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名士对张浚《不欺室铭》的追思与礼赞

(2025-08-19 10:41:41)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分类: 张浚考证

南宋名士对张浚《不欺室铭》的追思与礼赞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一、张浚为王十朋作《不欺室铭》的事略

隆兴二年五月,王十朋知饶州。仲秋八月二十日,请张浚书写“不欺室”书房匾额,张浚作《不欺室铭》。张浚《不欺室铭》(共84字)。此铭全文已佚,仅见朱熹在《张浚行状》中引用的二十四个字,云:“泛观万物,心则惟一。如何须臾,有欺暗室”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不欺室铭》成为张浚绝笔。此后,王十朋、王秬、张孝祥、汪应辰分别作有纪念诗或唱和诗。

1、王十朋《不欺室三字参政张公(张浚)书也笔力劲健如端人正士俨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诗八韵》:“云山老人国大老,歴代遗编饫探讨。馀事游神翰墨间,乘兴濡毫快挥扫。 严霜烈日如鲁公,抉石奔泉陋徐浩。 国朝君谟书第一,大字劣于行与草。 云山心画无不长,笔力纵时书更好。 我来求字盖求人,不为有官缘有道。 紫岩之铭云山笔,不欺室中双至宝。 玉箫峰下梅花溪,愿学云山归去早。 

2、王十朋《次韵何子应(何宪)题不欺室》:“公(张浚)如忧国房玄龄,我如郑公思批鳞。隆兴天下同贞观,愿为贤相为良臣。我去公来不同日,各展忠怀对宣室。江湖邂逅论赤心,更约联翩书史笔。坤爻敬义诚君子,可惜作铭人已死。八十四字腾光芒,便是千年不欺史。”

3、王秬(?-1173)《题不欺室张魏公为王龟龄书也何子应(何宪)赋诗》:“君不见开元名相张九龄,岁寒松柏森苍鳞。胡尘澒洞言始验,世间回首思忠臣。堂堂魏公忠贯日,志欲平戎奖王室。归来无地展经纶,馀事文章挥健笔。玉节朱轓两君子,不以交情变生死。共将新句纪遗编,留与山林续诗史。”

4、张孝祥《和何子应(何宪)赋不欺室韵》:“隆兴天子开千龄,六龙飞天动潜麟。东嘉先生(王十朋)初召对,不欺之论惊廷臣。谁令浮云蔽白日?脱帻归来环堵室。巍巍乌府忆霜简,凛凛螭坳有椽笔。魏公(张浚)眼力无余子,与公周旋岂其死。请公细读不欺铭,一字之褒如鲁史。”

5、汪应辰(1118-1176)《题张魏公(张浚)为王詹事(王十朋)作不欺室銘》:“凡人缘饰于外,何所不可?至于死生之际,气不乱,志不变,此决非智巧果敢所能强为也。丞相魏国公将启手足,为龟龄侍御作不欺室铭,词气凛然,如曾子之战战兢兢也。学道之功,岂偶然哉!龟龄以刚毅正直称天下,方且以不欺铭其室,又资诸人以为善,若不及焉。其过人远矣。”

如汪应辰的唱和诗聚焦人生导师张浚“死生之际气不乱”的道德定力,肯定性张浚临终“气不乱,志不变”,将“不欺”精神与曾子“战战兢兢”的儒家修为并提,凸显其道德定力超越常人;指出王十朋(龟龄)以“刚毅正直”著称,仍以“不欺”自勉并求教于张浚,侧面印证张浚为士林精神标杆;将“不欺”提升至天人交关的境界,暗示张浚已达“诚则明,明则诚”的修身境界;对张浚的崇高敬意,以“学道之功,岂偶然哉”的感叹,强调张浚的道德境界源于终身修养,流露对其人格的由衷钦佩。

         二、王十朋、王秬、张孝祥、汪应辰对张浚的追思    

隆兴二年,历史的长河在饶州这片土地上悄然拐过一道弯,王十朋邀得张浚挥毫题写“不欺室”匾额,并作《不欺室铭》。这看似寻常的文化雅事,实则承载着厚重的道德重量与历史意义,成为南宋士林一段佳话。而围绕此铭展开的一系列唱和诗作,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认知之路,尤其是对人生导师张浚品德、功业、精神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与深情追思。

