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汤思退傍赵构,沈介牵制主战的蜀士直至王淮再傍

(2025-08-14 16:35:42)
标签:

历史

军事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继汤思退傍赵构,沈介牵制主战的蜀士直至王淮再傍

 

沈介,字德和,湖州德清人。与沈与求同乡。

一、秦桧当政后,沈介或因沈与求而被赐进士出身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独任右相。六月,沈介被赐进士出身。

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洪遵、沈介、洪适三人中博学宏词科,时秦桧当政,沈介与洪适并为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十四年(1144)八月,详定一司 令所删定官骆庭芝、贾庭佐、秘书省校书郎陈诚之、秘书省正字沈介、太学博士杨邦彦、太学正关注充点检试卷官,刑部员外郎吴 充小院考试官,驾部员外郎叶庭珪、将作监主簿施德修充点检试卷官。

绍兴十五年(1145)九月,因提举秘书省秦熺上奏,秘书郎沈介被任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十六年(1146)前后,沈介任秘书省校书郎。

绍兴十七年(1147)三月,秘书省校书郎沈介面对,言:“陛下勤恤民,隐于郡邑近民之吏尤所注意。守贰县令以民事抵罪者不复任,以亲民圣恩宏覆天下幸甚。臣愚窃谓郡邑之吏朝夕奉行,莫匪民事一有诖误,无复自新,而又元降指挥,罪无定名,有司承用者不为之区别。凡涉民讼一切坐之,其于轻重之差,公私之辨,类或未尽。欲望诏加刊定:凡侵渔百姓以抵赃私者,蔽以前令;其或虽缘民事罪止公坐,则自如常律。庶几,仰称陛下爱民,慎罚之意,事下刑部看详。”后不行。五月,秘书省校书郎兼提举秘书省编定书籍官沈介守尚书司勋员外郎。

二、秦桧死后,沈介因亲张浚的续觱被弹劾而波及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病死。十二月,复贬居永州的张浚以及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初前后,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因母病,未赴。三月,张浚母亲计氏去世。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吏部郎中兼权秘书少监沈介乞:“以提举秘书省印权纳礼部所搜访书籍并归本省官吏兼权者并罢。”从之。这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十二月,御史中丞汤鹏举论:“吏部近条具换易差遣人,不当。”及改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王淮等十七人(王淮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萧振幕僚不足一年),诏:“除近臣被旨荐举及朝廷选差与到任巳久人外,并令改正。”吏部郎中续觱、沈介见汤鹏举言:“前日所具,实出上下相制,有不得已。”汤鹏举即奏二人欺罔,且言:“续觱乃张浚亲党,使之窥测朝事,以张浚被论,每怀不平,诏罢续觱。”吏部郎中沈介出知兴化军,续觱被罢。

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二月,沈介以左朝散郎知台州。

绍兴二十八年(1158)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十月,宋廷遣秘书少监沈介为贺大金正旦使、閤门祗候宋直温副之,国子司业黄中为贺生辰使,閤门祗候、办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李景夏副之。

三、沈介使金归,投宋高宗宰相所好,再任吏部

绍兴二十九年(1159)春,沈介为贺正旦使先返还,其亲见完颜亮在修汴京,以图南侵,但明哲保身的沈介不敢言(不敢向求和的宋高宗说),沈介权吏部侍郎。九月,权吏部侍郎沈介兼权礼部侍郎。

