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黄钻杆
小黄钻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33
  • 关注人气: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2022-11-13 17:03:39)
标签:

日本

浮世绘

歌川广重

分类: 闲篇
2022.11.11日周五 雨。
老姐、小黄钻杆2人到银泰中心参观即将结束的浮世绘艺术展览。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浮世绘是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年)兴起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浮世]一词来自禅宗,原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浮世绘意即[描绘虚浮的世界的绘画],代指世间万物风情。

在浮世绘艺术盛行的三百余年间,名家辈出,将浮世绘中的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大师正是歌川广重。歌川广重属于浮世绘画家最大的流派——歌川派,师从歌川丰广。在尝试了各类题材的浮世绘创作后,歌川广重转向风景绘的创作,其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与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并称为浮世绘创作的两大高峰。

此次展览完整展出了首版保永堂版《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全部作品,还将一同展出歌川派其它画家的各类题材的浮世绘精品。
本次展览于11月20日结束。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雪月花之内   月之夕部
歌川广重    1846-1848年

大概是为了乘凉,三位女性聚集在走廊上。右边的女性已经穿上了夏季浴衣,画面中表现出她轻松的样子。题目运用了“月”,但画面并没有直接描绘月亮,而是用伸向地面的影子来暗示其存在。仔细观察画面,左边的女性和坐在走廊上的女性身下都映出了清澈的影子,而背景与景中的树木和篱笆畔同样出现影子,而这些都是月光映照的结果。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名胜江户百景    浅草田甫酉日庙会
歌川广重    1857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位于江户官许花柳巷吉原的某位艺妓房间的景象。虽然画中并未出现人的身姿,但地板上的簪子和纸张却暗示了主人公可能正位于画面左侧的屏风后。画中有一只猫端坐在窗边,眺望着窗外的景色。吉原位于江户的浅草山谷附近,背面是一片稻田,稻田的田埂上点缀着大量来来往往的人群。位于这片稻田中的鹫神社,因其每年年关的酉日庙会传统而闻名遐迩。每年11月酉日这天,鹫神社内都有竹耙形吉祥物出售,引来众人争相求购。地板上的发簪也是酉日庙会上出售的幸运发簪,或许是某位客人逛完酉日庙会后路过吉原时给她带来的礼物吧。画面中格子窗内的安静与窗外的热闹景象形成了一静一动的对比。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名胜江户百景    铠之渡小网町
歌川广重    1857年

錢の渡し这个名字来自于源义家欲度上总国时遭遇暴风雨、将盔甲沉下并向龙神祈祷的传说。这个渡口连接了茅场町和小网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渡口,从前景中撑伞、着和服的女性背影我们可以猜测她正焦急地等待着船只的到来,以便将自己送往要去的地方,而不远处坐满人的小船正缓缓驶来,即将靠岸。斜对面的岸边是一排粮仓的背面,它们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户人口的密集,以致需要这样多的粮仓来储备粮食,此时江户已是繁华且富饶的城市了。广重在画面中安排了许多细节,近景女子的衣着华丽,发簪与和服衣料都表明了她特殊的身份。远处驶来的小船上,单色和服、普通阳伞则都是平民的常见装束,愈发衬托出女子的华贵,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都名胜    两国薄暮消暑
歌川广重    1847-1850年

