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是提出设“藩镇”抗金战略的第一人
(2023-08-14 17:09:44)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是提出设“藩镇”抗金战略的第一人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有基层军事履历的张浚救亡南宋
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8)三月,张浚中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以婉拒而自愿下基层历练。张浚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事,以归奉版舆之官。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的张浚被召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张浚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
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因而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同年十月,张浚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
二、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建言设藩镇
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
二月初三,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派人到扬州行宫急告天长军失守。宋高宗匆忙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宋高宗撤退渡江。初四,金兵至瓜洲。是日,车驾在镇江,闻金兵至瓜洲即时起发当夜至丹阳晚顿,留刘光世以拒江险。初五,车驾起丹阳至常州晚顿。初六,车驾起常州至无锡晚顿。初七,车驾至平江府,张俊以所部兵屯于吴江。以吕颐浩同签书枢密院事为江淮两浙经制使驻于江宁府。初九,车驾到达吴江县,宋高宗以御札命朱胜非充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使。宋高宗问近臣谁能佐朱胜非者,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慷慨愿留,遂命张浚同节制控扼等事(令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控扼使,张浚副之),宋高宗诏:“行移如尚书省体式,事有奏陈不及者,听便宜施行讫奏。”十一日,车驾至秀州。十三日,车驾至杭州。十四日,汪伯彦奏劄乞赐窜殛。十六日,黄潜善、汪伯彦再乞罢黜。期间,宋高宗召朱胜非赴行在。十八日,御史中丞张澂论黄潜善、汪伯彦,乞重赐窜黜。十九日,以驻跸杭州大赦天下。二十日,金人焚扬州。期间,朱胜非上章力辞,且请渡江之罪。宋高宗使三辈持亲劄至平江趣行。朱胜非悉以军事付张浚使主之。朱胜非赴行在,留张浚任节制平江府、常、秀、湖州、江阴军军马驻守平江抗金。张浚受命即出城,决水溉田,以限戎马,列烽燧,募土豪,措置捍御长兵至平江者三千余人。
三月初一,朱胜非入见,以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初二,朱胜非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朱胜非辞免批答。初三,诏择日幸江宁府。以吕颐浩为知枢密院事、知江宁府兼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犄杭州康允之差往措置江宁府事。礼部侍郎、充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言:“近日,銮舆过平江府,扈从需索,其数尚多。欲乞外择臣寮可与经营者数人,内侍忠信谨愿者一二,其余六宫、朝廷,悉留杭州。”诏候到江宁府取旨。又礼部侍郎、充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言:“言江北之地,其势须变为藩镇,然后可守。乞诏宰执详之,俟金人毕退,即便施行。江南一带,非依重镇,择近上文武臣寮守之,许以便宜行事,恐不能坚守,乞早赐措置。”时朝士张虞卿等十九人,上疏亦以藩镇为言。朱胜非奏:“宜仿艺祖初议,权时制宜,行在为京师。淮北为藩方,淮南为郡县。”会多事不果行。初五,御营都副统制苗傅、刘正彦杀签书枢密王渊。
