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与李焘、赵雄等曾聚于杭州三茅观
(2022-04-15 10:22:54)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张栻与李焘、赵雄等曾聚于杭州三茅观
李焘(1115-1184)与川籍虞允文(1110-1174)、赵雄(1129-1194)、张栻(1133-1180)同被宋孝宗重用。李焘小虞允文5岁,长赵雄14岁,长张栻18岁。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又博览典籍。绍兴二十九年(1159),李焘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的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赵雄,字温叔,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宋孝宗时官至右丞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右相张浚(1097-1164)之长子,官至右文殿修撰。南宋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岳麓书院著名主教,南宋道学的复建者。
一、南宋高宗末年,宋高宗复起老将张浚,助虞允文战败完颜亮南侵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十三日,参知政事魏良臣认为“锜名将,不当久闲”,朝廷起刘锜(1098-1162)知潭州。居家已13年的张焘(1192-1166)除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是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同月,张浚母计氏法真卒于湖南永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初,时张浚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驰;又闻金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五月,有彗星现,宋高宗诏命百官直言。秋,张浚携子张栻等回蜀归葬其母(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回绵竹。张浚行至荆南(江陵),会以星变求直言。张浚虑“敌数年间势必启衅用兵,而吾方溺于晏安,谓敌可信,荡然莫为之备。沈该、万俟卨据相位,尤不厌天下望,朝廷益轻。”顾在苫块(居父母之丧),经历险阻,死亡无日,不得为上终之,怀不自安,乃复奏谓:“复人心,张国势,立政事,以观机会,未绝其和,而遣一介之使与之分别曲直、逆顺之理,事必有成。”宋高宗付前奏三省宰执,沈该、万俟卨、汤思退等见之,大怒,以为敌初未尝有衅。岁时通问不啻如胶漆,而张浚所奏无乃召祸在年岁间者,或笑以为狂(张浚上疏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禼、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八月,张浚母入葬绵竹(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期间,李焘当再与张浚、张栻父子相聚。十月,魏公(张浚)既葬其母夫人,还次江陵,上书论和义之害。台谏汤鹏举、凌哲闻之,章疏弹劾。二十九日丁酉,宋高宗虑张浚方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张浚永州居住,候服阕日取旨(诏复张浚居永州。张浚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再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八年(1158)九月,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王刚中充龙图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二十九年(1129)七月,翰林学士、修国史周麟之言:左宣教郎、知双流县李焘尝著《续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诏给札录付史馆。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闻其名,奏以李焘为安抚制置司干办公事。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李焘在知荣州任上。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逝世。
二、乾道六年,张栻与李焘、刘焞、贠兴宗、赵雄、崔子渊会于三茅观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六月,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虞允文任知枢密院事兼四川宣抚使。乾道四年(1168),李焘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国朝事实》,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乾道五年(1169)二月前,张栻(1133-1180)曾回绵竹故里。二月,主教潭州的张栻权发遣知严州。八月,宣抚西蜀的虞允文入相(右仆射),宋孝宗召见辟虞允文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的赵雄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赵雄(秘书省)正字。十二月,张栻任严州太守。
乾道五年(1169)虞允文拜相。乾道六年(1170),李焘任湖北转运副使时,见时值鄂州遭遇饥荒,于是上奏朝廷说道:“《禹贡》九州,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期间,有建请州复置营田者,转运使李焘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李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李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期间,张栻作有《三茅观(三茅观原名三茅堂,在杭州紫阳山南,历史上曾是符箓派道家著名圣地,南宋时称三茅宁寿观)李仁父(李焘)、刘文潜(刘焞)、贠显道(贠兴宗)、赵温叔(赵雄)、崔子渊置酒分韵得高字》:“节物岁云暮,九衢尘满袍。起我二三友,招要步林皋。仰看冥飞鸿,俯览千丈涛。石径上深窈,竹风更萧骚。杯盘自真率,更起泻浊醪。叹我会合难,慰我涉历劳。薰然乡社游,饮少意已陶。我亦寿长者,万里欣所遭。嗟哉士业艰,逝矣日月滔。古义重金石,外物真秋毫。原言共勉厉,勿负岷山高。”张栻高度评价李焘说:“李仁甫(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是年,赵雄被拜官右史,并任为起居舍人。十月二十八日,起居舍人赵雄请求置局讨论恢复国土,下诏委任赵雄为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六月,张栻离开临安朝廷。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是年,李焘出知泸州。期间,张栻作有《李仁甫(李焘)用东坡寄王定国(王巩)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作》、《李仁父(李焘)寄茯苓酥赋长句谢之》。李焘以司马光《百官表》未有继者,乃遍求正史、实录,旁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分新旧官制,踵而成书。其后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盖始于此。期间,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是年,张栻在知静江府任上。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淳熙四年(1177),李焘编成徽宗、钦宗二朝《长编》。淳熙七年二月(1180),张栻病逝于荆湖北路安抚使、知江陵府任所。淳熙十年(1183),李焘全部完成北宋“一祖八宗”《长编》。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四十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对南宋儒学和史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淳熙十一年(1184)春,李焘上章乞致仕,宋孝宗优诏不允。宋孝宗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宇文子英)传上旨,李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卒。李焘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宋孝宗闻嗟悼,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