昼暑渐消的傍晚,三位美人在隅田川畔聘婷伫立,消暑纳凉。隅田川上微风拂柳,美人身上的和服裙摆飞扬。三人身上的和服图案设计大胆清凉,纹饰有白底布面的大方格条纹、靛蓝染色的兔子、棕绿色交错的条纹等。
画面左侧的大桥是两国(东京都墨田区两国桥东西两侧的地名)桥。桥下漂浮着数艘纳凉小舟。挂着灯笼的屋形船舟身巨大,上盖屋顶,内设雅间,是一种豪华的游乐专用船。从高级餐厅送至的美食,以及艺妓们现场演奏的华乐为奢华的宴会锦上添花。农历5月28日是开河日,两国桥附近上空烟花竞放,庆祝消暑纳凉之季拉开序幕。桥上人山人海,挤满了观赏烟花之人。河对岸旌旗招展的地方叫做两国广小路,是一处繁华热闹之所。河岸边茶馆林立,大批纳凉客纷至沓来,好不热闹。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都名胜图会    渡过隅田川之图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该幅作品描绘了隅田川西岸的真崎稻荷、石神明宫以及桥场之渡,东岸则绘有水神、御前栽田、丹顶池、梅若家、木母寺和墨田堤等景色。海鸥正在船边游泳,船上的女性看到海鸥后表现出惊喜和惊讶的神态。海鸥不害怕人、亲近人的特征,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因为此处位于将军的御鹰场,所以禁止猎捕鸟类,海鸥们可以在这里自在地休憩。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相州江之岛参拜图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这幅作品从右向左描绘了七里的风景,远景从右开始可以依次看到大山、七面山、龙之洛、片濑、南湖之浦、富士山,接着是箱根、江之岛。
眼前的人物大概是结束了江之岛参拜、正通过七里访问镰仓古寺的人们。在画面的右边可以看到坐在由孩子牵引的牛上的女性,以及与其同行的徒步女性。画面中间有一位兴致勃勃捡着贝壳的年轻女性,在左边似乎是一位为了歇口气而从轿子上下来的女性,在其旁边则描绘了正擦拭额头上汗水、脚穿草鞋的轿夫形象。
像画中女性和老人利用牛和轿子这类代步工具的情景,在历史记载中同样十分常见,当时的游记文章和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江之岛特产》中就出现了描绘轿夫们在七里滨附近等待旅人的场景。这幅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江之岛参拜旅行的风俗。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阿波鸣门之风景
歌川广重    1857年

《雪月花》系列作品之一,画中将鸣门海峡巨大漩涡的波峰比作花朵,水面淡色的靛蓝与远景中淡路岛山峰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满屏的旋涡和群山,从地平线遥望,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一望无际。
鸣门海峡,位于德岛县鸣门市孙崎与淡路岛之间,日本著名海景之一,以“鸣门漩涡”闻名遐迩,每年四月大潮时蔚为壮视。
“雪月花”的概念凝练了日式传统审美与情怀,对自然、气候、色彩的描绘是浮世绘重要主题之一。歌川广重创造性地将花的概念延引为浪花,由“波浪之花”令人联想到盛开的阳春之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寄观四季之友  冬之庭
歌川广重    1849-1850年

对季节的描绘是浮世绘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选取冬季的日式庭院作为背景,以冬季庭院中三位不同姿态的美人作为前景进行描绘,从三位美人的穿着和状态来看此时应是早冬时节。画师将一些亮色点缀其中,不禁让人对冬季有了全新的感受。江户时代开始,从大名到武士、市民都对园艺、植物等极为喜爱。无论是吉原的春季赏樱景象,还是冬季庭院松树景观、夏季牵牛花集市、秋季红叶甚至是家庭盆栽等等,这些场景往往都在浮世绘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忠臣藏”是根据发生在日本江户时代1701年至1703年间的元禄赤穗事件改编的戏剧,最早于1748年在大阪竹本座以人形净瑠璃的形式演出,当时名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仮名手本忠臣蔵),大体讲述了盐治判官因无法忍受高武藏守师直的无礼而伤到对方后,被判令其切腹自杀。他的忠实家臣大星由良助义金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和一众义士同仁攻入师直府邸,手刃仇敌为主报仇的故事。
(作品共分为11段,本展主要从中选取“大序”到“第四段”这一部分介绍给大家)