初七,时驻留平江的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同节制平江(今苏州)秀州(今嘉兴)军马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张浚马上采取周密、可靠的应对措施(会苗傅、刘正彦作乱赦书至平江,张浚命守臣汤东野勿宣,因与汤东野及提刑赵哲谋起兵讨贼)。
建炎四年(1130)正月,张浚命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拒不出兵,以致战略支点的陕州终于被金军攻陷。同月,韩世忠奉诏率部进援到达通惠镇时,金军已攻至明州,韩世忠请求退回镇江以邀击北撤的金兵。三月,完颜宗弼领金军撤至镇江,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率军阻击金军于黄天荡,大胜。命知虢州董震为权商、虢、陕州镇抚使。宋高宗从海上返明州(今宁波)。
三、金人退,藩镇战略经范宗尹提议施行
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以观文殿学士朱胜非为江西、湖南北宣抚使。张浚引兵至房州,知金兵退,乃还。因金兵已退,宋高宗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下,再由明州返回越州(今绍兴),驻跸州治。是月,岳飞收复建康(南京)。北撤的金兵退守江北。参知政事范宗尹议群盗并力以拒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渐制,乃请稍复藩镇之制。
五月,范宗尹为右仆射兼御营使,于是请以淮南、京东西、湖南北诸路并分为镇(除盐茶之利仍归朝廷置官提举外,他监司并罢。上供财赋权免三年,余听帅臣移用,更不从朝廷应副,军兴听从便宜)。朝廷先设京畿、淮南、湖北、京东、西路镇抚使,分江东、西为鄂州、江州、池州三路,置安抚使,罢诸路帅臣兼制置使、诸州守臣兼管内安抚使。任翟兴、孟汝、赵立、刘位、赵霖、李成、吴翊、李彦先、薛庆并为镇抚使(时剧盗李成在舒、蕲,桑仲在襄、邓,郭仲威在扬州,薛庆在高邮,皆即以为镇抚使,其余或以处归朝之人,分画不一,许以能捍御外寇,显立大功,特与世袭,官属有参议官、书写机宜文字各一员,干办公事二员,并听奏辟):翟兴为河南府、孟、汝、唐等州镇抚使;赵立为楚、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刘位为滁、濠州镇抚使;赵霖为和州、无为军镇抚使;李成为舒、蕲州镇抚使;吴翊为光、黄州镇抚使;李彦先为海州、淮阳军镇抚使;薛庆为承州(高邮军)、天长军镇抚使。同月,因中散大夫、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贾收奏向子諲督兵巷战,又收溃卒复入治事,宋高宗亦以向子諲与他守臣望风遁者殊科,诏复职以责后效。期间,张浚得知朝廷任朱胜非为江西、湖南北宣抚使,于是申请罢免李允文归本司。月底,张俊荐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李成为舒蕲镇抚使兼知泗州、滁州。桑仲为襄阳镇抚使,李道任副都统制、知随州。郭仲威为扬州镇抚使。薛庆为承州镇抚使。许庆为高邮镇抚使。赵立为徐州观察使、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岳飞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时,于承州(今高邮)击败金军,因张俊、刘光世并不出兵,势单力薄的岳飞退守泰州。
六月初十,朝廷再设六名镇抚使: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陈规;荆南府、归、峡州、荆门、公安军镇抚使解潜;鼎、澧州镇抚使程昌寓;襄阳府、邓、随、郢州镇抚使陈求道;金、均、房州镇抚使范之才;淮宁顺昌府、蔡州镇抚使冯长宁。是月,以郭仲威为真、扬州镇抚使。
七月,宋廷以孔彦舟为辰、沅、靖州镇抚使,以岳飞为通、泰州镇抚使。
八月,以桑仲为襄阳、邓随郢州镇抚使。
九月,金、均、房安抚使王彦及桑仲战于平丽县,败之。是月,张浚按照宋高宗命令,为牵制金军南下,张浚决策主动出师,兵溃于富平。“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减轻了南宋都城所面临的压力。同时,也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
十月,张浚退保秦州。宋廷以孔彦舟为鼎、澧、辰、沅、靖州镇抚使。
