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勋在隆兴初年张浚督师北伐前夕与张浚在临安最后相遇
(2025-06-13 12:03:05)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曹勋在隆兴初年张浚督师北伐前夕与张浚在临安最后相遇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张浚入太学,并于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张浚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作功显,号松隐,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词人。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曹勋以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同进士出身,然仍留武选。曹勋任职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四朝。
一、曹勋与张浚同龄,或于汴京、应天府、福建得以相知
1、北宋末年,曹勋与张浚都在汴京开封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人犯东京。宋徽宗退位,宋钦宗即位。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渡过黄河。初八,金军包围汴京城(今河南开封)。这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推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二月,金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后撤兵。三四月间,张浚因何栗推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期间,曹勋作为宋徽宗近臣被任为阁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
2、建炎初年,曹勋与张浚同在在应天府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令种师道以宣抚使巡边,召李纲回。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十月,种师道去世。十一月,金军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闰十一月,金国两路军会师攻汴京。年底,金军攻破汴京城。
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六,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北宋灭亡,曹勋随宋徽宗与宋钦宗等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驰赴参与救亡而在仪式前刚抵达的太常寺主簿张浚参与登基仪式,仪式毕,张浚即被任为枢密院编修官。六月,曹勋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秋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这月,曹勋至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上疏条陈恢复大计,言颇切直,触怒执政。曹勋辗转泉南。十月,宋高宗南下扬州。
建炎二年(1128)六月,殿中侍御史张浚在行在扬州进言:“中原是天下的根本,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张浚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宋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十月,张浚任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教习长兵,参与军务。
3、绍兴初年,在福州的张浚或知曹勋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三月底,从四川前线被召回的知枢密院事被罢,诏张浚福州居住。四月,张浚到福州。期间,曹勋当尚在泉州。曹勋作有《闲居泉州》、《投连泉州显学五十韵》、《题泉州延福寺壁》、《次韵李汉老参政重阳前游泉州东湖》。九,伪齐与军渡淮南犯攻建康。,宋宗召张浚以资政殿学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见,宋宗诏辨张浚前诬。十一月,张浚起复知枢密院事,即指挥阻止伪齐和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绍兴五年(1135),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这年,曹勋被任为江西兵马副都监,但因请求调职而失去新任命。期间,曹勋辗转于江淮。
4、绍兴和议反复,张浚知晓曹勋使金
绍兴九年(1139)正,宋达成第次和议,赦天下。,张浚除资政殿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绍兴年(1140)五月,金人叛盟,取河南,命杨存中为淮北宣抚副使,引兵至宿州,以步军退屯于泗。金人诡,令来告敌骑数百屯柳子镇,杨存中欲即击之,或以为不可,杨存中不听,留王滋、萧保以千骑守宿,自将五百骑夜袭柳子镇,黎明不见敌而还。金人以精兵伏归路,杨存中知之,遂横奔而溃,参议官曹勋不知杨存中存亡以闻,朝廷震恐,于是有权宜退保之命。既而杨存中自夀春渡淮归泗,人心始安。闰六,张浚受命在福州造千艘。冬,杨存中引兵还行在。冬,恢复张浚观殿学职衔。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宋金战争结束。宋高宗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四,秦桧密奏宗“论功赏”,收回诸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回朝,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宋宗撤掉三个宣抚司。七月,曹勋授成州团练使作为节度副使,同正使刘光远一起使金议和。又以魏良臣为通问使。未几,曹勋以忠州防御使为接待伴使接待金国来的特使萧毅。魏良臣偕金使萧毅等来,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寻遣何铸报聘,许之。八月,岳飞被弹劾罢官。