绍兴三十年(1160),沈介除中书舍人。八月,中书舍人沈介试吏部侍郎。九月,吏部侍郎沈介上封事,曰:“黄中左史臣窃惟:今日之虑,莫若备敌之策为急。顾今大患有二:一曰国论不定,二曰威令不行。二患不能去,虽欲备敌,将有所不可也。何谓国论不定?备敌之策不过有三:征也,和也,守也。征固力所未能,和则理难必恃,亦守而已。今边候之书若有所闻,则庙堂之上焦然以为忧;色动而虑乱,旬月之间则又皆欣然忘其忧矣。臣愿陛下与大臣断为一定之论:必专为守,无复异论;又必一一而讲之,曰:地孰为要,可以宿兵?将孰为先,可使当敌?兵谨于陈,粮谨于庾。将守淮也,将守江也?越淮而战,斯守淮矣;越江而战,斯守江矣。虽用兵不可预料,然是数说者,不可不讲也。何谓威令不行?曩者秦桧盗权,威福自已;宸断赫然,收还权柄。然三省枢密院奉行威令者也。属者朝廷命取刘宝军二百以为黄鱼垛之用,讫不禀承,而三省莫可谁何。本兵之臣坐庙堂以选三衙之卒,文符既下,却而不视,顾乃私还之,而枢密亦未闻议其罚者。万一当敌,欲望号召以为指臂之用,讵可得乎!臣愿陛下明谕大臣:无多为令,无轻议令;其有慢令者,悉以上闻,罚惟必行,勿阿贵近。如此则朝廷尊矣。二患既除,而后守之之策可言也。守之之策,其要有四:一曰御将,二曰训兵,三曰先声以夺敌人之心,四曰弃瑕以用度外之士。臣闻之:善御将者,莫若高祖。今诸将之视信越,计功角材,岂可同年而语?而实齿公台,握兵柄至二十年,志得气盈,傲视朝廷。彼其至此,果何道耶?不过掠军士之廪以利其赢,诡尺籍之数以私其禄。既富矣,于是为市宠媚灶之术。宦官之徒有所谓承受者,为之囊槖以利其货,为之游谈以久其权。士大夫平昔号为鲠亮者,叹息而已,未有敢昌言于朝者。岂其阴谋固结,卒不可破,必胜而后已?为今之策,莫若罢其承受之官,而黜其珍异之献,自然畏威听命。若谋之左右,皆其党也,虽欲行之,得乎?大将听命,然后精择裨校,各分以兵:大则满千,小则数百,使之训练。才之能否,将不可揜。自通和之后,训兵之政渐弛。今之诸将,运土木以为技巧,岂复使之执兵?操奇赢以行货坐市,区以谋利,岂复使之习战?缓急有用,驱不素教之兵,付之贪鄙慢令之将,其祸可胜言哉!臣愿陛下万几之暇,虽翰墨之习、图史之玩有益而无损者,亦姑置之,专以阅武为事。召二三大将,谕以至意,俾各条小校之能,给以军兵,量其才而多寡之,肄之以艺,责之以日月而训齐之。军为几校?校习何艺?陛下早朝而退,引数校以角艺,而严其诛赏。不过一岁,不患不为精卒,虽横行天下可也,况守备乎!迩者敌人驱数百万之夫为城汴之役,观其举措甚异。臣谓及其未徙也为计,以夺之气。建康北距长江,古为都邑,谓宜急下明诏,为巡幸之举。彼之未徙,我不先动;彼之先行,我则前迈。纵彼恃强,能不疑乎!一二年间,我备修矣国家承平日久,崇尚礼义。士大夫一行之失,清论不容。顾于今日之用,似未尽也。朝廷之上,清望之臣,自非才行兼全,何以膺其选?若理财糓、治郡县,临边鄙、校军旅,如此虽大,过犹将用之。愿陛下:一责大臣以求才,二谕台谏以使过,三行四策勿夺于群臣,四持国是勿移于左右。战战栗栗,若疾之附身,则社稷之危,庶乎可安矣。

期间,黄中使金回到临安,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宋高宗矍然。宰相顾谓黄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黄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汤思退怒,语侵黄中。已乃除沈介吏部侍郎,徙黄中以补其处。黄中犹以备边为言,又不听,遂请补外,宋高宗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除黄中左史,且锡鞍马。

