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勋《张右相(张浚)生日》创作时间、时局印证和赏析

(2025-06-13 09:39:4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曹勋《张右相(张浚)生日》创作时间、时局印证和赏析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张浚入太学,并于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张浚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作功显,号松隐,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词人。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曹勋以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同进士出身,然仍留武选。曹勋任职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四朝。

曹勋作有《张右相(张浚)生日(二首)》祝贺右相张浚:“律歌射,风下四蓂。三台丞相位,德将星。弼亮时师表,章世典刑。百神扶,远业庆千龄。”《张右相(张浚)()》:“禀为秀,钟灵付秉钧。周南知盛德,江左在斯民。衮绣东望,貂蝉彩服春。帝师殊寿祉,汉祚有元。”

一、曹勋《张右相(张浚)生日》创作于隆兴元年四月十九日

笔者已历多年多次考明、书明张浚生于绍圣四年(1097)丁丑四月十九日子时(夜半11点后),与曹勋《张右相(张浚)生日(二首)》中的“衮绣东望,貂蝉彩服春”句相符,时间在春季。

曹勋此诗创作于隆兴元年(1163)四月十九日,即张浚生日当天。此时正值宋孝宗锐意北伐前夕,张浚受命为江淮宣抚使兼都督,主导隆兴北伐军事部署。宋孝宗为排除主和派干扰,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北伐诏令,四月底,已命宋军分兵两路北上。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诸路军马‌。曹勋与张浚早年熟悉,其尊称张浚为右相,没有问题。隆兴元年(1163)四月,战前被召入朝见宋孝宗的张浚与同在京城临安的曹勋会见十分正常。曹勋作为宫廷近臣(曾随宋徽宗北迁、深谙朝局),可能在四月十九日张浚生日时献诗祝寿,激励北伐士气,诗中提及“百神扶大手,远业庆千龄”的乐观预期。

曹勋首诗“三台丞相位,一德将臣星”,以星象隐喻张浚的军事统帅身份。“三台”星主兵权与宰辅,呼应张浚隆兴元年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全权指挥北伐。“弼亮时师表”“远业庆千龄”等句,既暗合诸葛亮《后出师表》的北伐精神,又与隆兴元年四月北伐前的政治氛围高度契合,印证了创作时间的准确性。首诗末句“帝师殊寿祉,汉祚有元臣”,以“帝师”“元臣”尊称张浚,“汉祚”暗喻南宋中兴,与隆兴元年孝宗北伐初期的政治氛围相合。

次诗“周南知盛德,江左在斯民”与北伐战略的关联。“周南”典出《诗经·周南》,象征文德教化;“江左”指江南。此联既赞张浚以儒家理念治理江南(如绍兴年间在福州兴学、理财),又暗含北伐的军事布局。隆兴元年张浚正以“都督江淮军马”统筹两淮、江南防务,并策划北伐。

二、历史事件的时间印证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病死。

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曹勋被召,以昭信军节度使副随正使王纶出使金国,占窥敌情。九月,王纶、曹勋回到临安。

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王纶被罢,曹勋复提举桐柏宫祠职。八月,金主完颜亮便从汴京起兵五十万准备大举南侵。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

三月初一,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致书南宋枢密使张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统以来旧约(按指绍兴和议)”,并索取“侵地”和贡赋,遭到张浚的拒绝。南宋关于地位平等、重议划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绝,宋金之战势所难免。此前后,曹勋升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

四月初八,张浚入见宋孝宗,复伸前说,宋孝宗再三叹美,谓张浚当先图两城,边患既纾,弊以次革。商议出兵渡淮,三省、枢密院没有参与。且命即日开府视事始,张浚命诸将筑泗州两城。时金将万户蒲察徒穆及伪知泗州大周仁以兵五千屯虹县,都统萧琦以万余人屯灵壁,积粮修城遣间不绝(将为南攻计)。张浚谓至秋必为边患,当及时扫荡,若破两城,则淮泗可奠枕也(及其未发攻之)。且萧琦素有归我之意,累遣亲信至宣抚司,会主管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亦献捣二邑之策,张浚具以闻,奏上,宋孝宗手书报可。北伐诏令下达后,张浚立即部署军事,为不宣而战,张浚着手军事准备,推动人员准备,推动为岳飞平反营造决战声势。十二日,宋孝宗御射殿引见礼部奏名进士正奏名木待问以下五百三十七人,第为五等,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十三日,引见特奏名梅瑛以下二百七十七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同日,引见武举进士正奏名孙显祖以下三十七人,孙显祖补保义郎,余悉补承节郎,减磨勘年有差。十五日,诏王之望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其川陕宣谕司限五日结局。王之望言:吴璘已回兴州措置把截,宣谕一司别无职事。兼以衰病乞宫观,故有是命。