十月,张浚再上《奏虏情及战守事宜议》:“臣近者窃闻朝廷以莫将等南归,遣刘光远、曹勋持书至大金军前。仰惟圣智高妙,洞察房情,更遣信使,详观其变,初非臣思虑所能及也。窃惟宣和、靖康之际,虏使不绝于道,如王云、李若水辈,皆信其说。逮至围城中,使者踵至,犹议前议。今日之事,则有异此。我方整齐六师,可战则战,可守则守。姑命使人尝试其意,贪缘考究,必见事实,天下幸甚。臣妄虑虏人始知淮楚有觉,力破此军,以张声势。陛下首伐其谋,故迟留泗上,更审事机。臣恐春草滋茂,必有所向,而荆襄、岳鄂上流,最为重地,敢冀圣虑先及,委任将帅,有决战决守之计,即制命在我,中原可图。异时虏兵一动,便当止绝使命,恐伤士气。臣议见浅短,曷足以仰補圣虑万一?区区忧国过计,敢展所见。仰惟特宽斧钺之谈,不胜幸甚。”这,南宋派魏良赴,提出要再次议和,张浚乞祠居潭州(长沙)。,宋达成第次和议。成州团练使曹勋充报谢副使(正使为陈康伯)出使金国,劝服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同月,反对和议而乞辞的张浚被授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年底,张浚上有《奏欲寓居湖南及论虏使状》,要求乞祠居潭州(今长沙)。岳飞被杀。朝归还宋徽宗灵柩和宗母韦贤妃,宋宗则答应国会杀了岳飞,宋宗不惜以向国纳贡称为代价换取半壁江的统治权。
绍兴十二年(1142)年初,张浚离开福州。“(张浚)细大之务必躬亲。…去之日,送者咨嗟号泣,相属于道。”张元干作有《上张丞相十首》送行,诗中提及:“闽粤诸侯地,春风尽去思。三年歌德政,万户绘生祠。”
绍兴十四年(1144),曹勋以容州观察使、知閤门事的身份副正使为何铸出使金国。回来后曹勋任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
绍兴十五年(1145),被秦桧猜忌,曹勋因乞祠禄,受命提举桐柏崇道观,退居天台。
绍兴二十年(1150),曹勋因遭奸臣诽谤、排挤,称疾引退,隐居天台。
4、秦桧去世,张浚、曹勋相继被召用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奸相秦桧病死。十二月,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初前后,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因母病,未赴。三月,张浚母亲计氏去世。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一月,郑樵携《通志》初稿往临安。
绍兴二十八(1158)二月,郑樵到临安,宋高宗授郑樵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这月,殿中侍御史叶义问试尚书吏部侍郎。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曹勋被召,以昭信军节度使副随正使王纶出使金国,占窥敌情(六月,朝论欲遣大臣为泛使觇敌且坚盟好。王纶请行,乃以为称谢使,曹勋副之。至金,馆礼甚隆。一日,急召使入,金主御便殿,惟一执政在焉,连发数问,纶条
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尚书吏部尚书、同修国史兼侍读叶义问任同知枢密院事。初春,因受叶义问弹劾,郑樵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郑樵推辞,归家论著。曹勋作有《送殿干谯公暂归莆田》。六月,王纶被罢,曹勋复提举桐柏宫祠职。八月,金主完颜亮便从汴京起兵五十万准备大举南侵。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十月,郑樵再次携其《通志》来临安。下旬,忧心张浚不忠的宋高宗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的老将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十一月初,兵急,宋高宗命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期间,郑樵进《上殿通志表》,得枢密院编修官。是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在金世宗自立为帝的消息传至军前,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这月,观文殿大学士、礼泉观使兼侍读汤思退为行宫留守。期间,宋高宗将幸建康,郑樵任留守临安干办公事兼权检详诸房文字,请修《北虏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十二月,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因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完颜亮部下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完颜亮死,金兵北去。“完颜粘罕(1180-1137)临终时曾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初十,宋高宗发临安赴建康。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月初七,宋高宗诏命郑樵以《通志》缴进,授其为枢密院编修官。命下之日,郑樵病逝世于临安。十一日,曹勋作有《祭郑编修渔仲(郑樵)文》。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是月,诏百官日轮一人入对,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昚。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孝宗升史浩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二、张浚主张并受命督师北伐前夕,曹勋贺张浚生日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一日,“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的宋高宗因失德失信失威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七月初,张浚遂就道赴临安。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初八,宋孝宗即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黃祖舜任知枢密院事,张焘同知枢密院事,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二月,朝廷恐其(张浚)进太锐,遂以陈福公(陈俊卿)、唐立夫(唐文若)参其军,以二人厚重详审故也。
三月初一,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致书南宋枢密使张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统以来旧约(按指绍兴和议)”,并索取“侵地(海、泗、唐、邓、商州之地)”和贡赋,遭到张浚的拒绝。南宋关于地位平等、重议划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绝,宋金之战势所难免。此前后,曹勋升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
