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与老臣朱倬的交集

(2024-05-14 14:35:50)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与老臣朱倬的交集

 

朱倬(1086-1163),字汉章,福州闽县人。朱倬世学《易》,入太学。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朱倬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宋高宗撤杭州,张浚平定苗刘兵变,张浚推荐朱倬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北宋以来第四次南下,攻占徐州,调派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等率五千轻骑奔袭千里之外的扬州(今江苏),准备出其不意擒获宋高宗。三十日,金兵到达泗州(今江苏盱眙),渡过淮河。二月初二,金军占领天长军(今安徽)。初三,宋高宗匆忙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晚上,金先头部队进入扬州,闻知宋高宗已出城,复追至瓜州渡口。拔离速军孤军深入未抓到宋高宗,纵火焚扬州城后随即北撤。同月,因扬州被金兵攻陷,刚刚病愈的赵鼎急匆匆地从杭州赶赴衢州。初九,宋高宗到达吴江县,以御札命朱胜非充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使。宋高宗问近臣谁能佐朱胜非者,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慷慨愿留,遂命张浚同节制控扼等事,宋高宗诏:“行移如尚书省体式,事有奏陈不及者,听便宜施行讫奏。”初十,宋高宗到达秀州。十三,宋高宗到达杭州。二十一日,尚书省言“浙西路合把隘四处,除吴江一处外,其余并据岭,欲每处差近上官一员,充专一统领,措置把截。”“扼控处自吴江外,惟千秋、襄阳、垂脚三岭为险要。”朝廷命两浙提点刑狱公事王翿措置千秋岭驻防,以知建德县林师说充统辖官控扼宣州来路命起复尚书水部员外郎詹大和(1093-1140)措置宜兴襄阳岭驻防以知桐庐县孙佑充统辖官控扼广德军来路命杭州通判赵子嶙权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措置垂脚岭驻防以宣义郎王嘏充统辖官控扼常州来路并量起邻州诸县射士三分之一以充长兵,仍募土豪借官资兵粮器械自备,各赐银帛五百匹两为军费。二十六日,宋高宗召朱胜非到行在杭州,留同节制平江府、秀州军马的张浚驻平江防守长江下游。张浚受命即出城,决水溉田,以限戎马,列烽燧,募土豪,措置捍御长兵至平江者三千余人。是月,金将犯边,宜兴居民求避地,朱倬为具舟给食,众赖以济。

三月初五,御前军统制苗傅和副统制刘正彦在杭州发动了兵谏。苗傅幕宾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退朝路过,即摔下马,刘正彦以勾结宦官谋fan的zui名将其斩首。初六,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初七,时驻留平江的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同节制平江(今苏州)秀州(今嘉兴)军马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张浚马上采取周密、可靠的应对措施,有效组织汤东野、赵哲、张俊、韩世忠、冯轓、吕颐浩、刘光世等勤王,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四月初一,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平定兵变,宋高宗复位。复位的宋高宗欲相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期间,宜兴民告涝于郡,常州郡(时周杞知常州)檄朱倬考实,乃除田租什九,宜兴守怒,不能夺。是年,朱倬被荐任广东茶盐司干办官。不久,张浚荐朱倬,召对,改任检察福建、广东、广西财用所属官。

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1071-1139)扈驾来鄂州(今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宋高宗许之(时张浚与吕颐浩建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右谏议滕康、中丞张守力持不可,且曰:“东南今日根本也。”)。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

