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元的大西北之恋
(2025-03-09 00:08:02)
标签:
军事文化情感 |
分类: 散文 |
当解放战争进入1949年5月,已成强弩之末的国民党部队如摧枯拉朽节节溃败,但仍有部分顽固的反动派分子誓将可耻的抵抗进行到底。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与敌斗智斗勇,书写了一部部出奇制胜、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最终夺取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早期红色革命战争经典影片《智取华山》,即是其中可圈可点的一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经典影片《智取华山》,讲述了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某残部企图凭借“自古华山一条路”之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明基率小分队,从后山小路攀悬崖、登峭壁,飞渡天桥险境,与40数倍于己的顽敌斗智斗勇,为大部队合力全歼守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以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1954年初上映后轰动全国,被誉为新中国革命题材惊险影片的一个良好开端,而且荣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独立自由奖等国际荣誉。作为“一剧之本”的主要执笔者,34岁的王宗元略微舒了口气。
原名王钧元的王宗元出生于“五四风雷”爆发之年的北平,因不堪忍受“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之内忧外患,在中学时期便因积极投身北平学生抗日救护队、张家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等抗日救国活动而被国民党军警逮捕,但革命意志愈发坚定,背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毅然奔赴延安,先在抗大二期学习,后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股和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文化部创作组工作。解放华山的战斗打响后,由于天险拦截,战斗异常激烈。随部队前进的王宗元和战友们三天三夜未合眼,连续作战,攻下北峰之后,极度饥渴难耐的王宗元突然发现一所黑黢黢的屋内桌子上有一碗闪着幽光的清水,迫不及待一口饮下,胃内顿如烈火燃烧,口吐白沫,呕吐不止。原来,碗中之物并非清水,而是用以点灯的煤油!“那碗‘水’把父亲的胃黏膜烧坏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根本没有机会医治,从此严重的胃溃疡就如同魔鬼附身,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作家王岗在《纪念父亲王宗元》一文中继续写道,“20世纪60年代他做了手术,医生感叹地说:‘那么大的溃疡面积,真是少见,病人还能忍受,坚持工作,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有多么大的毅力啊!’”
一碗误饮的煤油,烧坏了王宗元的胃黏膜,更烧醒了他对革命斗争严酷性的认识和对战友们出生入死、克敌制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敬,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他时时思考如何将这场智取华山的战斗创作好,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时值新中国诞生未久,在中央电影局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受命创作一部攻克华山的电影剧本,由创作组组长兼文艺科副科长王宗元组织实施。王宗元结合自己参加解放华山之战的切身经历和一篇报道“解放华山特级战斗英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西北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和“人民功臣”荣誉证章获得者刘吉尧(即影片《智取华山》中侦察参谋刘明基之原型)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为基础,与本组创作员任萍共同执笔创作。1954年1月,由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中国早期红色革命战争经典影片《智取华山》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而数年来压迫在王宗元心头的一件大事终于释然,他在心中默默祈祷:“亲爱的战友们,华山之战与岁月常青。共和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安息吧!”
1955年初,根据组织安排,王宗元部队转业,原定返回已作为祖国首都的家乡从事电影工作,行李和家什已经先期运抵;但是,当他路过西安时,突然格外想念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风雨同舟、友情深笃的胡采、杜鹏程等一大批文朋故旧,便执意下车,心急火燎地赶奔新成立不久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与他们话别。话越说越热火,情越叙越难舍,一方面是挚友的深情挽留,另一方面,王宗元对西北黄土地满怀孩子对母亲一般须臾不可割舍的浓情,倘若离开这片战斗和生活的热土,离开同甘共苦近20年的西北人民,自己岂非成作一条被抛上岸的鱼,创作灵感和源泉或许由此凋敝枯竭啊!
于是,深思熟虑的王宗元向组织递交了转业西安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请示报告。获准之日,竟高兴得好像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作为卧虎藏龙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一名专业作家,他时刻不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大西北金灿灿的黄土地中攫取艺术灵感的宝藏,特别是忍受着巨大的胃溃疡病痛,跟随青藏公路筑路大军从西宁出发,经格尔木,跋山涉水,克服险阻,终于把天路修上拉萨雪域高原,沿途积累了大量素材资料,写作生涯由此进入高峰,大西北、高原、风雪、青藏人民成为他独具特色的创作主题,接连推出《高原·风雪·青春》《小鬼巴扎》《草原上》《打野牛的猎人》等系列小说佳作,尤以《惠嫂》影响最大,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为故事影片《昆仑山上一棵草》,为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百花园喜添新枝。
王宗元的名字与大西北黄土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书写不尽赤子对母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