四月初八,张浚入见宋孝宗,复伸前说,宋孝宗再三叹美,谓张浚当先图两城,边患既纾,弊以次革。商议出兵渡淮,三省、枢密院没有参与。且命即日开府视事始,张浚命诸将筑泗州两城。时金将万户蒲察徒穆及伪知泗州大周仁以兵五千屯虹县,都统萧琦以万余人屯灵壁,积粮修城遣间不绝(将为南攻计)。张浚谓至秋必为边患,当及时扫荡,若破两城,则淮泗可奠枕也(及其未发攻之)。且萧琦素有归我之意,累遣亲信至宣抚司,会主管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亦献捣二邑之策,张浚具以闻,奏上,宋孝宗手书报可。北伐诏令下达后,张浚立即部署军事,为不宣而战,张浚着手军事准备,推动人员准备,推动为岳飞平反营造决战声势。十二日,宋孝宗御射殿引见,礼部奏名进士正奏名,木待问以下五百三十七人,第为五等,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十三日,引见特奏名,梅瑛以下二百七十七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同日,引见武举进士正奏名,孙显祖以下三十七人,孙显祖补保义郎,余悉补承节郎,减磨勘年有差。十五日,诏王之望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其川陕宣谕司限五日结局。王之望言:“吴璘已回兴州措置把截,宣谕一司别无职事。”兼以衰病乞宫观,故有是命。
十九日,值张浚生日,曹勋作《张右相(张浚)生日(二首)》祝贺张浚生日。二十二日,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奏:“楚州并涟水军接海州界,多有淮北及山东庄农将带老幼或牛具散在沿淮,欲从朝廷。委自两淮帅臣行下所部州军,责令知县、县令多方措置,招诱耕作。若能招及三百户,知县、县令除到任任满赏外,与转一官,知、通减半。若过此数,并与满赏。”诏从之。诏户部、台谏议节浮费。二十三日,圣旨复岳霖为右承事郎,赐岳安娘婿高祚补承信郎。诏以白金二十五万两给江、淮都督府军费。二十五日前后,张浚入辞,太上皇(赵构)与张浚论事甚久。张浚即赴建康都督江淮军马。二十七日,宋孝宗对给事中金安节言:“近日都不见缴驳,有所见,但缴驳来,朕无不听。”二十八日,张浚命邵宏渊帅师次盱眙。二十九日,张浚命李显忠帅师次定远。
五月初七,张浚命李显忠出濠州趋灵壁,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而令参议冯方随往犒劳,张浚亦自往临之。张浚将行(离开建康都督府),念军事利钝,难必恐或小跌伤,上“有为之心,谓诸葛亮《建兴六年所上奏其言》,明切曲尽事机。”乞宋孝宗置之座右,尝观览焉。张浚又出旗牓军前,曰:“面奉圣旨大军所至,务要秋毫不扰,专以慰安百姓为事,敢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达于听闻,朕所不赦。”
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载:“时命李显忠出濠州以趋灵壁,邵宏渊出泗州以趋虹县,公(张浚)自往临之。军事利钝难必,乞宋孝宗以诸葛亮在建兴六年所上奏置之左右。(李)显忠围灵壁败萧琦,(邵)宏渊围虹县降富察特默大周仁,乘胜尽克宿州。”月底,因将领李显忠、邵宏渊不和导致符离兵败。二十五日,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时张浚在盱眙,李显忠往见张浚,纳印待zui。六月初四,张浚上疏待zui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以观文殿大学士汤思退为醴泉观使兼侍读。七月,汤思退除特进、右仆射、同中书省、门下省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荣国公。这月,曹勋作有《隆兴天子七月十三日,亲享太庙,先期风雨弥日,及夕,拔木震海窗户俱动,转五更即止,乃行礼时也,喜而成三章》。
八月,金纥石烈志宁又致书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土地和岁币(金赫舍哩志宁复以书贻三省、密院,索海、泗、唐、邓四州地,及岁币、称臣、还中原归正人,即止兵,不然,当俟农隙进战)。二十八日,派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带着书信到金元帅府,告诫不答应割让四州,要减少岁币。命令各将领不要派兵出境。十二月初三,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乞病罢。初九,张浚朝见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之望、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二十一日,根据太上皇宋高宗的意见,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信国公陈康伯罢,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进封福国公。汤思退升任左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隆兴二年三月初一,旦,宋孝宗当诣德寿宫,未登辇,召宰执议事。期间,张浚已出国门,汤思退遂与右正言尹穑通谋日夜,汲汲益求所以间张浚者,张浚未抵镇江,道遇王之望等还见。王之望力主和议,因密奏之,而汤思退等亦相与阴谋,谓不毁守备,则张浚不可去,和不可成。这月,太上皇德寿宫出灵芝,曹勋作《恭进德寿芝草》诗。
四月初,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初六,尹穑奏论如汤思退计,宋廷决定议和而召张浚回朝。期间,张孝祥作《六州歌头》诗:“张浚罢席而入”。十四日,因张浚请解督府,宋孝宗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殿前后军统制张深守泗,有劳军士安之。有旨放罢张深,以赵密之子赵廓代之。张浚至淮东询问知,状奏留张深,而尹穑指张浚此事为拒命跋扈,汤思退等又相与谋,宋孝宗眷张浚厚,必未肯张浚。遽罢张浚,但先罢都督,则张浚自当引去。尹穑奏论如汤思退计,而张浚自闻冯方罢,已上奏乞罢督府,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而汤思退等遂决弃地求和之议,且命宣谕司及统领司磨治督府文书钱物,吹毛求疵,卒不可得乃已。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期间,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除醴泉观使闲差。朝廷遂决弃地求和之议。张浚虽去国,不敢以嫌,故有隐奏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七月,魏国公张浚途经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曹勋撰写有《重修桐柏山崇道观记》。
乾道七年(1171),复任曹勋提举皇城司。曹勋致仕,退居天台。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曹勋去世,年七十余。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