十月。起居舍人虞允文为贺大金正旦使、知合门事孟思恭副之。同月,右谏议大夫何溥、右正言王淮言:“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吏部侍郎沈介阴险狡诈出于天资,少年决科即登显宦,不历州县之劳,不闻长老先生之说,凭私臆决自以天下莫已若也。昔在省闼用私意以庇族人,按发之赃妄缴驳,以快平时睚眦之怨‌;‌凡所抑扬,动有傅会‌。‌自铨曹纵迹不安,乃剌取朝廷欲行之事,倡为已说,欲自为功‌。‌谓可以术箝台谏之口,至效布衣上书,四誊副本以自夸耀‌,‌盖谷永专斥宫闱之比‌。‌望赐窜殛,以为欺世盗名之戒‌),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皆被王淮劾罢,诏沈介罢吏部侍郎,免谢辞。十一月,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左正言王淮弹he汤思退。

    四、金将南侵,宋高宗用主战张浚,用沈介监督

绍兴三十一年(1161)六月,因陈俊卿复言张浚可用,命殿中侍御史陈俊卿权尚书兵部侍郎。八月,金主完颜亮便从汴京起兵五十万准备大举南侵。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黄祖舜任为同知枢密院事。十月下旬,忧心张浚不忠的宋高宗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的老将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事;中书舍人虞允文为参谋军事;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洪迈、秘书省校书郎冯方,并为参议军事。十一月初,兵急,宋高宗命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初,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闰二月,左朝奉大夫沈介知永州。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这月,沈介知平江府。

六月十一日,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七月初五,判建康府张浚入见宋孝宗。初八,张浚除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破例进封魏国公(是时,天子新即位,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忠献公张浚受重寄)。月,沈介到任。九月,虞允文以论边事不合,罢川陕宣谕使,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诏虞允文赴吴璘军议事。汪应辰以权户部侍郎知福州。十月,史浩兼权知枢密院事,沈介除敷文阁待制。

五、隆兴北伐,史浩、沈介站队太上皇牵制蜀士

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一月,沈介除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黃祖舜任知枢密院事,张焘同知枢密院事,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时张栻以荫补官,被授以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王庭珪作有《谢张钦夫(张栻)机宜惠灵寿杖》。期间,张浚所规画,史浩必沮之。一日,陆游与沈持要(沈枢)、尹少稷(尹穑)见公(陈康伯)于都堂阁。公(陈康伯)忽盛怒曰:“张德远(张浚)以元枢(枢密使)辄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诉状),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方言此时,精神赫然,目光射人。退以告朝士,皆云平生未尝见此公(陈康伯)怒也。古人有贵在于怒者,此岂是耶?

二月前后,吴璘因退师而损失三万兵力。三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期间,沈介与吴璘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上书,语颇及璘。璘抗章请朝,上亲札报可。未半道,请罢宣抚使及致仕,皆不允)。

六月,孝宗召虞允文入对,力反宰相史浩弃地之说。孝宗命虞允文知太平州,又升授其为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再改虞允文为湖北京西制置使。宋孝宗命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二州,虞允文拒绝执行,知平江府。七月,海、泗二州宋军撤戍。八月,金将赫舍哩志宁复以书贻三省、密院,索海、泗、唐、邓四州地,及岁币、称臣、还中原归正人,即止兵,不然,当俟农隙进战。这年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杨万里除临安府教授。杨万里未及赴任(杨万里自言:自张魏公先生荐试馆职而不克就,至是知己希矣),父病。十二月,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病罢,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授张浚特进、守右仆射、依前充诸道租庸使。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西归吉水。二十三日,诏汤思退、张浚新除左、右丞相,合得取赐银绢,依所乞寝罢。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贬经江西余干。是月,虞允文被召赴行在户部尚书韩仲通充湖北京西路制置使以接替虞允文虞允文知平江府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竟毁掉两淮边备;汪应辰除敷文阁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月,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

