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名相张浚贬谪永州的精神坚守与历史回响

(2025-06-24 09:39:05)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南宋名相张浚贬谪永州的精神坚守与历史回响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范仲淹式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张浚因力主抗金的政治立场,三次被贬谪至湖南永州(今零陵),前后累计寓居十余年。张浚与永州的深厚渊源,既是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南宋抗金精神与儒家伦理的实践场域。张浚不仅为永州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更以清廉品格、政治理念和人文精神深刻影响了当地社会与文化,其影响至今仍可追溯。

一、贬谪永州的背景与时间

第一次贬谪:绍兴七年(1137)十月,因宋高宗用秦桧推动与金议和、主导整编淮西军失败而主动辞相,再因被弹劾而被贬谪至永州居住。到绍兴九年(1139)二月,因宋金和议初成,为防和议反复而被任为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而离开永州。张浚在永州居住一年有余。

第二次贬谪: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秦桧在临安被行刺。八月,因秦桧不放心贬在外地的李光、宗杲与张浚有交往等原因,被贬连州(今属广东清远市)居住的张浚被移往永州居住。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同年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母亲计氏病重,张浚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赴潭州(今长沙)。张浚在永州居住五年有余。

第三次贬谪: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张浚因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为维护宋金关系不失衡的宋高宗及权臣万俟卨、汤思退等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为由,再次将张浚贬往永州居住。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浚在永州居住四年有余。

         二、寓居永州的精神实践

张浚遗迹与精神至今鲜活,印证了“士不可不弘毅”的儒家理想,成为南宋抗金精神与儒家文化的双重载体。

1、自身、养亲、为民

绍兴七年(1137),张浚首次贬谪永州,住今永州城南文星街名其构筑的草堂为“三省堂”,取自曾子“三省吾身”之意,并撰写《三省堂记》,提出“思吾之忠、孝、修于己者恐或未至”“忠于君、孝于亲、修于己”的修身准则以自省

绍兴八年(1138)二月,张浚将母亲计氏夫人接到永州,其同父异母兄张滉(字昭远),长子张栻和次子张杓等家眷一并居住,张滉为“三省堂”题了字。

张浚在永州期间生活清贫,注重民生,参与水利建设,开凿“紫岩仙井”以解决当地饮水问题,该井至今仍为居民使用,井壁刻有“紫岩仙井”四字。

2、寄情、助学、慎交

张浚在永州留下《游朝阳岩》诗,描绘其游览朝阳岩时所见美景及自己的心情,以“路幽迟晚日,岩古浥流香”等意象重塑永州山水文化记忆。

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永州知府彭合重修府学之请,为新筑南门撰写的骈体铭文《永州新学门铭》。

绍兴二十五年(1155)乙亥,知永州府事彭合将万石山更名为环翠山。时张魏公贬居永州,曾游其地,并题名碑上,即张浚永州万石山题名。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张浚万石山题名:“紫岩张浚同郡停长乐张登谒太守庐陵彭公合于环翠,酌泉小饮,观景物之胜,俟月上而返,浚子栻、杓、构,侄孙炎、默、炳从行,绍兴乙亥端午后六日,浚题。”

张浚谪永州,严昌裔登门受学。严昌裔,字庆曾,宋永州零陵人,与张栻友善。

张浚第三次在永州期间,闭门谢客。绍兴二十九年(1159 )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的杨万里仰慕张浚的才华和人品以及力主抗金的民族气节,三次去拜访张浚,张浚三次拒绝相见。并未气馁的杨万里多次写信请求,并通过张浚儿子张栻介绍,才得与张浚接见。

3、育子、传道、扬儒

绍兴八年(1138)二月,六岁的张栻(1133-1180)从绵竹来永州伴随其父,在永州度过了八年。张浚在永州期间,张栻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张浚(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张栻深受父亲爱国主义和抗金思想的薰陶。

零陵城内的学宫前建有一亭,名曰双凤亭,地址在今永州五中附近的文庙前。张栻来永州时,学宫前芦苇一片,无人问津。知府彭合命人整修学宫,发现乱石上的天然凤云图,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嘱张栻写篇文章以记其事。于是,张栻写了一篇《双凤亭记》。张栻在永州期间,还写了一篇《游东山记》,其中有“时某弟枃、效(疑为“妷”之误)懽兼偕游。”

