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进谏劝说宋高宗不要与金国议和的事例
一、绍兴七年(1137年)上疏反对仓促议和
——背景:绍兴七年正月,金国突然告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死讯,宋高宗急于议和以迎回母亲韦氏。张浚当即上疏指出:“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他主张借机整顿军备、北伐中原,而非仓促妥协。
——结果:宋高宗未采纳其建议,转而任命秦桧为枢密使接替张浚,加速和谈进程。张浚因反对分割淮西军权与秦桧矛盾激化,最终被排挤出朝廷。
二、异议宋高宗、秦桧决策分割淮西军方案
——经过:绍兴七年,宋高宗为削弱主战派势力,将淮西军整编主导权从张浚手中转交秦桧。张浚坚决反对将刘光世部属划归岳飞,认为此举会削弱军队战斗力。他提议自己前往庐州处理军务,但未获高宗支持。八月,淮西军将领郦琼叛逃,导致军变,南宋军事实力受挫。
——影响:淮西军变成为张浚政治生涯转折点,宋高宗借此事罢免其枢密使职务,主和派占据上风。
三、绍兴八年(1138年)痛斥和议屈辱条款
——争议焦点:绍兴八年和议中,金国要求南宋以“臣礼”接受国书,并归还河南之地。张浚与赵鼎等主战派激烈反对,认为接纳伪齐领土是“自取辱国”,且称臣纳贡会动摇南宋立国根基。
——张浚立场:他多次上书强调“国耻未雪,岂可妄言和”?并指出迎回韦太后虽重要,但不可牺牲国家根本利益。
四、绍兴十年(1140年)上疏抗金被排斥
——背景:绍兴十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南侵,张浚虽重新被起用,但宋高宗仍坚持“以小事大”原则,拒绝其北伐主张。张浚建议集中兵力收复中原,却被高宗以“恐贻母忧”为由否决。
——结局:张浚被调离核心决策层,南宋最终以杀岳飞、割地称臣的代价达成和议,韦太后得以返回。
五、晚年抗金主张与高宗妥协政策的冲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海陵王南侵失败后,张浚力主乘胜收复中原,建议宋高宗御驾亲征。然而高宗仍坚持“宜正名则境”,暗中指令使臣向金国示好,甚至表示“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暴露其苟安心态。
——张浚回应:虽被重新起用,但见高宗无北伐决心,只能无奈接受象征性职位,最终郁郁而终。
总结:张浚的进谏特点
1.以“国耻”为核心:始终强调迎回太后需以国家尊严为前提,反对割地称臣的屈辱和议。
2.
军事与政治结合:主张通过军事行动争取主动,而非依赖外交妥协。
3.
忠君与直谏并存:虽忠于宋高宗,但敢于直言其政策弊端,甚至因此屡遭贬谪。
张浚的进谏体现了南宋主战派在“孝道”与“国运”之间的挣扎,也揭示了宋高宗为私利放弃国家长远利益的局限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