六、宋金和议后,沈介牵制主战虞允文张孝祥

隆兴二年九月,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十月间,金国再度发兵南侵,宋军毫无准备,节节退败,楚、濠、滁等州相继陷落。这年冬,湖南郴州宜章弓手李金攻入广东英德、韶州、连州、德庆、肇庆诸州府,往西夺取广西梧、贺二州。十一月,沈介知鄂州兼防江制置使。召虞允文入朝,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闰十一月十六日,诏敷文阁直学士沈介起复除权兵部尚书、湖北京西路制置使。十二月,改授虞允文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乾道元年(1165)二月,沈介以边城罢警,请解官终丧,不许。三月,虞允文被任为参知政事,仍同知枢密院事。五月,李金攻克郴州。湖南旱,郴州李金为乱,刘珙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刘珙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刘珙知杨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杨钦与田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拱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刘珙谕杨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八月,李金军告破。

    乾道二年(1166)六月,张孝祥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这年,张孝祥寄薜荔与湖南幕僚许及之,许及之作有《张舍人惠古梅酬以拙言》。七月,沈介知平江军府事。十一月,显谟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知平江军府事沈介降一官(坐刘敏求前知鄂州勘将官王益事不当,沈介以本路制置使连坐)。

乾道三年(1167)三月底,张孝祥以秘阁修撰改知潭州兼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四月,知平江军府事沈介赴召。五月,诏显谟阁直学士、降授左朝散大夫沈介降一官放罢(坐先知平江,亏欠总司月桩钱,为总领韩彦直所劾)。

乾道四年(1168),沈介守信州。八月,沈介以兵部尚书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潭州。张孝祥由知潭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移任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同月,诏武略大夫、充荆湖南路安抚司副都总管王恭降一官放罢,以帅臣沈介劾其醉酒无礼故也。

七、虞允文被罢,沈介致仕,傍太上皇的王淮又起

乾道六年(1170)七月,赐显谟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知潭州沈介乞守本官职致仕,诏不允。乾道七年(1171)三月,赐显谟阁学士、左中奉大夫知潭州沈介辞免,召赴行在。沈介乞改除一宫观差遣,诏不允。

乾道八年(1172)春,免丧(丁忧继母丁氏)的刘珙复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二月,以虞允文为左丞相,梁克家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三月,任命明州观察使、知阁门事兼枢密都承旨皇后之女的房弟张说、吏部侍郎王之奇并为签书枢密院事。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吕交章论说不可为执政,不报。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草答诏,权给事中莫济封还录黄,诏并与在外宫观。诏罢王希吕与远小监当,寻诏与宫观。李衡罢为起居郎。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试议论张说不应该担任执政,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矛头直指太上皇、宋孝宗。殿中侍御史李处全请派张说视察边戍,以平息众论,中书舍人范成大请求不草拟制词。十四日,张说罢为安庆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六月,张栻因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zui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今属江西宜春),离开临安朝廷。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会王希吕为谏官,(沈清臣)上书力言其不可,孝宗大怒。时相虞允文恶沈介,下沈清臣大理,风使引沈介。(宋孝宗)不从,谪封州。”

《宋元学案》·卷四十横浦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载:“会以归正人、王希吕为谏官,先生(沈清臣)上书言其不可,语侵宰相(虞允文),孝宗大怒。时虞允文恶沈介,乃下先生于理,风使引之,先生(沈清臣)不可,谪封州,益励风节。

八月,虞允文罢相,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

此后,沈介以左中奉大夫致仕。

乾道九年(1173)十月,右丞相梁克家罢。梁克家时独相,贵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以与张说议使事不合,遂求去,乃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以曾怀为右丞相,郑闻参知政事,张说知枢密院事,沈夏同知院事。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初,王淮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四月,以签书枢密院事姚宪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叶衡签书枢密院事。六月,因传说姚宪与台臣詹亢宗等人合谋诬陷宰相曾怀。一时难辩真伪,曾怀被罢,姚宪被罢除资政殿学士。王淮反对姚宪降任端明殿学士,封还诏书,姚宪落端明殿学士,罢宫观。以叶衡参知政事。七月,姚宪南康军居住。八月,张说罢为太尉,提举隆兴府玉隆观。九月,以曾觌开府仪同三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