二、张浚赴川陕,或因熟悉的朱倬在广南路致书吴敏

建炎三年(1129)七月丁亥(十一日),张浚在建康策划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庚子(二十四日),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旋赴川陕开辟新战场。八月,宋高宗虑金兵将第三次南侵,决定放弃淮河防线,而退守大江(长江)。闰八月二十八日,因金兵即将实施第五次南侵(北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入侵),宋高宗撤离建康往两浙西路。九月,金兵将犯常州,州县官吏纷纷惊惶逃散,常州武进县令梁汝嘉领兵民守城,金兵不敢犯。宋高宗闻报嘱大将张俊将其姓名刻于剑上,以备随时调用。是月,因郡守荐梁汝嘉升常州通判,加直秘阁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七月吴敏(1080前后-1131)复观文殿学士除知潭州。八月,知鄂州(今湖北钟祥)曹成掠湖西,犯沅州,曹成食尽。以孔彦舟为蕲、黄镇抚使。命观文殿学士、新知潭州吴敏为荆湖东西、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时江湖余寇未平,而吴敏留居岭右,故就用之。曹成与知复州李宏合退屯济阳,既而攻李宏,李宏奔潭州。九月,曹成引众数万自鄂、岳攻掠湖南,屯于潭州攸县。湖东安抚司言曹成、李宏犯潭州之浏阳,诏趣吴敏摘那广西军马前来潭州之任,屏捍二广。期间,或受命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在荆湖南北路用兵的向子諲、李允文不再隶属的原因,张浚作《谈笑措置帖》致书请吴敏就任,请其出山接受朝廷之命守岭南。“浚再拜。虔贼陆梁,出于州郡,养成端倪,渐以滋蔓。左右谈笑措置,招抚剿除,惬当事会。朝廷倚重巨镇,一听规谋,切望颐旨早为之所,庶民获安居,为惠甚大。僭率,僭率。浚再拜。”张浚书中尽显对吴敏的尊重。十月,曹成及马友战于潭州,曹成败,还攸县。曹成据攸县,向子諲军于安仁,遣使招之,曹成听命。向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曹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诸郡遂得割获。曹成忿向子諲扼己,拥众而南,向子諲率亲兵拒之。十一月,荆湖、广西宣抚使吴敏正式受命,置司于柳州(今属广西)。十二月,因吴敏以祖母年高力辞,遂罢,改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向子諲提举江州太平观。曹成陷道州。是月,吴敏去世。

绍兴二年(1132)九月,监察御史明橐宣谕广南东、西路。绍兴四年(1134)二月初八,广南东、西路宣谕使明橐还。二十六日,知枢密院事张浚至行在,殿中侍御史常同、侍御史辛炳皆有论列,不报。张浚既见,遂赴枢密院治事。三月初一,吴玠率杨政、吴璘、田晟、王喜诸将与金兀术战于仙人关,大败之,兀朮遁去。初八,以赵鼎参知政事。十二日,参知政事、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孟庾自镇江至行在。时督府诸将既已分戍,遂并其府废之,而以其余兵隶都统制张浚。十三日,侍御史辛炳试御史中丞,中书舍人唐煇试左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兼侍讲、权学士院陈与义言:“明堂之礼,有汉武汾上之制,绍兴元年,实已行之。若再举而行,适宜于今事,无戾于古典。”宋高宗乃命有司条具明堂典礼以闻。十五日,知枢密院事张浚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时辛炳、常同论张浚不已,宋高宗未听,二人因录所上四章申张浚。张浚惧,即移疾待罪,且以吕颐浩在相位时书进呈,宋高宗乃释然。辛炳又言:“前此人臣未有如浚之跋扈僭拟、专恣误国、欺君慢上者,浚兼有众恶,望早赐窜黜。”常同亦论奏如辛炳言,故张浚遂罢。十七日,张浚落职奉祠。二十日,诏张浚福州居住。时御史中丞辛炳、殿中侍御史常同、监察御史魏砫、明橐、周纲皆居临安府城中宝积山(七宝山,俗称五台山,在杭州紫阳山与云居山之间南侧,海拔98米)上,人遂呼为“五台山”。是年,明橐再荐朱倬于朝,时方以刘豫为忧,朱倬因赐对,策其必败。宋高宗大喜,诏改合入官。

