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重修(福州)鼓山白云涌泉禅寺》的核心思想
(2025-08-13 16:40:09)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重修(福州)鼓山白云涌泉禅寺》的核心思想
南宋时期,张浚(1097-1164)作为抗金名相和杰出政治家,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宋代先进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同时,他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佛儒融通智慧,成为南宋最重要的佛教外护者之一。
一、张浚《重修(福州)鼓山白云涌泉禅寺》的原文
清张天禄(1599-1659)编纂《鼓山艺文志》载张浚《重修(福州)鼓山白云涌泉禅寺》:天下之事未有为而不诚,诚而不至充尽。夫至诚之道犹不能有克成者,佛家者流,毁衣粝食,惟道是求,祖祖相传,师法具在,举措施设,虽千万众若出一化。智者尽谋,壮者竭力,有馀者分施,不足者求人,事功敏速,不日而成。如降于天,如出于地,如有鬼神阴来相之;且其道以清净不争为本,无浊恶气,无杀害声,无斗争语,无私邪事。虚静平和,上格高穹,龙天归仰,神佛护持。历世以来,天下被患于刀兵水火之厄,不知几数矣,而梵宫秘宇,罗列山间,巍然焕然,多有存者。借使近市喧杂,夤缘回禄之变,苟为名刹,率免于难,夫人而能道之也。呜呼!是理真实,同诸天地而不昧,质诸鬼神而无疑。奈何学圣人而不究尽其道,使有愧于佛也哉。虽然,释氏之先,其教甚严,其仪甚简,其道勤苦而难入,食惟充腹,择草木之实以食,衣惟蔽体,取蒲荷之叶以衣,路宿不再,惧有恋意。则夫高峻其制,丹青其木,平齐其址,彩绘其像,疑非佛之本心。后世通儒博识多以是而疑其徒也。然而实际一尘之不受建立,一法之不遗世间,万法切等空幻。圣贤设心犹有示化,运广大心,具坚忍力,辨庄严事,不信者睹相以生善,吝啬者易虑以出材,企慕者舍爱以学道,于教不为无补。酂侯当平定之初,大筑汉宫阙,议者或讥其侈,而侯亦自记,以昭示壮观之意。予谓侯深晓世法,非小智浅陋所能窥测也。绍兴十二年(1142),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南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五百户张浚撰文;显谟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知福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文安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赐紫金鱼袋程迈篆额;左朝奉郎、充福建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何大圭书丹。
(一)张浚此文的时代背景:他在任时修建的寺已成,宋金绍兴和议也已完成,岳飞已被宋高宗和秦桧yuan杀,张浚也因反对和议而辞去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护大使之职,将离开福州。
(二)张浚此文的中心论点:“天下事唯以至诚行之,则虽若浮屠之教亦可成伟功;而儒者若不能尽其道,反有愧于彼。”围绕这一中心,张浚层层展开三层意旨:
1、“诚”为成事之本
2、“清净不争”所以得“鬼神护持”
3、儒者当反求诸己,不可“使有愧于佛”
张浚以重修涌泉寺完成作碑记为契机,通篇以儒家的“至诚”为纲,以佛教的“成事”为影,借彼喻此,最终落到对当世儒者的针砭与激励:“唯有返本尽诚、同心协力,方能再造“巍然焕然”之世,而不使儒门反愧于沙门。”
(一)张浚《诗一首》的核心思想
张浚《诗一首》:“群xiong用事人心去,大义重新天意回。解使中原无左衽,斯文千古未尘埃。”当作于福州,其在知悉岳飞被yuansha之后,诗中“群xiong用事人心去,大义重新天意回”两句,深刻体现了其作为主战派代表的政治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诗作全文及历史背景,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批判奸佞误国,痛斥民心离散
“群xiong用事人心去”:直指南宋初年朝政乱象:奸臣(如秦桧等主和派)把持朝政,导致忠良遭斥、民心背离。张浚以“群xiong”斥责当权者祸国殃民,强调民心向背乃政权存亡之本,暗含对朝廷屈膝求和政策的强烈批判。
“解使中原无左衽”:以“左衽”(夷狄服饰代指金人统治)象征国土沦丧,誓言驱除金兵、恢复汉家衣冠,体现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斯文千古未尘埃”:强调中华文化(“斯文”)历经劫难而不灭,表达对华夏文明永续的信念,将军事斗争升华为文明存续的使命。
张浚《诗一首》以“批判乱政—重振大义—恢复中原—守护文明”为脉络,核心是以抗金复国为政治纲领,以捍卫华夏正统为精神支柱。此诗既是张浚主战思想的宣言,亦是其毕生践行“恢复”理念(如《宋史》载其“以恢复为己任”)的文学写照,凸显了南宋士大夫在危局中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
(二)张浚《重修鼓山白云涌泉禅寺》的核心思想
张浚此文以佛寺重修为载体,结合宋金绍兴和议完成、岳飞冤杀及自身因反对和议辞官离任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三层核心思想:
1、以佛家“至诚之道”反衬南宋政治之失。文中盛赞佛家“毁衣粝食,惟道是求”的真诚精神与“清净不争”的教义,强调其能凝聚人心、感召神力,使建筑历经劫难而巍然存续。此论暗讽南宋朝廷背弃“至诚”:绍兴和议屈辱求存,岳飞等忠良蒙yuan,主和派苟安误国,恰与佛家“无私ya事”“虚静平和”形成尖锐对比。张浚痛斥“学圣人而不究尽其道,使有愧于佛”,实为批判宋高宗、秦桧等背离儒家治国之道,反不如佛门坚守本心。
张浚借佛寺重修抒发对政治生态的深沉忧思:以佛家至诚讽喻朝廷苟安,以庄严形式申明文化价值,以历史典故暗藏抗金抱负,字里行间贯穿着对国运的赤诚与对时局的痛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