“大序”
描绘的是在鹤冈八幡宫鸟居门前,帮助判官妻子颜世御前从师直的调戏中解围的桃井若狭之助,正在被师直斥责的场景。

“第二幕”
画面描绘了盐冶判官的家臣由良助的儿子カ弥以使者身份造访若狭之助馆邸的场景,家臣总管加古川本藏的女儿小浪正在为他上茶。在画面的最左侧,加古川本藏正在砍伐松树意图挑起若狭之助对师直愤恨不平的战斗欲。

 “第三幕”
描绘的是判官刀伤案案发当下、足利府邸后院的场景。盐治家的家臣早野勘平因耽于同恋人幽会,未能顾及主君身上发生的大事。悔恨莫及意欲切腹自尽的他,在恋人的劝说下作罢,并一顿拳脚打散拦住去路的师直家臣们。

 “第四幕”
画面描绘了由良助离开后的判官府邸,在门前聚集盐治家的家臣。由良助痛惜地看着府邸,仿佛誓要报仇雪恨。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六乡渡口之景
歌川广重    1851年

美人游船图是浮世绘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之一,绘师鸟居清长也曾在作品中描绘六乡渡船的场景。“六乡渡船场”是连接旧东海道六乡川和川崎宿的重要据点,“六乡渡船”也逐渐成为这里重要的交通手段。不同于一些三联画对美人的均分手法,广重通过渡口船只的排布以及远方延展出的帆船、富士山等景物呈现出渡口的空间感以及清晰的人物前后关系,富士山周晕染的橙黄色则表明现在正值傍晚日落时分。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参拜伊宫势神宫  东海道徒步旅行  岛田  金谷
歌川广重

东海道的风景、人物,是广重在浮世绘创作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此外这幅作品也可以看出对十返舍一九作品的借鉴。画面中坐着驾笼的人跌坐在地,一旁的轿夫感到慌张和惊讶,而周围行人忍俊不禁的表情增加了画面的滑稽感。在日本,这种简陋的轿子叫做驾笼,是庶民常用的出行工具。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崇敬的伊势神宫,以供奉着天照坐皇大御神的内宫和供奉着丰受大御神的外宫两正宫为中心,和多个別宫、摄社、末社、所管社等共同组成。江户时代,这里被认为是一生中必去的地方,据本居宣长(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家、语言学家)的《玉胜间》记载,在宝永二年的50天里,共有362万人前来参拜。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忠孝复仇图册    天下茶屋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忠孝复仇图册”是描绘著名复仇场景的系列作品。自古以来,为主君或家人报仇雪恨的戏码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江户时期,从道德角度或武士道精神来看,这些行为历来被当做世间美谈而为人津津乐道,更是常常被改编为文学或者戏剧作品。
这幅“天下茶屋”取材于歌舞伎作品“敵討天下茶屋聚”,描绘的是庆应十四年(1609)大阪天下茶屋真实发生的复仇事件。浮田家的家臣林伊织和源治郎兄弟,搜寻杀父仇人当麻三郎右卫门。身患重病的伊织复仇不成反被反杀,源治郎在忠臣斑鸠幸右卫门的帮助下,出色地完成了复仇任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忠孝复仇图册    安方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安方,本为将门忠臣六郎公连之子。其父牺牲自己的性命劝诫君主平将门,让安方十分悲伤,本想要一起自杀的安方被妻子阻止,而后ニ人一起来到奥州外浜成为猎人。安方死后,安方的妻子锦木忍受着贫穷,即使受到地狱般的折磨也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历尽艰辛养育了一子千代童。锦木死后她的魂魄化为鸟,开启了漫漫寻夫之路,夫妻之魂最终相遇。
锦木死前向千代童说了实情,千代童得知自己并非猎人之子,而是将门忠臣之后,决心继承父亲的意志,劝阻平将门之子良门的谋反计划。画中的鶯沼太郎则为是锦木的哥哥,他带着千代童与父母相见。
“陆奥外浜,唤鸟啼,善知鸟安方。”所吟咏的就是安方的忠义形象以及身为父母的爱子之情。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忠孝复仇图册    白石噺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1780年1月江户·外记座首次公演。根据由比正雪的“庆安太平记”事件与1723年奥州白石农夫的女儿们为父亲报仇的真实故事结合改编而成。通称“白石嘶”、“宫城野信夫”。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忠孝复仇图册    彦山权现
 歌川广重    1843-1846年