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自秦州退军兴州。王彦攻桑仲于黄水,破之,房州平。张浚以王彦为金、均、房州镇抚使。
绍兴元年(1131)二月,祝友以其军降于刘光世,刘光世分其军,以祝友知楚州。
三月,张荣闻刘光世在镇江,乃遣人愿听节制,且上其功。刘光世大喜,以张荣知泰州。是月,金人渡淮,真、扬州皆阙守,命刘光世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措置屯田,迄不行。张俊讨李成,又命刘光世分兵往舒、蕲捣其巢穴,刘光世以江北盗未平为辞。
四月,刘光世复楚州。
五月,诏吕颐浩、朱胜非、刘光世并兼淮南诸州宣抚使,领真、扬、通、承、楚州和涟水军。郭仲威谋据淮南以通刘豫,刘光世遣统制王德袭扬州并其众,执郭仲威以献,伏诛。刘光世招降邵青。
六月,邵青犯江阴军之福山,遣海州镇抚使李进彦、中军统制耿进率舟师会刘光世讨之。
绍兴元年(1131)正月,朝奉郎、直显谟阁、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议官王以宁落职,降三官,责监台州酒务(王以宁既为孔彦舟所逐,会监察御史韩璜使湖南还,劾其擅命,故黜之)。是月,以张俊为江淮招讨使,岳飞副之。十五日,岳飞从江阴赶到宜兴,往饶州(江西鄱阳县)与神武右军都统制兼江南路招讨使张俊会合(前军统制王瓁、后军统制陈思恭、镇抚使岳飞都归张俊管理)。
三月,宣抚处置使张浚承制以本司参谋官王庶知兴元府兼利夔两路制置使、节制陕西诸路。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同月,金军又迫福津、同谷等地,直逼威胁兴州。无奈之余,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又退至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 ,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任命张深为四川制置使,王庶为利夔制置使兼知兴元(治今陕西南郑)。王庶汇聚溃军、义军2万人。吴玠亦收兵保和尚原。
四月,金兵被迫从兴元府经斜谷撤往凤翔。刘子羽、吴玢率军掩杀,在金牛镇大败金兵。
五月,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兀术)所部。王彦乘势收复金州(今陕西安康),金兵节节败退,放弃均州、房州。是月,知荆南府解潜奏辟宗纲、樊宾措置屯田,诏除宗纲充荆南府、归峡州、荆门公安军镇抚使司措置五州营田官,樊宾副之。
七月,王彦数击败李忠。
八月,以孔彦舟为蕲、黄镇抚使。
九月,权京西南路副总管李忠反,扰京西,遂攻金州诸关。贼众皆河朔人,骁果善战,王彦与战不利,关陷。王彦退屯秦郊,令将士尽伏山谷间,焚秦郊积聚,破李忠于秦郊店,李忠奔归刘豫。
十月,完颜宗弼亲率诸道兵进攻和尚原,吴玠军与之激战三日,大败金兵,俘获甲兵以万计,完颜宗弼身中流矢,仅以身免。
十一月,张浚把陕西前线划分为四个防区,分别由吴阶、王彦、刘琦、关师古管辖,扩大主将的权力以便于抗敌。同月,宋高宗诏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
十二月,刘豫遣将王彦充攻寿春府。桑仲遣李横复寇金州,王彦拒战于马郎岭,大破之,均州平。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四月,王彦大破董先于马岭关,复商州。
五月,刘豫闻南宋襄阳镇抚使桑仲死,遣人招随州李道、邓州李横,皆不受,执其使以闻。
六月,李道为邓随郢州镇抚使知邓州,李横为襄郢镇抚使。同月,利州观察使、蕲黄镇抚使孔彦舟叛。
七月,司谏吴表臣言:“安复汉阳镇抚使陈规,措置屯田有条理。”诏奖谕曰:“得鲁侯之重谷,同汉将之留田。”
十二月,因朱胜非以旧怨攻击张浚,宋高宗下诏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院事。同月,言者论淮南多闲田,而耕者尚少。今安复镇抚使陈规措置屯营田,深得古者寓兵于农之意。望仿其制下之诸路。以胡舜陟为庐、寿等州镇抚使。同月,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府邓州随州郢州镇抚使兼襄阳知府李横与知随州李道联合伊阳县风牛山寨的河南府、孟、汝、唐州镇抚使翟琮北伐伪齐刘豫。
绍兴三年(1133)正月,完颜宗弼诸军取川陕。张浚召令王彦、吴玠、刘子羽等会于兴元(今陕西汉中)御敌。金人入金州,镇抚使王彦焚积聚,会张浚遣干办官甄瑶持手书督王彦清野中会,王彦遂逾西乡。
