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张栻是南宋难得的同为易学家的父子

(2023-12-11 10:24:30)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张栻是南宋难得的同为易学家的父子

 

一、《周易》源远流长,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源远流长。《易经》思想起源于伏羲(伏羲画八卦)、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周公、孔子,发扬于西汉董仲舒、西汉京房、北宋邵雍等人。

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

孔子晚而喜《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易传》以阴阳变易的观念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和宇宙万物的原理。经、传合一,终成《周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二、东汉传授发展西汉易学,象数易学趋于完备、显赫地位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到西汉末年,《易》立于太学博士者有杨何、施雠、孟喜、梁丘贺及京房五家。西汉易学著作有京房《京氏易传》、焦延寿《易林》、东方朔《灵棋经》。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为《周易》作注,崇尚象数,偏于天道,多论互体,他属于象数易学,更为注重卦象,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东汉易学著作有郑玄《周易郑康成注》、《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以及杨雄《太玄》、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等。

三、魏晋隋唐之际,义理学派厚积薄发,进而占了易学上峰

魏晋时期易学研究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多家思想,还引入了佛教等外来哲学思想。三国后期王弼著有《周易注》,被视为汉魏经学转折的代表,更被易学史视作象数到义理转折的代表。魏晋易学著作有陆绩《陆氏易解》、王弼《周易注》、郭璞《葬书》。李鼎祚《周易集解》说:“郑(玄)则多参天象,王(弼)乃全释人事。”

隋唐易学没什么太大创新,学者和著作有陆德明《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史徵《周易口诀义》,郭京《周易举正》,李通玄《新华严经论》,瞿坛悉达《开元占经》,杨筠松《青囊奥语》,李虚中《李虚中命书》,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曾一行《卦议》、《大日经疏》,崔憬《易控玄》(已佚)等。崔憬易学是从汉易转向宋易之先驱。崔氏易学,重易象和易数,不墨守王弼《周易注》,在注重玄理的同时,也兼采象数。

四、北宋理学派代表的程颐易学把义理学派易学推向高峰

北宋易学,流派丛生,新义迭呈。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号称北宋“五子”,既是著名的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易学家。

北宋易学中的数学派有邵雍,创先天学。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邵)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将终,共议丧葬事外庭,(邵)雍皆能闻众人所言。”

象学派有陈抟、种放、刘牧、李之才、周敦颐。周敦颐兼讲义理,作《太极图说》,论述宇宙生成过程,为儒家人伦学说提供了世界观基础。

气学派有张载,作《横渠易说》和《正蒙》。

理学派有胡瑗、程颐,程颐作《伊川易传》(又称《周易程氏传》)。程颐《伊川易传》是唐朝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

北宋学者和著作还有徐子平《徐氏珞琭子赋注》,刘牧《易数钩隐图》,倪天隐《周易口义》,欧阳修《易童子问》,邵雍《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司马光《潜虚》,譙定《易传()已失》,邵伯温《易学辨感》,陈瓘《了翁易说》,耿南仲《周易新讲义》。

    五、张浚、张栻为南宋唯一父子易学家,家学传承都有著作

南宋早期易学代表人物有谯定、朱震、李光、胡宪、郑刚中、刘勉之、张浚。

谯定“少喜学佛”,后跟随郭曩氏学《易》的象数学。谯定少喜学佛,析其理归于儒。后学《易》于郭曩氏。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谯定一日至汴,闻伊川程颐讲道于洛,洁衣往见,弃其学而学焉。遂得闻精义,造诣愈至,浩然而归。谯定后来又尽弃其学而向程颐学易。谯定《易》学得之程颐,把程氏义理易学授之胡宪、刘勉之。

朱震(1072-1138)对象数之学特别重视,着重探研。朱震著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春秋左氏讲义》三卷。

张浚少年时得苏氏蜀学后传苏元老栽培,后得蓬州老儒严赓传《易》。张浚在郡学曾从程门弟子、洛学传人的谯定问学,教以熟读《论语》。张浚通晓六经,尤其精研《周易》,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张浚认为《易经》的言辞深奥精微,涵盖了阴阳动静等方面的义理。张浚著有《紫岩易传》。张浚把《易》作为载道之书,其易学以象数为本,亦受到图书学的影响。张浚肯定《易》为载道之书的前提下,把象数作为了解《易》中义理的基础和方法。张浚重视对义理的阐发,同时把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从中阐发性理之学

学者和著作有李光(1078-1159)《读易详说》,郑刚中(1088-1154)《周易窥余》,郭雍(1106-1187)《郭氏传家易说》,李衡(1100-1178)《周易义海撮要》,吴沆(1116-1172)《易璇玑》,沈该《易传》,程大昌(1123-1195)《易原》,董楷(1226-?)《周易传义附录》。杨万里(1127-1206)《诚斋易传》,项安世(1129-1208)《周易玩辞》,朱熹(1130-1200)《周易本义》,张栻1133-1180《南轩易说》,吕祖谦(1137-1181)《古周易》,都絜《易变体义》,林栗《周易经传集解》,程迥《周易古占法》,赵彦肃《复斋易说》,杨简(1142-1225)《杨氏易传》,李杞《用易详解》,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王宗传《童溪易传》,林至《易裨传》,方闻一《大易粹言》,吴仁杰《易图说》,李过《西溪易说》,李心传(1166-1243)《丙子易学编》,蔡渊(1156-1236)《周易经传训解》,魏了翁(1178-1237)《周易要义》等。

张栻自幼随侍张浚,受过庭之训,得张浚易学真传。张浚在连州,“日夕读《易》,精思大旨,述之于编,亲教授其子栻。”张栻易学受其父张浚影响,强调《易》为载道之书,圣人之道存于《易》中,主张于《易》中发明义理,求得太极之道。张浚、张栻父子均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过《解义》。张栻著有《南轩易说》,张栻把《易》道分三:天道、地道、人道,而立天之道为阴与阳,立地之道为柔与刚,立人之道为仁与义。张栻把太极论引入《易》学,太极即是宇宙万物之本和三材之道的主宰。张栻说:“《易》有太极者,函三为一,此中也。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而太极乃阴阳之中者乎!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而太极乃刚柔之中者乎!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太极乃仁义之中者乎!此太极函三为一,乃皇极之中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