辰少时业师胡安国汪应辰的理学导师张九成汪应辰理学引路人赵鼎汪应辰的知己、领路人、盟友‌张浚则是汪应辰的抗金偶像、‌政治领袖、业师。

汪应辰作有《跋张魏公(张浚)诗》:“魏公以天下为己任,举世莫助,赍志未已。此诗其将终二十日前所作。虽阔远平淡,若将与世相忘,而拳拳之志见于言意之表者,终不可揜也。所谓任重道远者欤!”(注:张浚诗未有史书记载,作于张浚生前二十日,即隆兴二年八月初八日)。

让我们回到隆兴二年,这年初历史的天平在宋金对峙的风云中剧烈摇摆。这一年,对于右相张浚而言,是充满挫败与无奈的一年,却也因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熠熠生辉。彼时的朝廷内部,战、和斗争暗流涌动。四月初六日,尹穑奏论采纳左相汤思退之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强力干预下,朝廷做出了弃地求和的决定,并急召正在前线盱眙积极筹备抗金战事的张浚回朝。当张浚听闻都督府参议官冯方被罢免的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抗金大业已陷入困境,于是上奏恳请罢免督府之职。宋孝宗虽应允了他的请求,但张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仍封章力陈,坚决要求还政于朝。十四日,应自淮还朝的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黜。目睹抗金无望的残酷现实,满心悲愤的张浚无奈之下求致仕归隐。二十三日,宋孝宗察张浚之忠,欲全其去,乃降旨,将这位曾身居要职、功勋卓著的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罢去原职,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

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张浚既去,犹上疏论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宋孝宗务学亲贤。或勉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

七月,魏国公张浚踏上贬谪之路,途经江西余干。就在此时,依附太上皇赵构的汤思退为急于向金人求和,做出了毁弃两淮边备的荒唐之举,全然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

八月十五日,正值孟秋家奠(中元节祭祖)之时,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英雄——张浚不慎跌地染疾。二十日,尽管已病体虚弱,但他仍强撑着为饶州王十朋作《不欺室铭》,以笔墨传递自己对正直品格的坚守。二十二日,病情愈发严重,张浚开始卧病不起。期间,知饶州王十朋满怀敬意地专程前往余干拜谒,却因张浚病重而未能相见。深知时日无多的张浚,手书遗言交付二子张栻(字敬夫)、张杓(1136 - 1205,字范夫):“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愧疚与不甘。

张浚一生,其品德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抗金战场上,张浚功绩卓著。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以战止战,为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议和条件,为国家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同时,他的努力也确保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对南宋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所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本是南宋实现复兴的希望所在。然而,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这一切化为泡影——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汪应辰在《跋张魏公(张浚)诗》中对张浚的评价,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指出:“魏公以天下为己任,举世莫助,赍志未已。”此诗创作于张浚生前二十日,即隆兴二年八月初八日。从诗歌的表面来看,风格阔远平淡,似有超脱尘世、与世相忘之意。但深入探究其内涵,便能发现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志”如熊熊烈火,不可扑灭。这种表象与内在的矛盾,恰是儒家士大夫“任重道远”情结的真实写照——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朝堂,忧国忧民。

“举世莫助,赍志未已”,短短八字,精准地概括了张浚孤立无援的政治困境,也无情地揭露了当时主和派当道的现实。在那黑暗的时代,主战派的呼声被压抑,张浚宛如孤峰独立,虽奋力抗争,却难挽狂澜。而他的诗作,便成为他精神突围的唯一出口,承载着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开篇“魏公以天下为己任”,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张浚的伟大人格与历史担当。他在朝堂之上力主抗战,为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据理力争;他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关注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一位政治家的担当与责任感。作为抗金领袖,他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汪应辰品读张浚晚年诗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壮志。那“阔远平淡”的背后,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而那若隐若现的“拳拳之志”,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这种“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至死不渝,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却是无尽的遗憾。“赍志未已”四字,如同沉重的叹息,回荡在时空之中。张浚北伐未竟的终生遗憾,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他本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因朝廷的腐朽和妥协,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英雄末路,壮志难酬,这一结局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审视张浚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的品德如松柏般高洁,他的功业如丰碑般矗立。尽管历史的洪流将他的梦想冲刷得支离破碎,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世之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回首这段历史,都会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打动,为他壮志未酬的遗憾而感慨万千。他就像一座灯塔,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