主人公六助在其剑术师傅一味斋的指导下学习剑术,是一名侠肝义胆的剑客,偶然间从山贼手中救助了一个孩子弥三松,并一直养育着他,同时也想着或许孩子的家人看到相关物件会重新相认,便把初见弥三松时他穿着的衣服挂在了家门口。一日,一位行为、着装异样的虚无僧来到六助的家门口,一番打斗后揭开虚无僧的帽子,六助认出她是一味斋的女儿小圆,原来弥三松是小圆妹妹的孩子,而小圆看到孩子的衣服后把六助误认为是掳走弥三松的山贼,后来才解开了这个误会。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即兴剪影表演    兔子  盆栽福寿草
歌川广重    1830-1844年

画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上下各段拉窗上的影子及其对应的真实原型。在窗格后摆影子的人被称为”太鼓持“或”帮间“,是专门负责在餐厅的宴会上插科打诨制造氛围的男性。
此画上方的“兔子”,实际上是一位蜷缩身体坐着的男性,手中拿着一把手帚(小扫帚)作为兔子耳朵,弯曲的腕部间隙作为兔子眼睛,和服的袖摆作为兔子的前爪。下方的“盆栽福寿草”,买际上是一个倒立的人,将和服的下摆展开,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花盆。此外,在高抬的腿上系上一把团扇或者带有缺口的扇子,使其看起来像是一朵花或盛开的花瓣。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即兴剪影表演    石灯笼  鹰和木架
歌川广重    1830-1844年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即兴剪影表演    石灯笼  鹰和木架
歌川广重    1830-1844年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初版发行于19世纪三十年代,是歌川广重的成名作。东海道是日本连接东京和京都的主干道,全长490公里。江户时代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东海道沿线增设驿站,五十三次就是东海道沿途五十三所驿站,加之起点江户日本桥与终点京都三条大桥,共55处风景。

1832年歌川广重陪同幕府将军的使者从东京(旧江户)到京都皇宫去。旅程途经的驿站风情启发了广重,创作55幅风景作品,受到文人的喜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这张图片表现的是歌川广重一路经过的53个驿站的名称。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日本桥  朝之景
歌川广重    1833年

日本桥从江户时代就是东海道等“五街道”的起点,也是近代日本公路的起点,位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町。
关于描绘日本桥的浮世绘,构图通常都是三景合一,包括日本桥、江户城景和远处的富士山。然而,这幅图却是日本桥的正面描绘。大门徐徐打开,大名的队伍(地方诸侯携大队随从出行)正从
桥上走过,前方几人高举毛枪,暗示一段旅程的开始。日本桥的正面描绘更易于体现旅行伊始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左下角近处是一队鱼贩,挑着担子准备去市场贩卖,看到大名队伍的逼近而战战兢兢地躲闪到一旁。但不难发现右下角两只小狗的出现缓解了画面的紧张感,这正是广重对于画面紧张与缓和绝妙而平衡的掌控。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品川  日出
歌川广重    1833年

品川宿是东海道的第一个驿站,位于今东京都品川区北品川。此画的右下方是大名的队伍。队伍一半被木房子遮挡,只留下了队伍的尾部。延伸到靠近我们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木牌,日语里叫做“棒鼻”,是驿站边境的标示。画面右下方为队伍送行、让路的旅人聚集在了一起,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大名队伍经过时庶民无需下跪,在这里也可以看到茶社的女子展现出了放松的情绪。一轮红日刚刚从江户湾海上升起,海面帆船往来不绝,有的落帆泊岸,满载货物的大船升起白色的风帆,在朝霞的映照下开始远航。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川崎  六乡渡舟
歌川广重    1833年

