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庙胜之道”思想关于“正百官以正万民”的现实意义
(2024-03-25 09:51:04)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庙胜之道”思想关于“正百官以正万民”的现实意义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也是南宋乃至有宋一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张浚在高宗朝提出:“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
张浚在孝宗朝提出:“今之议者,孰不持战守之说?其下则欲复遵旧辙,重讲前好。
张浚提出的“庙胜之道”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庙胜之道”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强调以德治国,主张君主应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通过正心、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张浚的“庙胜之道”中提到的“正百官以正万民”的“正”字,确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里的“正”不仅仅是指正直、公正,还包含了规范、引导和教化的含义。张浚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从上至下,由君主到百官,再到普通百姓,形成一个层层传导、相互影响的正向循环。
1.强调规范与引导:张浚强调官员应当是民众的榜样,通过官员的正直行为来规范和引导民众的行为。官员的品行直接影响到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官员的“正”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至关重要。
2.强调教化作用:在张浚的理念中,“正”还包含了教化的作用。官员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民众,还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提升。
3.强调法治与德治:“正”还体现在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上。张浚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公正无私,而官员在执行法律时,也应当以德行为本,以此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4.反对消极腐败:“正”还意味着反对任何形式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正”意味着既不是“零”,更不是“负”。张浚主张反对官场的消极、无能、不作为的“零官员”和清除“负官员”的腐败现象,确保官员能够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在现代社会,张浚的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政府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清正廉洁、高效有序的政府能够为民众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化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这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