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中举赴秦岭基层历练而婉谢父亲故旧安排任京官
(2022-11-17 09:29:21)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中举赴秦岭基层历练而婉谢父亲故旧安排任京官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邓洵仁、邓洵武是张浚父亲张咸的故旧
邓洵仁(1057年前-1118年后),邓洵武(1057-1121),北宋成都府路双流(今四川双流)人,御史中丞邓绾(1028-1086)之子。邓洵仁中进士,赵挺之的连襟,神宗朝宰相王珪的女婿。神宗熙宁间,邓洵武中进士,为汝阳主簿。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张咸中进士,除蜀州新津簿(后继迁仁寿县令,再迁雅州百丈令)。张咸学六艺百家、历代文史无不该贯(博通),为文长于序事,稽参古今,披文相质,历历可观。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吏部尚书陆佃为尚书右丞。苏轼卒。十一月,起居舍人邓洵武首倡徽宗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邓洵武进《爱莫助之图》,力陈非相蔡京不可。同日,诏改明年元为崇宁。邓洵武进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五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赵挺之为尚书右丞。中大夫、尚书左丞陆佃罢,守本官知亳州。七月,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年,陆佃去世。邓洵武在吏部侍郎任上。崇宁二年(1103)正月,以蔡京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七月,以复湟州,进蔡京官三等,蔡卞以下二等。是年,吏部侍郎邓洵武改任刑部尚书。崇宁三年(1104)八月,蔡京上《神宗史》。九月,刑部尚书邓洵武为尚书右丞、中书侍郎。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正月,邓洵武为尚书左丞。三月,邓洵武为中书侍郎。五月,朝散郎吴储,承议郎吴侔,坐与妖人张怀素谋反,伏诛。怀素狱起,蔡京欲因以傅致吕惠卿之罪,下其子渊于狱,搒笞数千下,欲令招伏与怀素谋反,渊卒不服,得免。是日,惠卿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坐上表自劾,党庇其子,无责己之词也。中书侍郎邓洵武罢。张怀素狱,朝士多株连者,而洵武妻吴氏,侔之兄女也,坐出知随州,提举明道宫。大观四年(1110)八月,翰林学士承旨、太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邓洵仁步其弟邓洵武后尘官拜尚书右丞。此后,国子监祭酒张邦昌经宋徽宗干涉娶尚书右丞邓洵仁之女为妻(张邦昌为大司成,邓洵仁右丞欲嫁以女,张邦昌力辞,邓公方有宠,取中旨令合婚,成礼之夕,赐真珠复帐,其直五十万缗,然自是多郁郁不乐)。
二、张浚入太学期间,何栗提举京畿学事
何栗(1089-1127),北宋成都府路仙井监(四川眉山仁寿县),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第一,任秘书省校书郎。
政和三年(1113)四月,邓洵仁为言官所劾,自尚书右丞以通议大夫、资政殿学士贬知亳州,不久被落职。政和五年(1115),邓洵武任知枢密院事。政和六年(1116)春,二十二岁的张浚自绵竹入京城开封太学就读。何栗(1089-1127)提举京畿学事。是年,五溪蛮(武陵蛮,分布于今湘西及黔、渝、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扰边,邓洵武即仿陕西弓箭手制,募边民习知溪洞险易者,置所司教以战阵,劝以耕牧,得胜兵几万人以镇抚之。
三、张浚中举婉谢父亲故旧安排任京官
北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三月,张浚中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仁(或为邓洵武,可能性更大)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张浚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事,以归奉版舆之官。七月,以西师有功,邓洵武为特进,进执政官一等。八月,资政殿大学士邓洵仁在知陈州任上。是年前后,何栗奉旨升为主客员外郎。
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二月,以邓洵武为少保,封莘国公,恩典如宰相。是年前后,何栗任起居舍人。宣和二年(1120),张浚秩满后调任褒城令。张浚任上,山南大府事多,帅重张浚才识,悉以委焉。张浚为区处,细大各有条理。治狱明审,务尽其情。至狴犴木索,沐浴食饮,亦必躬历之,寒暑不废,以故军民归心。讼于庭者,皆愿得下士曹治。其受输尽去旧弊,使民得自执权概,人又便之。是年前后,何栗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宣和三年(1121)正月,邓洵武去世,赠太傅,谥文简。宣和年间,邓洵仁、邓洵武各一个儿子,位至列班。期间,张浚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期间,或论何栗与苏轼(1037-1101)乡党(苏轼、司马光等被作为“元佑党人”),宗其曲学,何栗出知遂宁府。不久,何栗留为徽猷阁待制、御史中丞。宣和末年(1124-1125),张浚为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何栗被免去御史中丞的职务,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宣和七年(1125)正月,何栗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泰州。二月,辽国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灭亡。十一月,金国分兵直逼北宋国都开封。宋徽宗诏皇太子嗣位,宋钦宗即皇帝位。十二月底,完颜宗望陷信德府,完颜宗翰(完颜粘罕)围太原。宋钦宗召回因弹he少宰(右宰相)王黼得zui权gui而出知在山东泰州的何栗,仍任御史中丞。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是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何栗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胡寅(1098-1156)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召,除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司门员外郎。宇文虚中出知青州。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十一月,宋钦宗商议割让三镇,尚书右丞何栗等36人主张抵抗、不割地。