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近年来对张浚的评价越来越好

(2024-03-25 15:46:56)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分类: 张浚考证

为什么说近年来对张浚的评价越来越好

 

近年来对张浚的评价越来越好几个原因:

    一、历史研究的深入: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张浚的生平和事迹有了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通过对他的政治主张、军事行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人们开始更加公正地评价他的贡献和局限。

特别是包括冠名cyingyi在内的研究者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对张浚的不实否定作了全面反正。

1、富平之战之说:张浚发动富平之战时关中已是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焦土。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富平之战如同民国抗日期间的淞沪等会战。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就是一个韩复渠。

2、淮西军变之说:责任在宋高宗为议和,用秦桧、沈与求决策淮西军整编而失败。绍兴七年(1137)正月,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行在平江(今苏州),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独任宰相张浚兼任的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督府并归行府,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至此,张浚、岳飞等权臣北望中原之路在绍兴七年就已堵死。三月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十六日,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五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因分为六军,命吕祉节制。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八月,发生淮西军变。宋高宗、秦桧主导jun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

3、符离兵败之说:太上皇宋高宗定调徐谋恢复,宋廷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对张浚不放心又无决心北伐收复故土的宋高宗只是用65岁张浚“以战止战”助力35岁的赵昚官二代实现了顺利接班。

4、不用此人之说: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录》:“淮西军叛后,冯楫启上曰:‘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宋高宗正色曰:‘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王明清的话毫无根据。一是宋高宗此话是说给金人听的决心和议的话。绍兴十年(1140)六月,宋高宗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二是南宋高宗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就马上复用老将张浚。根本不存在“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的事实。

5、志大cai疏之说:绍兴三年七月,置司阆中的张浚在回家乡绵竹时为取得宋高宗的信任,上书《使还乞祠疏》:“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cai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张浚自谓志大cai疏等是自谦之词。对未深入研考而主观臆断者所说的“张浚志大cai疏”,实在经不起推敲。张浚志大cai疏之说也源于朱胜非。建炎三年(1129)四月初,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军马的张浚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平定苗刘兵变,右相朱胜非即将被刚复位的宋高宗罢官的时候,宋高宗问话朱胜非,朱胜非而有对吕颐浩、张浚作很大怨言之说。另:朱熹并没有说张浚才极短,而是《朱子语类》中有朱熹引用学生林子蒙的这一问话,用张浚《镇江录》中的记载来否定朱胜非在复辟之事中的功绩和朱胜非攻击张浚的言论。

    二、多角度审视: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张浚,包括他的抗金立场、对南宋政治和军事的影响,以及他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和多维的评价。

    三、文化复兴和民族自豪感:在当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物。张浚作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臣,他的爱国精神和抗金行动符合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四、历史教育的普及:随着历史教育的普及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公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逐渐深化。张浚的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或奸臣的刻板印象,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被理解和接受。

    五、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张浚的生平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现,这些作品往往强调他的正面形象和抗金英雄的一面,从而影响了公众对他的看法。

六、南宋本朝历史评价的全面梳理历史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会有所变化,特别是明清以来,一些学者基于考证难度和认识的局限,作出了否定张浚的不准确评价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出任过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卫国,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南宋乃至有宋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如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陈俊卿、虞允文、朱熹、吕祖歉、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陆游、陈亮、吴猎、真德秀、魏了翁、岳珂、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如王十朋《祭张魏公(张浚)文》载:“惟公学造诚明,才全文武,忠孝根于天性,节操贯乎岁寒。社稷之功最高,亲曾取日;君父之雠未复,誓不共天。”岳珂《桯史》载:“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张浚评价的好转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和深入化。对张浚的评价越来越好,也反映了历史评价的这种动态性和时代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