九月,伪齐入寇攻建康(今南京)。李纲具防御三策,主张主动出击。十月,宋高宗起张浚为侍读。十一月,复除张浚知枢密院事。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十二月,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三、张浚谋北伐,宋高宗求和,朱倬忤逆独相秦桧被罢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右仆射同中书订下平常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六月,张浚督战岳飞平定湖贼杨么作乱。张浚既平贼,遂自鄂、岳转淮东、西,会诸大将议防秋之宜。十月,张浚入朝见宋高宗,宋高宗亲书《周易》、《否泰封》赐张浚。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之。尚书右仆射张浚辞往荆、襄视师。二月,诏张浚奏事。张浚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今江苏高邮)、楚(今邳县西南)以图淮阳,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江东宣抚使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又请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领中军,为后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九月,宋高宗巡幸金陵(建康,今南京)离开临安,梁汝嘉随驾为都转运使。十月,巡幸随军都转运使梁汝嘉为浙西、淮东沿海制置使,带御器械刘锜副之。月,刘光世慌忙南逃,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数日后,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猊军激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

绍兴七年(1137)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宋高宗重礼发丧,当天任秦桧为枢密使。三月,在建康的宋高宗颁布诏书,少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不再领兵。宋高宗命张浚将其部一分为六,一并直属都督府。四月,因枢密使秦桧向宋高宗鼓动张浚和岳飞的权太大,宋高宗出尔反尔推翻起先把淮西军划给岳飞的承诺,淮西军划归张浚兼任的都督府。二十一日,张浚辞,从行在建康府往太平州、淮西视师,巡抚刘光世将士。不日,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曰:“以握兵为督府之嫌,乞置武帅。”乃以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为都统制。这样,因秦桧劝说宋高宗又以张浚“督府握兵为嫌”不应直接管军队为理,从张浚都督府手里夺走了淮西军。宋高宗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派亲信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戊辰,郦琼叛。壬寅,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甲辰,张浚留身,求去位。九月初九,张浚以处置不当引咎去相位而罢相兼枢密使。十一日,张浚落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观。十月九日戊戌,特进、提举江州太平观张浚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是年,宋高宗召朱倬对,嘉纳,特授左议郎。因与宰相秦桧相忤,外放越州教授。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独任右相。是年,梁汝嘉返京任权户部侍郎兼江、淮、荆、浙、闽、广路经制使。绍兴九年(1139)八月,梁汝嘉素善秦桧,殿中侍御史周葵将按之。梁汝嘉闻,绐中书舍人林待聘曰:“副端将论君。”林待聘亟告秦桧,徙周葵起居郎。周葵入后省,出疏示林待聘曰:“梁仲谟何其幸也。”林待聘始知为梁汝嘉所卖,士大夫以是薄梁汝嘉。同月,梁汝嘉求去,以宝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观。绍兴十年(1140)六月,知平江府梁汝嘉兼浙西沿海制置使。绍兴十一年(1141)六月,梁汝嘉知明州兼浙东沿海制置使。因梁汝嘉制置浙东,表朱倬摄参谋。此后,朱倬入任王宫教授。因忤逆秦桧,朱倬被诬陷免官。

四、秦桧去世,朱倬、张浚复起。宋高宗退位,朱倬罢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去死。十二月,刘锜知潭州,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因母病,未赴。是年,朱倬通判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陆游在山阴(今绍兴)家中,作诗呼吁起用张浚,“湖南几时起卧龙”。是年春,张浚母亲计氏去世。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是年前后,朱倬知惠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是年前后,朱倬任国子监丞,再浙西提举,再改任右正言。

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倬升任侍御史。是年冬,朱倬升御史中丞。朱倬建议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覆军食,奏稿率焚而不传。朱倬上疏开言路、荐人才、兴利除弊及积极备战等奏章数千条。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朱倬奉派知贡举;朱倬又密奏高宗立太子事。二月,朱倬任参知政事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三月,右仆射陈康伯、参知政事朱倬升为左、右仆射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椿参知政事,复李光左中大夫。六月,以刘锜为淮南、江东西、浙西制置使。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兵犯江,朱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宋高宗深然之(宋高宗称“所言三策,甚当。朕书于座右,朝夕思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十月,诏将亲征。金人立其东京留守葛王完颜褒为皇帝,改元大定。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是月,虞允文督舟师胜金兵于采石。金人弑其主亮于扬州,金人遣使议和。十二月,金主返燕京。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朱倬所荐也。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宋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期间,朱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心不自安,屡求去。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诏朱倬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宋高宗退位。赵昚(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张浚除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进封魏国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