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与川籍虞允文、李流谦、赵雄、张栻在宋孝宗被重用
(2022-04-15 08:39:26)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李焘与川籍虞允文、李流谦、赵雄、张栻在宋孝宗被重用
李焘(1115-1184)与川籍虞允文(1110-1174)、李流谦(1123-1176)、赵雄(1129-1194)、张栻(1133-1180)同被宋孝宗重用。
李焘小虞允文5岁,长李流谦8岁,长赵雄14岁,长张栻18岁。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又博览典籍。绍兴二十九年(1159),李焘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的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虞允文,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眉山仁寿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登进士第,先后任彭州通判,黎州、渠州知州,礼部郎官,中书舍人,参与国政。绍兴三十一年(1161),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
李流谦,字无变,汉州绵竹人,李良臣之子。李流谦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幂下,多所赞画。乾道九年(1173),李流谦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淳熙元年(1174),李流谦力乞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李流谦著有澹齐集八十一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赵雄,字温叔,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宋孝宗时官至右丞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右相张浚(1097-1164)之长子,官至右文殿修撰。南宋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岳麓书院著名主教,南宋道学的复建者。
一、秦桧独相时,川籍官员被排挤在外,张浚、张焘咸器重李焘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三月,在朱胜非以旧怨劾张浚和在台jian常同、辛炳攻ji下,从川陕qianxian回到临安的张浚以资政殿大学士被罢知枢密院事,寻奉祠、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九月,伪齐刘豫与金分道南fan。十月,宋高宗复以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十一月,张浚入见,宋高宗手诏bian张浚前wu,再次被起用张浚为知枢密院事。是年,19岁的李焘写成《两汉鉴》。
绍兴五年(1135)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十二日,任命赵鼎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兼都督各路军马。六月,岳飞在张浚督阵下平定了洞庭杨么作乱。是年,20岁的李焘恨金人之chou未报,作《fan正议》十四篇。
绍兴六年(1136)十月,伪齐刘麟渡淮攻宋,刘光世派王德率军随杨沂中追击伪齐军,刘光世慌忙南逃,右相兼都督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回军,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数日后,杨存中等大bai伪齐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jun队纷纷退回淮北。
绍兴七年(1137)正月丁亥,行在平江,问安使何藓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崩殂,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用秦桧制约张浚准备议和迎回其母韦氏。三月戊寅(十六日),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四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十月初九(戊戌),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今属湖南)居住。至此,宋高宗身边由秦桧、沈与求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张浚主动担责而辞去相位。是月,伪齐发兵30万大举侵宋,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猊激战于藕塘(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张俊所部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同月,吏部尚书张焘(1092-1166)以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付以便宜,虽安抚一路,而四川赋敛无艺者,悉得蠲减。陛辞,张焘奏曰:“蜀民困矣,官吏从而诛剥之,去朝廷远,无所赴愬。俟臣至所部,首宣德意,但一路咸沾惠泽。”宋高宗曰:“岂惟一路,四川恤民事悉委卿。”张焘因言官吏害民者,请先罢后劾,宋高宗许之。又言:“军兴十余年,日不暇给。今和议甫定,愿汲汲以政刑为先务。”宋高宗曰:“当书之座右。”
绍兴十年(1140)三月,张焘至成都。李焘博学刚正,张焘咸器重之。绍兴十二年(1142)五月甲午,以郑刚中为川、陕宣抚副使。是年,李焘方才赴任。绍兴十三年(1143),郑刚中献黄金万两。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川、陕宣抚司为四川宣抚司,郑刚中改为四川宣抚副使。是年,知成都张焘乞祠,以李璆代之。张焘自蜀归,卧家凡十有三年。是年前后,李焘调雅州推官。
绍兴十六年(1146)秋,张浚回绵竹探母时作《登道观》。李焘博学刚正,张浚咸器重之。
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庚辰,诏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令赴行在奏事,知成都府李璆权四川宣抚司职事。李焘父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时秦桧盛,尝遣人谕意,欲得李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迄不与通,坐此偃蹇州县二十年。绍兴二十四年(1154),李焘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是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绍兴二十五年(1155)八月戊子,月犯岁星。是月始,秦桧病危,自知活不长久,派人罗织罪名,准备谋害张浚。十月,奸相秦桧死,阴谋遂未能得逞。