二月,吴玠遇金人于饶风关,王彦自西乡来会,金人分兵攻关,统制郭仲败走。饶风关破,吴玠趣西县,王彦收残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四川大震。张浚被罢职之命,以诸军方溃,因秘不行,复具奏审。同月,张浚复以王庶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谋官,往巴州措置。是月,左司员外郎张纲等言:“被旨,委都司检详官参照陈规申请营田并臣僚献议。今条具下项一、看详应屯田官掌营种屯田管勾会功课,其诸镇亦兼营田使。今来陈规所陈,屯田、营田分为二事,未合古制。欲乞应诸路安抚使、镇抚使各兼营田使。”从之,下其法于诸镇推行之。
五月,王彦复金州,金兵弃均、房去。周随亨、李愿宣押王似、卢法原至阆州,宣布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和召张浚回朝,张浚始解使事。时已论金牛之功,以吴玠为利州路、阶成凤州制置使,刘子羽为宝文阁直学士,王彦为保大军承宣使,僚属将帅第赏有差。知枢密院事张浚及刘子羽、王庶、刘锡、冯康国等赴行在。罢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同月,王彦打败刘豫的部将周贵,收复金州,张浚报请授王彦保康军承宣使,兼宣抚司参议,王彦不受。
六月,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金兵经褒斜道撤退,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张浚回到绵竹,向宋高宗请求归田。
十二月,诏:“李横(襄阳镇抚使兼神武左副军统制、京西招抚使)、翟琮(河南镇抚抚使)、董先(商虢镇抚使)、李道(邓随镇抚使)、牛皋(蔡州信阳军镇抚使),并听岳飞节制,以图后效,仍令李横等即江州屯驻。”
绍兴四年(1134)二月,张浚自四川被召入朝时路经至潭州。时鼎寇杨么既为官军所败,其党渐散,贼防之甚严,邻居失觉者,其罪死;间有得达官地,保甲又利其财而杀之。知鼎州程昌寓,乃募人能降者与获级同,故降者稍众。张浚至,遂留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议官冯檝为荆湖抚谕,俾同安抚使折彦质(约1080-1160)措置招安杨么军,遭拒绝。同月,与张浚有旧怨的侍御史辛炳攻击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复上疏引咎求罢。二十六日,从抗金前线走走停停历经约八个月的张浚踏进了临安城门,宋高宗即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为封桩激赏库。张浚既见,遂赴枢密院治事。
三月六日,宋高宗问执政湖寇事宜,张浚曰:“村民无知,迫于官吏之扰,偷安江湖,非剽掠无以为生,其拒王师实惧大戮,势不得已,以缓死尔。臣谓宜廓信义以招之。”宋高宗曰:“皆朕赤子,何事于杀。然自军兴盗起,率招来之,而奸人乘衅,所在啸聚。今幸衰息,勿复效尤可也。”“(杨)么等凭民啸聚,守令之罪。苟欲自新,令王瓁、折彦质招之,以成朕好生恶杀之意。”旨令王瓁与折彦质招安。十三日,宋高宗再命辛炳试御史中丞。十五日,在台谏的攻击下,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范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诏张浚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是月,命岳飞兼任荆南、鄂、岳州制置使,将牛皋、董先等军归属岳飞,并将湖北路安抚使司颜孝恭、崔邦弼两军,及荆南镇抚使司军一部暂隶岳飞节制。
四月,责川陕宣抚处置使参议官刘子羽为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诏谕川、陕官吏兵民,以张浚失措当示远窜,犹嘉其所用吴玠等能御大敌,许国一心,止从薄责。
五月,金人攻金州,镇抚使王彦遣统制许青等与战于汉阴,败之。王彦数败金兵于洵阳县。
六月,吴玠得知张浚、刘子羽下场的吴玠乞宫观,不允。
九月,金兵南侵。
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是月,金人破滁州,于是刘光世退军建康府,韩世忠退军镇江府,张俊退军常州,濠州镇抚使寇宏弃城走。
四、张浚任右相都督诸路军马,废镇抚使
绍兴五年(1135)二月十二日,任命张浚为右仆射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三月,罢范正己川陕宣抚处置司参议官。
四月,召解潜赴行在,王彦知荆南府,诸镇抚使至是尽罢。王彦并任归、峡、荆门(今湖北荆门)、公安军安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