张栻年长与胡宏等理学家交往密切,推动湖湘学派发展。张栻随父贬谪永州,曾撰《通书后跋》等文,推崇周敦颐理学,为永州注入学术底蕴,永州也成为湖湘文化与抗金思想交融之地。

绍兴二十一年(1151),张浚兄张滉在永州因病去世,张浚爱其子张杅视同己出,“忠献之爱,视子攸均。”

张浚《永州新学门铭》,全文以“学”为核心,主张治学应本于孝悌忠信之性,通过仁德修养实现人格完善,强调知行合一与诚意修身的实践路径。文中提出学问需贯通“格天”“感神”“正物”“化人”等教化维度,倡导士人勤勉治学以成就德政理想。

杨万里得见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杨万里对张浚的教诲心诚悦服,并作为志向终身践行此训,并将书房命名为“诚斋”,以此明志。杨万里在《千虑策》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如整顿吏治、抗金复国)深受张浚影响,其“诚斋体”诗歌也隐含对家国责任的思考。杨万里称张浚为“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赞其忠义与学术贡献。杨万里在《诚斋集》中多次提及张浚的教诲,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统一。

绍兴二十八年(1158),潜心研究《易》学的张浚完成《紫岩易传》,张浚在书中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突破了传统注疏体的研究范式,为易学融入现实政治提供了理论框架,是宋代易学的璀璨明珠。张栻自幼随侍张浚,受过庭之训,得张浚易学真传。

三、庙堂之外的持续抗争

1.上疏反对议和、提出抗金主张

         一是反对屈己和戎。绍兴八年(1138)二月,金国以“招谕江南”为名南下议和,张浚在永州贬所连上五十疏,痛斥秦桧“屈己和戎”的屈辱政策,强调“和议必败,战备必成”,主张以武力收复中原。其疏文以“国家之耻,未敢忘于心”为基调,指出和议将导致“中原沦丧,社稷危殆”。

         二是提出抗金策略。张浚在永州期间,其《中兴备览》初具雏形,系统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主张通过川陕、荆襄、江淮三线防御体系消耗金国实力。张浚在《罢居永州谏和札子》等奏疏中,提出“经营川陕,屏藩东南”的战略构想,主张依托四川为基地,联合吴玠、岳飞等将领构建抗金防线,并建议恢复陕西五路以牵制金军。这一思路与其早年主持川陕宣抚处置使时期的军事布局一脉相承。

         2、坦然面对秦桧的排挤打压

张浚因反对秦桧的“绍兴和议”,多次上书弹劾其误国。秦桧党羽诬告张浚“谋反”,并指控其携带蜀地财宝赴永州,宋高宗派人查抄,发现其随身行李仅携旧衣与忧国书信,感叹“一贫如此”。张浚被贬,以“三省”自警,通过书信与志士联络,伸张正义,反对秦桧和议。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欲谋害张浚,令宣言于外,谓赐张浚死。门生从者闻之,垂泣告公(张浚)。公(张浚)曰:“浚罪固当死,若果如所传,朝服拜命,就戮以谢国家可也,何以泣为?”问使者为谁,曰:“殿帅杨存中之子也。”公(张浚)曰:“吾生矣。存中吾故部曲,朝廷诚欲诛浚,必不遣其子来。”已而使者拜于马前,乃获赐金之命。

四、遗产续存与纪念

张浚与永州的联系以贬谪活动为核心,他在永州的贡献可概括为“三重遗产”:物质遗存(故居、古井)、精神典范(清廉、抗金气节)、文化基因(理学传承、教育兴办)。张浚留下的遗迹与有关文献,是张浚贬谪永州期间的重要精神象征,至今仍是研究南宋政治史、文化史的重要载体

1、现存遗迹

一是张浚故居(三省堂/勉园),位于永州零陵区文星街38号,是张浚在永州构筑的“三省堂”现存遗址。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张浚后裔、明熹宗皇后张嫣(张皇后)重建,更名为“文昌阁”。清代族人张勉学重修,更名为“勉园”,门楼题“勉园”。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硬山顶设计,堂内仍保留其手书碑刻,部分疏文内容亦见于《张魏公集》。2016年修缮后免费开放,列为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点。