1、王十朋: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王十朋在《不欺室三字参政张公(张浚)书也笔力劲健如端人正士俨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诗八韵》中,开篇即以“云山老人国大老”尊称张浚,将其置于国家元老的崇高地位。诗中描绘张浚饱览历代典籍,于学问上造诣深厚,闲暇之时游刃于翰墨之间,笔力雄浑似严霜烈日下的鲁公(颜真卿),又超越徐浩之流。这般赞誉不仅是对张浚书法艺术的认可,更是借书法之刚劲喻其人格之坚毅正直。“我来求字盖求人,不为有官缘有道”,直白地袒露了自己慕名而来实则是折服于张浚的道德风范与处世之道。在他眼中,张浚所书之铭与笔迹堪称“双至宝”,足见对其人品和才学的极度推崇。结尾处“玉箫峰下梅花溪,愿学云山归去早”,流露出追随先辈足迹、归隐山林共守节操的愿望,进一步深化了对张浚的敬仰之情。

另一首《次韵何子应(何宪)题不欺室》,王十朋以房玄龄比张浚,自比郑公,将二人置于隆兴盛世之下,期望能像贞观之治中的贤臣良相一般各展忠怀。“坤爻敬义诚君子,可惜作铭人已死”,既表达了对张浚逝去的惋惜,又强调了他作为君子坚守敬义的品质。通过回忆江湖邂逅时的赤心交流,以及约定联翩书写历史的豪情壮志,展现出张浚在士人心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即便离世,其影响力仍绵延不绝。

2、王秬:追慕先贤忠烈遗风

王秬的《题不欺室张魏公为王龟龄书也何子应(何宪)赋诗》,从历史维度切入,提及开元名相张九龄,以其岁寒松柏般的忠贞形象为引子,过渡到对张浚的评价。诗中盛赞张浚“堂堂魏公忠贯日,志欲平戎奖王室”,明确指出他心怀报国之志,渴望荡平敌寇、辅佐朝廷。然而现实却是“归来无地展经纶”,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寄情于文章笔墨。但即便如此,他的忠义之气并未消减分毫,反而在文字间愈发彰显。该诗还提到王十朋与何宪两位君子不以交情论生死,共同用新句记录这段佳话,意在传承张浚所代表的忠义精神,使之成为山林间的诗史篇章,让后人得以铭记前辈们的高风亮节。

3、张孝祥:共鸣于廷堂之上的正义之声

张孝祥的《和何子应(何宪)赋不欺室韵》,紧扣时代背景,以“隆兴天子开千龄”起兴,营造出宏大的历史叙事氛围。当王十朋初召对时,其“不欺之论惊廷臣”,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朝堂上空的阴霾。可惜好景不长,浮云蔽日,忠良之士被迫退隐茅庐。但张孝祥坚信,像张浚这样有着敏锐洞察力和坚定立场的人物,绝不会被埋没。他呼吁人们仔细研读《不欺室铭》,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鲁国史书般庄重严肃,蕴含着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此诗不仅是对张浚个人品质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时代正义力量的一种呼唤与期待。

4、汪应辰:哲思层面的深度剖析

汪应辰的《题张魏公(张浚)为王詹事(王十朋)作不欺室銘》则从哲学高度进行阐释。他指出常人易于外在伪装,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仍能保持内心澄澈、意志坚定者,唯有至诚君子方能为之。张浚在生命垂危之际为王十朋创作此铭,其词气凛然,恰似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时的戒惧谨慎,这是长期修身养性的结果,绝非一时智巧所能伪装。汪应辰认为,王十朋以刚毅正直闻名天下,尚且以“不欺”自勉并向张浚请教,这充分说明张浚作为导师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力量。他将“不欺”提升至天人交关的境界,暗示张浚已达到“诚则明,明则诚”的理想修身状态,实现了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

         三、张浚不朽的精神遗产

         南宋名士围绕《不欺室铭》所作的唱和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那么简单。它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张浚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功业和深沉的精神底蕴,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人生导师。他在临终前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不欺”二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仁人志士前行的道路。无论是王十朋、王秬、张孝祥还是汪应辰,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两个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思想光辉,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正直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