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栻与李焘、赵雄等曾聚于杭州三茅观

(2022-04-15 10:22:5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栻考证

张栻与李焘赵雄等曾聚于杭州三茅观

               ——赵雄与张栻无大的矛盾

 

李焘(1115-1184)与川籍虞允文(1110-1174)赵雄1129-1194)、张栻1133-1180同被宋孝宗重用。李焘小虞允文5岁,赵雄14岁,长张栻18岁。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又博览典籍。绍兴二十(1159)李焘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制置干办公事。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赵雄,字温叔,资州(今四川资阳)人,宋孝宗时官至右丞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右相张浚(1097-1164)之长子,官至右文殿修撰。南宋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岳麓书院著名主教,南宋学的复建者。

一、南宋高宗末年,宋高宗复起老将张浚,助虞允文战败完颜亮南侵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十三日,参知政事魏良臣认为“锜名将,不当久闲”,朝廷起刘锜(1098-1162)知潭州。居家已13年的张焘(1192-1166)除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是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同月,张浚母计氏法真卒于湖南永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初,时张浚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驰;又闻金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五月,有彗星现,宋高宗诏命百官直言。秋,张浚携子张栻等回蜀归葬其母(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回绵竹。张浚行至荆南(江陵),会以星变求直言。张浚虑“敌数年间势必启衅用兵,而吾方溺于晏安,谓敌可信,荡然莫为之备。沈该、万俟卨据相位,尤不厌天下望,朝廷益轻。”顾在苫块(居父母之丧),经历险阻,死亡无日,不得为上终之,怀不自安,乃复奏谓:“复人心,张国势,立政事,以观机会,未绝其和,而遣一介之使与之分别曲直、逆顺之理,事必有成。”宋高宗付前奏三省宰执,沈该、万俟卨、汤思退等见之,大怒,以为敌初未尝有衅。岁时通问不啻如胶漆,而张浚所奏无乃召祸在年岁间者,或笑以为狂(张浚上疏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禼、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八月,张浚母入葬绵竹(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期间,李焘当再与张浚、张栻父子相聚。十月,魏公(张浚)既葬其母夫人,还次江陵,上书论和义之害。台谏汤鹏举、凌哲闻之,章疏弹劾。二十九日丁酉,宋高宗虑张浚方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张浚永州居住,候服阕日取旨(诏复张浚居永州。张浚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再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八年(1158)九月,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王刚中充龙图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二十九年(1129)七月,翰林学士、修国史周麟之言左宣教郎、知双流县李焘尝著《续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诏给札录付史馆。四川安抚制置使王刚中闻其名,奏以李焘为安抚制置干办公事。

    绍兴三十年(1130)三月,参知政事贺允中等使金国还,入见,贺允中言敌势必败盟,宜为之备

    绍兴三十一年 (1161)正月,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时张浚尚责居永州,殿中待御史陈俊卿,间为宋高宗可起用忠臣张浚,宋高宗纳其言。五月,金遣使贺天申节,出嫚言,求淮、汉地,指取将相大臣,且以渊圣凶问至。其时,太学生程宏图、宋芑、倪朴上书献策:“下zui己诏”、“首正秦桧之zui”、“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guo以和议者,无问存没,悉正典xing”、“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jun之士,以激忠义之气。”宋高宗召三衙帅及杨存中至都堂议举bing,又请侍从、台谏集议,陈康伯传上旨曰:“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六月,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陈俊卿乃疏言起用张浚。疏入,未报。同月,御史中丞汪澈为湖北、京西宣谕使,置司鄂州,仍节制两路军马。九月,金海陵王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汪澈到鄂州岳飞旧部巡视,鄂州将士联名上状,要求为故帅申yuan“哭声如雷”。十月,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因请对,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宋高宗始悟,宋高宗复召张浚,张浚起复为观文殿大学士,即判潭州。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刘珙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初八,金军渡过淮水,进兵庐州。同日,留守东京(今辽宁辽阳)的完颜雍被拥立为帝。金主完颜亮渡淮,陈俊卿受诏整浙西水军,李宝因之遂有胶西之捷。时知建康府为张焘。殿中侍御史陈俊卿言当用张浚。十一月初四,宋廷以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完颜亮统大军至和州。十一月初六日前后,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同时,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虞允文又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犒师。初八,金兵渡江作战。是日,虞允文到采石。时王权已罢官,接任的李显忠尚未到职,原王权部萎靡不振,虞允文召集诸将,激励士气,亲自督师,赢得采石大捷,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完颜亮引兵还和州,东趋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下旬,消息传至军前,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命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十二月初,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李焘在知荣州任上。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逝世。

二、乾道张栻李焘、刘焞贠兴宗赵雄崔子渊会于三茅观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六月,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虞允文任知枢密院事兼四川宣抚使。乾道四年(1168),李焘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国朝事实》,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乾道五年(1169)二月前,张栻(1133-1180)曾回绵竹故里。二月,主教潭州的张栻权发遣知严州。八月,宣抚西虞允文入相(仆射宋孝宗召见辟虞允文四川宣抚干办公事的赵雄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赵雄(秘书省)正字。十二月,张栻任严州太守。

乾道五年(1169)虞允文拜相。乾道(1170)李焘湖北转运副使时见时值鄂州遭遇饥荒于是上奏朝廷说道“《禹贡》九州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间,有建请州复置营田者转运使李焘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李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期间,张栻作有《三茅观三茅观原名三茅堂在杭州紫阳山南历史上曾是符箓派道家著名圣地南宋时称三茅宁寿观李仁父(李焘)刘文潜刘焞)、贠显道贠兴宗)、赵温叔(赵雄)、崔子渊置酒分韵得高字》节物岁云暮,九衢尘满袍。起我二三友,招要步林皋。仰看冥飞鸿,俯览千丈涛。石径上深窈,竹风更萧骚。杯盘自真率,更起泻浊醪。叹我会合难,慰我涉历劳。薰然乡社游,饮少意已陶。我亦寿长者,万里欣所遭。嗟哉士业艰,逝矣日月滔。古义重金石,外物真秋毫。原言共勉厉,勿负岷山高。张栻高度评价李焘说:“李仁甫(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赵雄被拜官右史为起居舍人。十月二十八日,起居舍人赵雄请求置局讨论恢复国土,下诏委任赵雄为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六月张栻离开临安朝廷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是年,李焘出知泸州。期间,张栻作有《李仁甫(李焘)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作》《李仁父(李焘)寄茯苓酥赋长句谢之》焘以司马光《百官表》未有继者,乃遍求正史、实录,旁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分新旧官制,踵而成书。其后《续资治通鉴长编》盖始于此。期间,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淳熙三年(1176),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是年,张栻在知静江府任上。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淳熙四年(1177),李焘编成徽宗、钦宗二朝《长编》。淳熙七年二月(1180),张栻病逝于荆湖北路安抚使、知江陵府任所。淳熙十年(1183),李焘全部完成北宋“一祖八宗”《长编》。李焘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四十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对南宋儒学和史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淳熙十一年(1184)春,李焘上章乞致仕,宋孝宗优诏不允。宋孝宗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宇文子英)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卒李焘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宋孝宗闻嗟悼,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