二是紫岩仙井,位于张浚故居门前,为张浚贬谪时开凿,井呈腰鼓形,青石井栏呈八角形、光滑如镜,井深约10米,四季不竭,后称“紫岩仙井”,井壁石刻有“紫岩仙井,天启六年”字样,至今保存完好,也被列为永州文物保护单位。井水清澈,至今仍供周边居民使用。

张浚故居、紫岩仙井等实物遗迹,如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张浚贬谪生活的标志性遗迹、张浚民生关怀和惠民精神的实物见证、研究南宋抗金史与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2、历史地名

一是文星街,因民间信仰张浚而来。南宋后期,张浚的忠义形象被道教吸纳,与梓潼神张亚子信仰融合,成为文昌帝君的“十七世化身”之一。元代后,文昌帝君被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张浚作为其重要化身,象征文运与忠义的结合,掌管天、地、人三界文运与功名利禄。张浚是北宋进士出身的爱国名相,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闪耀的文星。

二是紫岩街,张浚与永州城西水西渡潇湘津有关,后人将左右街道命名为“紫岩街”,以纪念这位南宋贤相。张栻讲学之处被称为“宣公讲坛”。今永州四中学生活动中心前亭台上有张浚石像,成为后人缅怀先贤的纪念之所。

3、地方志、史籍记述

张浚《三省堂记》载:“思吾之忠于君,孝于亲,修于己者,或恐未至也”,成为张浚上疏的政治宣言。永州市博物馆藏《三省堂记》原件、《永州新学门铭》拓片。

清《零陵县志》载:张浚在永州“连上五十疏,言辞激烈,震动朝野”。《宋史·张浚传》载:“谪居未尝一日忘国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张浚“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体现了其范仲淹式的士大夫精神,永州成为张浚抗金思想的重要传播地之一。

《鹤林玉露》载“一贫如此”典故:“张魏公贬零陵,有书数笈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临轩发视,乃皆书册,虽有尺牍,率皆忧国爱君之语。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敞。上恻然曰:‘张浚一贫如此哉!’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说的是:秦桧党羽诬告张浚携带金银财宝赴永州,宋高宗派人查抄其行李,仅发现破旧衣物、书籍及炊具。高宗感叹:“张浚竟一贫如此!”并赐黄金三百两以表嘉许。

杨万里《诚斋集》提及张浚在永州“杜门谢客,然忧国之言不绝于书”,并引用张浚对其教诲“士大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杨万里往返于张浚故居与潇水之间,其诗作《千虑策》手稿及与张浚的书信往来,现藏于永州博物馆。

4、当代传承与纪念  

        一是永州将张浚列为廉政教育典范,张浚“一贫如此”典故成为其清廉的标志性符号,张浚故事融入地方文化活动,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核心场所。张浚故居与紫岩井成为研学基地,被列为永州“十大文化地标”之一,传递“清廉修身、家国一体”的现代价值,其“三省吾身”理念、“忠孝修身”思想与廉洁精神被纳入永州地方廉政文化体系

二是永州将张浚列为“永州八贤”之一,彰显其抗金、道德标杆地位。张浚虽遭贬谪,仍心系抗金大业,在永州写下《中兴备览》等著作,提出中兴方略。张浚谪居期间深入民间,治病救人,提出“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推动水利建设(如疏浚河道、改善灌溉),减轻赋税,倡导“宽政惠民”。

 

结语:超越地理的精神坐标

张浚的永州岁月,实为南宋士大夫精神的缩影,其影响不仅限于历史层面,其遗迹和思想已深刻融入到当地文化,更通过现代转化成为了地方治理、文旅发展的活态资源。

张浚贬谪永州不仅是个人命运转折,更是南宋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今日永州文光塔下的张浚塑像仍在诉说着那个“虽处江湖之远,犹念天下之忧”的精神传奇。中兴名相张浚从军事统帅到儒学革新者,从杰出政治家到文化整合者,其在永州十年的重要生涯中完成了从“文明抗倾覆者”到“文明摆渡人”的蜕变。正如朱熹所言:“魏公之学,非止兵事,实开南宋三百年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