唐恪、耿南仲等力主割地,何栗要求建立四道总管,由胡直儒、王襄、赵野、张叔夜分别率领,情况紧急时就率军来京护卫。唐恪、耿南仲背地里发文,停止调遣军队,致使金人南侵,宋国毫无应战准备。何栗力主战守,却遭到排斥,被降职为开封府尹。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宋钦宗免唐恪宰相职,以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金兵攻城很急,城中空虚,外无援兵,何栗听说郭京能够凭借六甲神兵退敌,就敦促郭京进战,结果郭京听到消息后潜逃。金兵攻入通津门、宣化门,何栗率领京城百姓巷战。金人声称只要议和就退兵,于是宋钦宗令何栗及济王赵栩(宋徽宗赵佶第七子)出使金营以达到求和的目的。何栗等人到了金营,没有达成议和。闰十一月三十日,宋钦宗去金营,宗翰、宗望索取降表,钦宗下令孙觌(dí)起草,奉表投降。三天后,和议达成,以陈过庭(1073-1130)等为割地使,到两河割地,两河人民坚守,不接受诏令,金得不到城池,又要宋钦宗到金营。何栗、李若水(1093-1127)随同宋钦宗到达金营时,就被金兵扣留【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四、张浚因基层治绩得黄潜善赏识并建功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因而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已被出为兴元知府,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同年十月,张浚兼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3岁皇子赵旉被立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五月,张浚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的权力,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七月,张浚赴任。十月下旬,张浚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
建炎四年(1130)九月,宋廷禁川、陕宣抚司僚属便宜行事,及京西、湖南北路
因张浚在川陕的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虽然富平之战败绩和陕西大部沦陷的不利形势,川陕宋军的英勇进攻和顽强防守,使金兵主力兀术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不仅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江淮战场的冲击,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和南宋朝廷的安全。张浚组织的富平抗金牵制战与民国抗日“淞沪会战”等十次战役一样伟业彪炳千秋。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绍兴三年(1133)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绍兴四年(1134)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张浚调离川陕后,六月,金军主将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一月初,张浚之未至也,请遣岳飞渡江入淮西,以牵制金兵之在淮东者,宋高宗从之。月底,张浚入见,宋高宗问赵鼎:“浚方略何如?”赵鼎曰:“浚锐于功名而得众心,可以独任。”于是宋高宗复用之,命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知枢密院事。张浚既受命,即日往镇江视师江上。疾驱至江上的张浚,令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募军民。张浚召大帅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与议,且劳其军。军士见张浚来,勇气十倍。张浚既部人诸将,遂留镇江节度之,令韩世忠移书兀术(改作乌珠),为言张枢密已在镇江。十二月,张浚命诸将邀诸淮,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王愈、王德持书抵右都监完颜宗弼所,为言:“张枢密(张浚)已在镇江。”金人问王愈:“吾闻张枢密巳贬岭南,安得在此。”王愈出张浚所下文书,敌见张浚书押,色动(张浚镇江劳军,韩世忠移书乌珠,有‘张枢密在此’之言,诸豪相顾失色),即以右副元帅完颜昌书约日索战。期间,牛皋、黎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时敌兵久驻淮南,围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赵鼎曰:“金人无能为矣。”月底,知枢密院事张浚奏:“捍御敌马次第。”且言:“久相持,恐其别生奸计,已与诸将会议,凡可以克敌者,无不为也。”宋高宗曰:“浚措置如此,敌必不能遽为冲突。”沈与求曰:“晋元帝时,兵力未强,然石勒寇寿春,帝集将士相持三月,其下至有劝降者,王导拒之,敌远来久,相持非其利也。”宋高宗曰:“朕得浚,何愧王导。”)金兵敌马节次从楚州路遁走。
绍兴五年(1135)二月,赵鼎任左相,三十八岁的张浚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成为宋朝寇准以后最年轻的宰相。随后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五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岳飞镇压了杨么起义。六月,历时三年未能平定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南宋内乱尽平,南宋立足于江南的统治趋于稳固。张浚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捍卫民族利益和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在南宋军事实力比金兵衰弱的情况下,他以忠贞不渝的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主动抗击金军,尽管一次战役败绩,但得以使南宋全局安,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上,是南宋立国时期的一位举足轻重的爱国将领,“高皇中兴祛稷臣,紫岩(张浚)先生弟一人。”同月,诏赠故观文殿学士邓洵仁五官。中书舍人刘大中言洵仁兄弟相继执政,专以谄谀固宠,望赐追寝。诏从之。自靖康初追复元祐诸臣官职,后亦稍稍擢其子孙,然议论不一,是非混淆,赵鼎夙有此志,是以身任之,因大中缴洵仁辞头,遂历言熙丰祐圣崇观政事、人材,善恶、利害,首尾甚备。宋高宗嘉纳,即诏牓之朝堂。十月,张浚至行在平江入见宋高宗(张浚既平贼,遂自鄂、岳转淮东、西,会诸大将议防秋之宜,至是入见),宋高宗亲书《周易》、《否泰封》赐张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