十九日,值张浚生日,曹勋作《张右相(张浚)生日(二首)》祝贺张浚生日。二十二日,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奏:“楚州并涟水军接海州界,多有淮北及山东庄农将带老幼或牛具散在沿淮,欲从朝廷。委自两淮帅臣行下所部州军,责令知县、县令多方措置,招诱耕作。若能招及三百户,知县、县令除到任任满赏外,与转一官,知、通减半。若过此数,并与满赏。”诏从之。诏户部、台谏议节浮费。二十三日圣旨复岳霖为右承事郎赐岳安娘婿高祚补承信郎。诏以白金二十五万两给江、淮都督府军费。二十五日前后,张浚入辞,太上皇(赵构)与张浚论事甚久。二十七日,宋孝宗对给事中金安节言:“近日都不见缴驳有所见但缴驳来朕无不听。”二十八日,张浚命邵宏渊帅师次盱眙。二十九日,张浚命李显忠帅师次定远。

五月初七,张浚命李显忠出濠州趋灵壁,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而令参议冯方随往犒劳,张浚亦自往临之。张浚将行(离开建康都督府),念军事利钝,难必恐或小跌伤,上有为之心,谓诸葛亮《建兴六年所上奏其言》,明切曲尽事机。乞宋孝宗置之座右,尝观览焉。张浚又出旗牓军前曰:“面奉圣旨大军所至,务要秋毫不扰,专以慰安百姓为事,敢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达于听闻,朕所不赦。”

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载:“时命李显忠出濠州以趋灵壁,邵宏渊出泗州以趋虹县,公(张浚)自往临之。军事利钝难必,乞宋孝宗以诸葛亮在建兴六年所上奏置之左右。(李)显忠围灵壁败萧琦,宏渊围虹县降富察特默大周仁,乘胜尽克宿州。”

五月底,因将领李显忠、邵宏渊不和导致符离兵败。二十五日,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时张浚在盱眙,李显忠往见张浚,纳印待zui。六月初四,张浚上疏待zui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以观文殿大学士汤思退为醴泉观使兼侍读。

七月,汤思退除特进、右仆射、同中书省、门下省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荣国公。这月,曹勋作有《隆兴天子七月十三日,亲享太庙,先期风雨弥日,及夕,拔木震海窗户俱动,转五更即止,乃行礼时也,喜而成三章》。

八月,金纥石烈志宁又致书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土地和岁币(金赫舍哩志宁复以书贻三省、密院,索海、泗、唐、邓四州地,及岁币、称臣、还中原归正人,即止兵,不然,当俟农隙进战)。二十八日,派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带着书信到金元帅府,告诫不答应割让四州,要减少岁币。命令各将领不要派兵出境。

十二月初三,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乞病罢。初九,张浚朝见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之望、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二十一日,根据太上皇宋高宗的意见,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信国公陈康伯罢,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进封福国公。汤思退升任左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隆兴二年三月初一,旦,宋孝宗当诣德寿宫,未登辇,召宰执议事。期间,张浚已出国门,汤思退遂与右正言尹穑通谋日夜,汲汲益求所以间张浚者,张浚未抵镇江,道遇王之望等还见。王之望力主和议,因密奏之,而汤思退等亦相与阴谋,谓不毁守备,则张浚不可去,和不可成。月,太上皇德寿宫出灵芝,曹勋《恭进德寿芝草》诗。

四月初,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初六,尹穑奏论如汤思退计,宋廷决定议和而召张浚回朝。期间,张孝祥作《六州歌头》诗:“张浚罢席而入”。十四日,因张浚请解督府,宋孝宗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殿前后军统制张深守泗,有劳军士安之。有旨放罢张深,以赵密之子赵廓代之。张浚至淮东询问知,状奏留张深,而尹穑指张浚此事为拒命跋扈,汤思退等又相与谋,宋孝宗眷张浚厚,必未肯张浚。遽罢张浚,但先罢都督,则张浚自当引去。尹穑奏论如汤思退计,而张浚自闻冯方罢,已上奏乞罢督府,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而汤思退等遂决弃地求和之议,且命宣谕司及统领司磨治督府文书钱物,吹毛求疵,卒不可得乃已。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期间,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除醴泉观使闲差。

