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辰《祭张魏公(张浚)》:德政兼备的挽歌与历史反思
隆兴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浚以战止战为南宋争取了议和条件,又确保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
汪应辰作有《祭张魏公(张浚)》:“呜呼!辅相之业,必曰‘格天’。嗟后世之籍籍,角巧力以为贤。将导迎于善气,必有与天为一者焉。于维我公,体道之真;圣有谟训,力行以身。念虑精一,不已其纯;虽在暗室,如见大宾。移所以事亲者事上,推所以爱己者爱人。任重道远,白首日新。武夫悍卒,儿童妇女,闻公之名者,如仰日星;望公之貌者,如见父母。之人之德,发扬普诩;绥之斯来,其孰能御?然而变故百出,艰难倍尝;拯神器于既倾,遏大敌于方张。既颠危之获济,亦进退之靡常。志虽驰于幽、燕,迹乃滞于湖、湘。二十年余,再秉枢钧;百未施其一二,复异说之纷纶。盖公之所能者天,其所不能者人。自古所嗟,今复奚云!方晏适于林泉,谓永绥于寿考;胡不慭遗,丧此元老!应辰自昔,出入公门,期式瞻于仪表,以毕愿于斯文。孰谓此来,言无复闻!既念其私,复哀彼民;徒反袂而长号,泪淋浪而沾巾。呜呼哀哉!”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汪应辰(1118-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人。未冠,首贡乡举。汪应辰试礼部,居高选。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汪应辰少受知于喻樗(?-1177),少从吕居仁(吕本中)、胡安国游。喻樗是汪应辰的启蒙引路人,后来成为汪应辰的岳父。吕本中是汪应辰少时业师。胡安国是汪应辰的理学导师。张九成是汪应辰理学引路人。赵鼎是汪应辰的知己、领路人、盟友。张浚则是汪应辰的抗金偶像、政治领袖、业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危难之际,主战的张浚、汪应辰被太上皇、宋孝宗重用,张浚以战止战实现宋金隆兴和议和宋孝宗二代顺利接班后,张浚逝世,不被太上皇所喜的汪应辰也逐步被宋孝宗边缘化。
汪应辰所作的《祭张魏公(张浚)》是一篇情感真挚、内涵丰富的祭文,可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其核心主题在于歌颂张浚“体道之真”的圣贤品格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下将从内容解析、评价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容解析:五层递进,全面展现张浚形象
1.
颂大节——“格天”之业
开篇以“辅相之业,必曰‘格天’”高屋建瓴地确立高标准,将宰相的职责提升到沟通天地、引领善气的至高境界。这一表述不仅为全文定下庄重的基调,更暗含对后世追逐权谋机巧之风的批判,反衬出张浚坚守儒家正统之道的难能可贵。作者认为真正的辅相应当如上古圣贤般,与天合一,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
2.
状私德——“体道之真”
文中细致描绘了张浚的道德修养。从“念虑精一,不已其纯”“虽在暗室,如见大宾”,可见其内心纯净、自律甚严,即便身处无人之处也能保持敬畏之心,达到了儒家所倡导的慎独境界。而“移所以事亲者事上,推所以爱己者爱人”则进一步凸显了他忠孝仁爱一体的高尚品格,将对待亲人的情感延伸至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之中。“白首日新”更是强调了他终身都在不断追求进步,进德修业不止。
3.
写众望——“如仰日星”
通过民众的视角来烘托张浚的感召力。无论是粗犷的武夫悍卒,还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妇女,只要听闻他的名字,便如同仰望日月星辰般崇敬;看到他的容貌,就仿佛见到了慈爱的父母一般亲切。这种跨越阶级的普遍爱戴,充分证明了他的德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依赖。
4.
叹际遇——“变故百出”
先肯定张浚的历史功绩:“拯神器于既倾,遏大敌于方张”,他在苗刘兵变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同时积极抗击金兵,有效遏制了敌人的侵略势头。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志虽驰于幽、燕,迹乃滞于湖、湘”,虽有收复中原的宏伟志向,却因种种原因被困于湖湘地区。更为遗憾的是,即便后来再次执掌大权,也因受到诸多干扰,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二十年余,再秉枢钧,百未施其一二”。最后以“公之所能者天,其所不能者人”作结,将事业未竟的无奈归咎于复杂的人事因素,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用人不当、朝令夕改的批判。
5.
致私哀——“丧此元老”
由国家的损失转向门生个人的悲痛。汪应辰自述从前出入张浚门下,期望以他为榜样,在学问和品德上有所成就。如今斯人已逝,再也听不到他的教诲之言,不禁悲从中来。“徒反袂而长号,泪淋浪而沾巾”,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门生故吏对恩师猝逝的巨大哀痛之情,情感浓烈且直白。
二、高度评价:多维度彰显张浚的伟大
1.政治功业卓越
以“辅相之业,必曰‘格天’”开篇,将张浚比作上古圣贤,高度赞扬了他的治国理念与天道合一。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还具备实践精神,能够将圣明的谋略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2.
道德修养高尚
其“念虑精一,不已其纯”的品质体现了内心的纯粹与坚定;独处时的谨慎自律展示了儒家慎独的高深境界;而将事亲之道用于事君、推己及人的仁爱之举,则彰显了他忠孝两全、关爱他人的崇高道德风范。
3.
深受民众爱戴
“武夫悍卒,儿童妇女”对他如日星般仰望、似父母般亲近的反应,足以证明他的德行感召力超越阶层界限,深入民心,成为人们敬仰和信赖的对象。
4.
历史功绩显著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他临危受命,成功化解危机,拯救了南宋王朝;同时积极抵御外敌入侵,为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情感表达:门生的沉郁追思与深切哀悼
1.
痛惜壮志未酬
“志虽驰于幽、燕,迹乃滞于湖、湘”一句,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张浚北伐收复中原之志受挫的惋惜之情。他本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却因现实的困境而无法实现,最终困守一方,令人扼腕叹息。
2.
悲怆哀悼之情
结尾处“徒反袂而长号,泪淋浪而沾巾”的细节描写,将门生对恩师去世的巨大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哀伤,更包含了对国家失去一位栋梁之才的忧虑和感慨。
总之,汪应辰的这篇祭文不仅是对张浚个人品德和政治功绩的高度赞扬,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变迁的一种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在复杂环境中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