二、南宋高宗末年,宋高宗复起老将张浚,助虞允文战败完颜亮南侵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十三日,参知政事魏良臣认为“锜名将,不当久闲”,朝廷起刘锜(1098-1162)知潭州。居家已13年的张焘(1192-1166)除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是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同月,张浚母计氏法真卒于湖南永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初,时张浚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驰;又闻金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五月,有彗星现,宋高宗诏命百官直言。秋,张浚携子张栻等回蜀归葬其母(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回绵竹。张浚行至荆南(江陵),会以星变求直言。张浚虑“敌数年间势必启衅用兵,而吾方溺于晏安,谓敌可信,荡然莫为之备。沈该、万俟卨据相位,尤不厌天下望,朝廷益轻。”顾在苫块(居父母之丧),经历险阻,死亡无日,不得为上终之,怀不自安,乃复奏,大略谓:“向者讲和之事,陛下以太母为重耳。幸而徽宗梓宫亟还,此和之权也。不幸用事之臣,肆意利欲,乃欲翦除忠良,以听命于敌,而阴蓄其邪心,故身死之日,天下相庆,盖e之如此。方jian雄之人,拳于富贵,分别dang与,布在要郡,聚敛珍货,独厚私室,皆为身谋而不为陛下谋也。坐失事机二十余年,有识痛心。失贤才不用,政事不修,形势不立,而专欲受命于敌,适足启轻侮之心而正坠其计中。臣愿陛下深思大计,复人心,张国势,立政事,以观机会,未绝其和,而遣一介之使与之分别曲直、逆顺之理,事必有成。”宋高宗付前奏三省宰执,沈该、万俟卨、汤思退等见之,大怒,以为敌初未尝有衅。岁时通问不啻如胶漆,而张浚所奏无乃召祸在年岁间者,或笑以为狂(张浚上疏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禼、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其时,李流谦之父李良臣去世已两年,李流谦作为下辈应拜访了张浚,李流谦作《挽秦国夫人六首》。八月,张浚母入葬绵竹(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李流谦作《挽秦国夫人》作吊唁,李流谦又作《上张和公(张浚)书》。李焘当再与张浚、张栻父子相聚。十月,魏公(张浚)既葬其母夫人,还次江陵,上书论和义之害。台谏汤鹏举、凌哲闻之,章疏交上,谓:“张浚身在草上,名系zui籍,要誉而论边事,不恭而违诏书,取腐儒无用之常谈,沮今日已行之信誓,岂复能为国家长虑!徒以闲居日久,以冀复用。议者以为前此权臣尝被其荐,故虽致人言,犹窜近地。况浚近得旨归葬于蜀,尚坚异议,以唱率远方之人,虑或生患。望屏之远方,以为臣下不忠之戒。”二十九日丁酉,宋高宗虑张浚方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张浚永州居住,候服阕日取旨(诏复张浚居永州。张浚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再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八年(1158)九月,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王刚中充龙图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绍兴二十九年(1129)七月,翰林学士、修国史周麟之言:左宣教郎、知双流县李焘尝著《续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诏给札录付史馆。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闻其名,奏以李焘为安抚制置司干办公事。是年,李流谦以父荫补将仕郎。
绍兴三十年(1130)三月,参知政事贺允中等使金国还,入见,贺允中言敌势必败盟,宜为之备。是年,李流谦授成都府灵泉县尉。
绍兴三十一年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李焘在知荣州任上。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逝世。是年,秩满的李流谦调任雅州教授。
孝宗乾道三年(1167)六月,虞允文任知枢密院事兼四川宣抚使。任内的李流谦适逢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幂下,多所赞画。乾道四年(1168),李焘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国朝事实》,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乾道五年(1169)二月前,张栻(1133-1180)曾回绵竹故里。二月,主教潭州的张栻权发遣知严州。八月,宣抚西蜀的虞允文入相(右仆射),宋孝宗召见辟虞允文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的赵雄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赵雄(秘书省)正字。十二月,张栻任严州太守。
乾道六年(1170),李焘任湖北转运副使时,见时值鄂州遭遇饥荒,于是上奏朝廷说道:“《禹贡》九州,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期间,有建请州复置营田者,转运使李焘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李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期间,张栻作有《三茅观李仁父(李焘)、刘文潜(刘焞)、贠显道(贠兴宗)、赵温叔(赵雄)、崔子渊置酒分韵得高字》。张栻高度评价李焘说:“李仁甫(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李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是年,赵雄被拜官右史,并任为起居舍人。十月二十八日,起居舍人赵雄请求置局讨论恢复国土,下诏委任赵雄为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六月,张栻离开临安朝廷。乾道八年(1172),李焘出知泸州。期间,张栻作有《李仁甫(李焘)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作》、《李仁父(李焘)寄茯苓酥赋长句谢之》。李焘以司马光《百官表》未有继者,乃遍求正史、实录,旁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分新旧官制,踵而成书。其后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盖始于此。期间,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乾道九年(1173),李流谦赴临安,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孝宗淳熙元年(1174),李流谦即力丐补外,改磨勘循奉议郎、除通判潼川府。李焘又进神宗朝《长编》。
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是年,张栻在知静江府任上。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淳熙四年(1177),李焘编成徽宗、钦宗二朝《长编》。
淳熙七年二月(1180),张栻病逝于荆湖北路安抚使、知江陵府任所。
淳熙十年(1183)春,诏陈源应奉日久特落阶官与京祠,给事中宇文价封还,录黄改外祠,台官黄洽等又劾之,乃谪源建州。六月十五日,给事中宇文价言:“去年十二月臣僚札子具载太上皇帝绍兴之初尝下诏守臣,令到任半年以上,具民间利病五事闻奏。干道修令,着为定制。而近年以来,故事颇废。乞明降诏旨,再行播告。”从之。同日,诏诸路州军申发章奏,并要书填实日。以给事中宇文价言,欲计程驱磨故也。是年,李焘全部完成北宋“一祖八宗”《长编》。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四十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对南宋儒学和史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淳熙十一年(1184)春,李焘上章乞致仕,宋孝宗优诏不允。宋孝宗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宇文子英)传上旨,李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卒。李焘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宋孝宗闻嗟悼,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他日谓宇文价曰:“朕尝许焘大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七字,且用神宗赐司马光故事,为序冠篇,不谓其止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