        三、曹勋《张右相(张浚)生日》逐句赏析

1、其一,原文:玉律歌无射,金风下四蓂。三台丞相位,一德将臣星。弼亮时师表,文章世典刑。百神扶大手,远业庆千龄。

玉律歌无射,金风下四蓂

——意象解析:“玉律”指古代乐律,象征时令节候;“无射”为十二律之一,本为肃杀之音,此处却化用为北伐前奏,暗含“以战止战”的儒家军事观。“金风”本指秋风,但隆兴元年四月正值初夏,此处或为虚写,借“金风”暗喻北伐号令如秋风扫荡敌军;“四蓂”指四叶蓂荚(瑞草),《史记》载“蓂荚生于阶,月长一荚”,四月十九日为张浚生辰,四叶蓂荚象征天命所归。

——历史呼应:宋孝宗于隆兴元年四月直接命张浚督师北伐,此句或暗指四月十九日“生辰诏令”已下,金风般的北伐号令即将展开。

三台丞相位,一德将臣星

——政治隐喻:“三台”为星官名,指天之三公(太微、紫微、天市),喻张浚辅政之高位;“一德”出自《尚书·君陈》“一德同心”,指君臣共济。此句既赞张浚相位之尊,又以“将臣星”呼应其军事才能,暗合宋孝宗“首召浚于永州,俾图中原”的用人意图。

——现实指向:隆兴元年三月,宋孝宗平反岳飞、启用主战派,此句实为对张浚“以文辅武”新模式的肯定,突破传统蜀汉丞相范式,体现南宋士大夫对中兴路径的创新探索。

弼亮时师表,文章世典刑

——典故意象:“弼亮”出自《后出师表》“弼亮王室”,曹勋以诸葛亮自比张浚,但“时师表”更强调张浚对隆兴北伐的“当代性”贡献,暗含对传统“蜀汉叙事”的超越。“文章世典刑”则赞其文治武功,既指张浚《中兴备览》等战略著作,亦指其“复汉家土”的政治理想。

——历史隐喻:张浚北伐前上疏分析“敌我六不可”,强调“势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与诸葛亮《后出师表》“汉贼不两立”的论断遥相呼应,曹勋以“文章”喻其谋略,凸显其“以文辅武”的特质。

百神扶大手,远业庆千龄

——政治愿景:“百神扶”化用《诗经》“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将北伐胜利归为天命所归;“远业”直指“恢复中原”的千年大计,与宋孝宗“雪靖康之耻”的政治纲领同频共振。

——现实映射:隆兴元年四月,宋孝宗为排除史浩等主和派干扰,直接任命张浚,凸显曹勋对北伐必胜的信念和期许

 

2、其二,原文:气禀无为秀,钟灵付秉钧。周南知盛德,江左在斯民。衮绣东山望,貂蝉彩服春。帝师殊寿祉,汉祚有元臣。

气禀无为秀,钟灵付秉钧

——哲学内涵:“气禀”出自《韩非子》“稽万物之理”,曹勋以道家“自然”解释张浚禀赋,暗讽主和派“有为”之弊;“钟灵”则呼应《三国志》诸葛亮“卧龙”典故,强调张浚“天命所钟”的领袖气质。

——矛盾张力:诗中“无为”与“钟灵”并存(其二“气禀无为秀,钟灵付秉钧”),既暗合道家“自然”与儒家“有为”的调和,又隐现隆兴年间“战和摇摆”的深层矛盾,为后续北伐失败埋下伏笔。

周南知盛德,江左在斯民

——地理政治:“周南”指周公封地(洛阳),喻张浚北伐必经之地;“江左”指江南,暗含“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此句以“周南”与“江左”对举,强调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文化正统的回归。

——民本思想:“在斯民”呼应《孟子》“民为贵”,与李显忠“不戮一人”的治军理念一致,体现南宋士大夫对“吊民伐罪”的伦理追求。

衮绣东山望,貂蝉彩服春

——典故重构:“衮绣”为帝王礼服,喻张浚相位之尊;“东山”双关谢安(东晋名相)与张浚(隐居前曾居零陵东山),暗赞其“东山再起”的复国决心;“貂蝉”为汉代侍中冠饰,象征文臣武将的荣耀。

——服饰政治:此句通过“衮绣”“貂蝉”等服饰意象,构建张浚“文武双全”的君臣镜像,与宋孝宗“帝师”形象互文,强化政权合法性。

帝师殊寿祉,汉祚有元臣

——历史隐喻:“帝师”既指张浚“以文辅武”的相位,亦暗合宋孝宗“帝师”的政治理想(宋孝宗曾称张浚为“师表”);“汉祚”直指“恢复汉家”的终极目标,与《后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形成跨时空呼应。

——深层意涵:通过“帝师”及前诗“三台”等意象,塑造张浚“文武双全”的君臣镜像,用“庆千龄”与“殊寿祉”肯定张浚以诸葛亮《后出师表》为精神,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勇气和以战止战、锐志恢复的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