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名至实归
(2024-09-27 08:48:56)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名至实归
张浚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这一评价主要基于他在南宋时期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后世深远影响。以下是张浚作为宋朝第一政治家评价的具体理由:
一、政治领导力和政治成就
1、担任要职:张浚在南宋时期的政治生涯中,多次担任要职,包括宰相和枢密使等,显示出他在政治领导上的卓越才能。
2、政治主张:他主张内修政事、自治为先,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稳定政局,尤其是在面对金国的威胁时,他主张坚决抗金,展现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他的政治主张和实践对于南宋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维护国法朝纲:张浚在艰难时期坚持国法,如建炎元年处理御营后军作乱事件,以及建炎三年策划诛杀军阀范琼以正朝纲,都体现了他对国法的尊重和维护。
4、民本思想:张浚提出有重要的“庙胜之道”思想。张浚在任职宰相和治理地方时,注重民本思想,关心民生疾苦。他支持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提高农业产量;同时倡导宽政惠民,减轻人民负担。这种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爱戴。
二、军事才能和贡献
1、军事布局和指挥:张浚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川陕地区的军事布局和指挥上,有效地抵御了金军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2、战略眼光:张浚在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中,多次担任主要指挥官,他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和对抗外敌的决心受到肯定。此外,他还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如吴玠,对南宋的军事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
3、北伐与抗战精神:他多次督师北伐,以战止战,展现了强烈的抗战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坚持。
三、忠诚担当与牺牲精神
1、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张浚在政治生涯中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他的这种忠诚、担当和牺牲精神,使他成为宋朝政治家的典范。
2、个人品质:张浚一生先后“七起七落”,始终光明磊落,尽忠为国。他的这种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赞誉。
四、文化影响和教育贡献
1、文化名流:张浚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名流。他以文学、书法等多个领域的造诣而闻名于世。他的学术著作、诗文集、奏议集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教育贡献:张浚在湖南永州谪居期间,积极支持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推动文人交流促进了湖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张浚捐宅建了长沙城南书院。
宋理宗时期著名政治家、理学大师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进一步弘扬了张浚的文化精神。
五、对后世的影响
1、历史地位: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这充分证明了他在宋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历史评价:多位历史名人对张浚给予高度评价,如朱熹、杨万里等,都认为他在南宋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3、深远影响 :张浚的政治主张和实践对南宋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忠诚担当和牺牲精神,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张浚之所以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是因为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领导力和军事才能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的忠诚担当和牺牲精神则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榜样。张浚成为宋朝政治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是实至名归的。
无知者才否定张浚是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陈俊卿、虞允文、朱熹、吕祖歉、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陆游、陈亮、吴猎、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如王十朋《祭张魏公(张浚)文》载:“惟公学造诚明,才全文武,忠孝根于天性,节操贯乎岁寒。社稷之功最高,亲曾取日;君父之雠未复,誓不共天。”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不一一赘述。
附:对张浚的不实否定值得反正
1、富平之战之说:张浚发动富平之战时关中已是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焦土。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富平之战如同民国抗日期间的淞沪等会战。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就是一个韩复渠。
2、淮西军变之说:责任在宋高宗为议和,用秦桧、沈与求决策淮西军整编而失败。绍兴七年(1137)正月,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行在平江(今苏州),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独任宰相张浚兼任的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督府并归行府,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至此,张浚、岳飞等权臣北望中原之路在绍兴七年就已堵死。三月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十六日,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五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因分为六军,命吕祉节制。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八月,发生淮西军变。宋高宗、秦桧主导jun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
3、符离兵败之说:太上皇宋高宗定调徐谋恢复,宋廷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对张浚不放心又无决心北伐收复故土的宋高宗只是用65岁张浚助力35岁的赵昚官二代实现了顺利接班。
4、不用此人之说: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录》:“淮西军叛后,冯楫启上曰:‘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宋高宗正色曰:‘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王明清的话毫无根据。一是宋高宗此话是说给金人听的决心和议的话。绍兴十年(1140)六月,宋高宗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二是南宋高宗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就马上复用老将张浚。根本不存在“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的事实。
5、志大cai疏之说:绍兴三年七月,置司阆中的张浚在回家乡绵竹时为取得宋高宗的信任,上书《使还乞祠疏》:“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cai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张浚自谓志大cai疏等是自谦之词。对未深入研考而主观臆断者所说的“张浚志大cai疏”,实在经不起推敲。张浚志大cai疏之说也源于朱胜非。建炎三年(1129)四月初,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军马的张浚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平定苗刘兵变,右相朱胜非即将被刚复位的宋高宗罢官的时候,宋高宗问话朱胜非,朱胜非而有对吕颐浩、张浚作很大怨言之说。另:朱熹并没有说张浚才极短,而是《朱子语类》中有朱熹引用学生林子蒙的这一问话,用张浚《镇江录》中的记载来否定朱胜非在复辟之事中的功绩和朱胜非攻击张浚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