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赐张浚播云琴及张浚听颜师鼓琴而去故事
(2025-01-17 09:32:56)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 |
分类: 张浚考证 |
宋高宗赐张浚播云琴及张浚听颜师鼓琴而去故事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终生信佛,一生与佛寺结缘,弘扬佛教有利于世教。
释居简(1164-1246),字敬叟,号北涧,俗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南宋临济宗高僧,诗人。释居简出生于儒学书香之家,自幼对佛学有兴趣,青年时在潼川广福院圆澄得度。后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名僧。作有《北涧文集》、《北涧诗集》等。
潼川人的释居简作有《曹泸南得思陵(赵构葬于思陵)旧赐张魏公(张浚)琴,曰:播云》,考释居简与多位曹姓的曹泸南有交往,考虑释居简居住在京城临安(今杭州)和浙东天台的时间较长,且从其诗作对曹氏的称谓看,释居简《曹泸南得思陵(赵构葬于思陵)旧赐张魏公(张浚)琴,曰:播云》诗中的曹泸南为温州人的知泸州曹叔远。
一、释居简与多位曹姓人士有交往
1、乡人的曹国博
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左右,释居简住台州般若院之报恩寺。释居简在天台时作有《赵禅庵》。此后释居简居临安(今杭州)之飞来峰北涧十年。释居简作有《泸南玉帐曹国博再知类省举》、《寄乡州宪使曹国博》、《元宵晴呈仓使曹秘丞》、《曹提举荣上》、《贺曹秘监》。
2、知泸州曹叔远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魏了翁擢潼川路提点刑狱。
嘉定十年(1217),魏了翁调迁直秘阁,又知泸州并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朝廷有《华文阁待制知泸州魏了翁用明堂恩进封蒲江县开国男加食邑制》。
嘉定十二年(1219)九月,知合州郭公辰放罢。以其民事、郡政并不经意,从潼川提刑曹叔远(1159-1234,温州人)论奏故也。 不久,曹叔远知泸州。魏了翁作有《沪帅曹太博生日(四首)》。
嘉定十四年(1221),知泸州曹叔远编纂了《江阳谱》(今泸州)八册。期间,洪咨夔(1176-1236)作有《辛巳(1221)夏四月行西山,欲赋未能也,得曹沪南壬午(1222)冬留题上清诗,因次韵(三首)》,提及:“手携昭文琴,一曲三千年。”不久,曹叔远离任,洪咨夔作有《送曹沪南赴阙》,提及:“展也曹沪南,所学见所履。”
嘉定十六年(1223)秋,杨汝明出知泸州。魏了翁作有《送杨尚书(工部尚书)汝明知泸州》,释居简作有《送杨文昌(杨汝明)帅泸南》。
嘉定十七年(1224)春,魏了翁作有《次韵杨尚书汝明立春二首》。杨汝明离任,洪咨夔作有《次杨泸南以前区字韵送行》。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七月,曹叔远权礼部侍郎兼侍读。不久,曹叔远归永嘉。洪咨夔《水调歌头·送曹侍郎(曹叔远)归永嘉》。释居简作有《读曹侍郎去国表》。或在期间,释居简还作有《送复书状归温州》。这年,魏了翁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曹叔远卒。释居简作有《闻曹侍郎(曹叔远)讣唁太博大孝》。
3、知泸州曹致大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曹致大知泸州、领安抚使行州事。释居简作有《喜曹安抚还自泸南》。在曹致大主持下,泸州筑新城神臂城于合江焦滩乡之神臂山。此后,释居简作有《寄安抚曹观使(二首)》。
二、释居简诗载曹叔远得张浚播云琴
1、释居简称颂张浚高尚爱国情怀
潼川人释居简(1164-1246)《曹泸南(曹叔远)得思陵(赵构葬于思陵)旧赐张魏公(张浚)琴,曰:播云》:“岷峨豁尘昏,旧赐出播云。不知落人间,虾蟆几亏盈。晦显固靡常,数岂逃冥冥。想当风雨时,破壁应有声。怀璧戒匹夫,呵护烦百神。一朝得所托,倏若屈蠖伸。人以器图旧,器以人怀新。玉轸黄金徽,烂烂奎画明。魏公(张浚)蔼名氏,千载如丹青。歌风调舜弦,感物怀尧仁。扶日昌中兴,四海同一云。载维艰难初,事与得失并。万灶嘉陵江,饮此一掬清。悠然一再弹,万里怀长城。云絮初无根,勇变嘲哳鸣。捕蝉写真意,弦外无人听。空嗟易水寒,遗恨崆峒平。”
2、赵构赐张浚播云琴的时间背景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五月,宋高宗因忧心在四川前线守秦岭的知枢密院事张浚不忠,诏令为南宋立下巨大功勋的张浚回朝。此前,张浚经略川陕牵制住金军主力在陕西,致宋高宗新朝廷得以立足江南。九月,苏湖地震,宋高宗再次担心权臣不忠,任用张浚对立面的辛炳、朱胜非、常同,并纵容他们弹劾张浚。
绍兴四年(1134)二月中旬,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弹劾张浚,与张浚有旧怨、素憾张浚的侍御史辛炳论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面奏张浚在一、二年间自曹官升为侍从并提出经营川陕之策逃离东南自保,诬说张浚有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张浚到达临安,宋廷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宫内的仓库)为封桩(封存固定不动)激赏库。张浚既见宋高宗,就赴枢密院治事。
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常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常同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此前,宋高宗赵构赐张浚琴,曰:“播云。”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离开临安。
四月初,张浚南下途径衢州龙游县停留招庆寺,并题字:“清河张德远听颜师鼓琴(弹琴)而去。”以表达与颜师古一样遭人弹劾赋闲离去而不能为朝廷报国抗金的失落心情,以及致力于研习学问来提升个人修养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心态。
民国《龙游县志》载:“绍兴丙寅,清河张德远(张浚)听颜师鼓琴而去。”其中的时间有误,绍兴丙寅(1146)应为绍兴甲寅(1134)。
颜师指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官至中书舍人。隋朝、唐初儒家学、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博览群书,学问通博,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十分熟悉,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颜师古亦为琴家,将东晋桓伊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移植而成古琴曲。颜师古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
四月,张浚来到福州,寓居于包括越王山巅绝学寮、环峰亭(南宋孝宗朝太上皇赵构赐名:环峰)在内的越山吉祥禅院(今尚有主体的华林寺遗存),张浚自名其读书的小屋为“绝学寮”。
张浚以北宋理学家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名其读书处为“寮”,意在继承并发扬圣人的儒学理想,通过自我修炼不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