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安赵刚
西安赵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6
  • 关注人气:1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鹏程:从战地记者到人民作家

(2025-03-09 00:12:39)
标签:

军事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

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83号,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落。这座建于1933年,3年后与一墙之隔的张学良公馆联袂演绎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功勋之地——高桂滋公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后更名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址,至今已经70年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院内大部分格局已被现代化建筑所替代,唯有总面积约42平米的两间小平房静静地伫立在北墙一隅,保持着当年的风采,尽管2年前已加固并挂牌为陕西文学基金会,但我仍习惯向来客介绍为“杜鹏程旧居”,并将这位英雄的战地记者、优秀的人民作家的故事讲给大家。

原名杜红喜的杜鹏程,1921年出生在陕西韩城一个贫苦农家,自幼丧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过早辞世。解放后,同为军旅作家的好友王宗元在北京找到生母,杜鹏程大受感动,情不自禁地拉住王妈妈的手,连声呼唤:“妈妈!妈妈!以后你就是我的妈妈!”其痛失双亲之痛、颠沛流离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年,少年杜鹏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初夏奔赴延安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分配从事边区农村工厂、文化工作1947年3月,国民党军嫡系王牌胡宗南部队大举进犯陕甘宁解放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形势十分严峻。杜鹏程受命以新华社随军记者身份,深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延安保卫战面对在人员十倍于己、装备天壤之别的异常严峻形势,指战员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有力地粉碎了胡宗南声言“3天之内攻取延安”的神话二纵减员过半,仅杜鹏程所在连由原建制约100人锐减为10余!战友们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出奇制胜的战斗场面,激励杜鹏程血雨腥风战地上,疾笔如飞地记录着、记录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旅政委杨秀山发现杜鹏程写作的武器”,竟是将笔尖捆扎在树枝上,需要不停地蘸墨水才能勉强写字时,关切道:“对战地记者来说,和枪杆子一样重要”特别批示供给部给杜鹏程配发一支金星牌钢笔。双手接过钢笔,一如战士接过钢枪杜鹏程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道: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正是这支“劲旅”,陪伴他冲锋陷阵,记录下近200万字的战地笔记,为其嗣后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尤其倍感欣慰的是,作为随军记者,他有幸多次目睹被毛主席诗赞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指挥若定的风采,有幸亲耳聆听其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要说有一点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甘愿当扫帚供人民使用”“自己就是比群众和战士多吃一口野菜,也是深为惭愧的”等质朴的教诲,延安保卫战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紧紧儿包裹着他,诚如他在《保卫延安重印后记》中所讲:“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杜鹏程随部进军新疆帕米尔高原,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也正是在此期间开始异常艰苦的创作。由于条件受限所能借鉴的资料除了堆积如山的战地笔记,就是一本油印的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部队油印小报历次战役战斗总结新华社在各个时期关于战争形势发表的述评及社论。杜鹏程特意阅读研究了《战争与和平》《铁流》等描写战争的世界名著,认为这些作品写得很好,特别是把小部队写得很细,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应该写一部气魄大、范围广、大兵团指挥的长篇来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保卫延安》写出来,安慰死者鼓励教育后者。

使命在肩的杜鹏程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艰苦创作的情景49易其稿,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级长篇小说,“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彭雪峰语),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1954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初版印数近百万册之规模出版后好评如潮,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当年,英雄的战地记者杜鹏程以优秀的人民作家身份,调入刚成立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开启了以笔为枪拥抱生活为人民高歌的专业创作新征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握笔战斗,《在和平的日子里》《夜走灵官峡》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便是他用生命交给人民的答卷

两间狭小的旧居静静地伫立小院北墙一隅,娓娓诠释着主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高风亮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藏书记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