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与周淙不惜舍身报国

(2024-05-14 14:39:5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与周淙不惜舍身报国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周淙(1119-1175),字彦广,湖州长兴人。北宋宣和间,周淙以父荫任为郎。周淙曾知临安,修纂《乾道临安志》,记南宋京都临安诸事,为最早的杭州府志。

一、秦桧去世,宋金平衡不稳,张浚起,周淙守边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去死。十二月,刘锜知潭州,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因母病,未赴。年,周淙任建康府通判。

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陆游在山阴(今绍兴)家中,作诗呼吁起用张浚,“湖南几时起卧龙”。是年春,张浚母亲计氏去世。是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

绍兴三十年(1160),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周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砦自卫者,周淙为立约束,结保伍。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三月,右仆射陈康伯、参知政事朱倬升为左、右仆射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椿参知政事,复李光左中大夫。六月,以刘锜为淮南、江东西、浙西制置使。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周淙除直秘阁,再守濠梁(今安徽凤阳)。十月,诏将亲征。金人立其东京留守葛王完颜褒为皇帝,改元大定。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下旬,虞允文督舟师胜金兵于采石张浚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金人弑其主亮于扬州,金人遣使议和。十二月,金主返燕京。

二、宋孝宗即位,督师北伐的张浚与周淙不惜舍身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宋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宋高宗退位。赵昚(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张浚除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进封魏国公。

隆兴元年(1163)正月,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浚进升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各路军马。张栻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二月,黄祖舜因病辞,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潭州。三月,张孝祥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史浩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但反对急于用兵。期间,张栻当陪同、照顾其父张浚到都城,当在往返途径平江时与张孝祥初次相识。同月,张浚陛见宋孝宗后赴建康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在征得宋孝宗同意后,绕开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战北伐。五月,张浚驻前线盱眙指挥,宋军一举攻下灵壁、虹县,旗开得胜。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周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月底,因邵宏渊、李显忠二将不合,导致符离战败。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张栻随父驻勇往直前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周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周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去。”六月,宋孝宗起用汤思退为右相。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七月八日,宋孝宗除张浚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八月八日,诏可复都督江淮军马,宰执进呈降授特进、枢密使张浚见措置江淮军马理宜增重事权。九月,宋孝宗派卢仲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宋孝宗召张栻奏事,张浚派张栻急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张浚言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张浚附奏云:“自古有为之君,腹心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十月,张栻途径平江,或与张孝祥又见面。十八日,张栻到达都城奏事。下旬,张栻以内机入奏,与太上皇宋高宗对话,宋高宗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二十四日,有旨引见,张栻间以军事入奏宋孝宗。宋孝宗览奏,谓张栻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宋孝宗眷遇浚犹至,对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尝斥其名。每遣使来,必令视浚饮食多寡,肥瘠何如。十一月,卢仲贤返,张栻奏卢仲贤擅许四州与金,辱国。乃下其于大理寺。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同年,张浚入朝,悉陈周淙状,宋孝宗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今扬州)

三、张浚实现以战止战被罢,周淙政声京光益中和

隆兴二年二十五日,任户部侍郎钱端礼为淮东宣谕使,吏部侍郎王之望为淮西宣谕使。诏令抚谕两淮军民。四月初六,召张浚回朝。期间,钱端礼入奏诋张浚:“两淮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有用兵不胜,侥幸行险,轻躁出师,大丧师徒者,必胜之说果如此,皆误国明甚。”右正言尹穑亦劾张浚。十四日,因张浚请解督府,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罢都督,自此议论归一矣。尹穑连疏诋张浚愈力,左司谏陈良翰奏如公(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宋孝宗谓陈良翰本无此事,且当今人材孰有踰魏公者,卿宜遍喻侍从、台谏使知朕此意,侍御史周操素同陈良翰议,至是争论甚力(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而汤思退等遂决弃地求和之议,且命宣谕司及统领司磨治督府文书钱物,吹毛求疵,卒不可得乃已。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二十三日,张浚被罢免。二十五、二十六期间,张浚辞,改除醴泉观使。朝廷遂决弃地求和之议。张浚虽去国,不敢以嫌,故有隐奏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四月底,张浚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矣。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期间,复以周淙荐,周淙进直显谟阁。

五月中,张浚离开平江,绕道临安,直往严州。七月初一,张浚到达余干,寓于宋宗室赵頙贤所建的赵氏养正堂。八月,主和的势力得势,张孝祥仍坚持扩充兵力,加强防务。南宋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十五日,值孟秋家奠(中元节祭祖),跌地得疾。二十日,张浚为饶州王十朋作《不欺室铭》。二十二日,张浚始寝疾。期间,知饶州王十朋专程到余干拜谒张浚,张浚已病重,不能相见。王十朋游干越亭,五彩山,有诗。张浚知来日不多,手书付二子张栻(字敬夫)、张杓(1136-1205,字范夫)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讣闻,宋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九月,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十月,诏王佐充都督府参谋官。十月间,金国再度发兵南侵,宋军毫无准备,节节退败,楚、濠、滁等州相继陷落。朝中大臣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汤思退撤兵议和之罪。汤思退被罢官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去斩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人。金帅仆散忠义分兵入,宋孝宗意中悔,令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钱端礼试兵部尚书参赞军事。汤思退畏怯不行,钱端礼赴阙,宋孝宗曰:“前后廷臣议论,独卿不变。”兼户部尚书,俄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宋孝宗尝问:“欲遣杨由义持金帅书,而辞行甚力,谁可遣?”钱端礼请以王抃行,俾与金帅议,许割商、秦地,归被俘人,惟叛亡者不与,余誓目略同绍兴,世为叔侄之国,减银绢五万,易岁贡为岁币。及王抃还,上见书,金皆听许。钱端礼赞上如其式报之:“谋国当思远图,如与之和,则我得休息以修内治,若为忿兵,未见其可。”王抃遂行。谍报北军已回,钱端礼以和议既定,乞降诏。钱端礼除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月底,汤思退指使侍御史尹穑捏造罪名劾罢了张孝祥。十一月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周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宋孝宗亦专以属周淙,屡赐亲札。

乾道三年(1167),周淙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期间,宋孝宗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向宋孝宗谏禁十五事,宋孝宗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

乾道五年(1169),周淙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知临安府。周淙任临安知府期间,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舟楫病之,周淙请疏浚。“(周淙)撩湖浚渠,颇留心于地利。故所著述,亦具有条理。”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周淙修纂《乾道临安志》,记南宋京都临安诸事,为最早的杭州府志。

乾道六年(1169)前后,宋孝宗念周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宋孝宗慰抚愈渥。

乾道七年(1171),魏惠宪王赵恺出镇宁国府(魏惠宪王自宣州移镇),周淙移守婺州。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底,韩元吉知婺州。

淳熙二年(1175)春,周淙复奉祠,亟告老。十月,周淙卒,年六十。韩元吉(1118-1187)作《周彦广(周淙)待制挽词》:“淮海欢腾五袴歌,政声京光益中和。邺侯井在功堪纪,郑国渠成利更多。紫禁遄跻知异眷,珍台归卧本微疴。功名方展凌云步,奈此佳城白日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