川崎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川崎市川崎区本町,行人必须在此处渡过六乡川。川畸宿地近真言宗寺院平间寺,因此从各地前来参拜的游客颇多。天空被タ阳染成粉红色,画面右侧远方是白色的富士山。树间宿场的屋顶鳞次栉比,已经过河的行人牵着负重的马,和驾笼中的人一起等待同伴。渡船上的人姿态各异。撑船的人身体向前弯曲,似乎用尽力气。这幅画值得注意的是,广重是从一个较低的视线来取景叙事的。江户时期出版的图绘一般都是俯瞰视角,歌川广重却与众不同。这使近景的人更加贴近观众,再现了实际欣赏风景时的感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神奈川  台之景
歌川广重    1833年

神奈川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神奈川区神奈川,它坐落在悬崖上,在此可以俯瞰江户湾的壮丽海景。画面左侧是在余晖掩映下平静的海面。广重将海面上距离港口越远的船只画得越小,展现了空间感和延续性。画面右侧是陆地上的街景,沿着坡道向上是一间间茶屋和旅店,其中两个女人正在店外招揽客人。画家将自然景色与市井生活一同呈现在画面上,并让海面的蓝色与屋顶的红形成对比,以突出大海和陆地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一大一小以及登台阶的那位旅人,他们都是朝圣者,即使看不到人物正面,他们的形象也一下子把热闹俗气的市井气氛拉回平衡点,使人物形象的安排做到了动静结合。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保土谷  新町桥
歌川广重    1833年 

保土谷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广重描绘的行人走过的新丁町桥,于昭和年间发生改道,画面中的桥址已不在原址。
画面近景是桥上的五个行人。其中四人身穿蓝衣,头戴斗笠,扛着驾笼和行李,前方是身着白衣、头戴深编笠“天盖”的虚无僧。广重细致地描绘了桥的结构,中景左右各有巨大的树木将宿场的房屋包围起来,只能看到街道上行人的斗笠和面馆“二八荞麦”的招牌。歌川广重的作品当中常出现美食店,这让当时看到广重作品的人们对各个宿场内出现的美食心驰神往。画面左端出现的农夫、小孩、田园风光和宿场风景形成了对比,他们与画面远处的山峰相连接,加强了画面的深度与平衡,同时也体现了浮世绘的写实性描绘。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户冢  元町别道
歌川广重    1833年 

户塚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户塚区户塚町。如果行人清晨从江户的日本桥出发,通常会在这里度过第一夜。户塚宿的“并木”是当时的名胜。画面右侧一位老者正慢慢通过桥,桥头的路标上写着“左方濂仓道”,意思是左侧的道路通往镰仓。画面左侧招牌上写着“米屋”,其实是宿场的旅店。同时广重捕捉了一人下马的场景,此人头戴斗笠,遮住面孔,旅店的女主人侧身向他弯腰。马的另一侧也有一个男子背对观众,一个女子正解下斗笠。关联性较强的人物关系和看似无心经过的老者之间形成了较为真实的场景感。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藤泽  游行寺
歌川广重    1833年 

藤泽宿位于今神奈川县藤泽市。几位盲人正往神社的方向走去参拜弁财天女神。穿过游行寺桥和繁华的门前町,可以看到宏伟的游行寺坐落于远山上,似乎正俯瞰俗世。游行寺正式名称是“藤泽山无量光院清净光寺”,是东海道名刹。光头的四位盲人正要穿过鸟居,朝江之岛的方向前进,他们被称作座头,座头是江户时期盲人一个阶级。一般从事按摩,乐师等工作。类似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江户时期,幕府就设立了残疾人的保障制度,这些按摩,乐师等工作,指定只让座头做,算是对他们经济上的一种保护。
桥上还有扛着木太刀的男子。江户男子在夏季热钟于参拜大山阿夫利神社。他们相约好友一同前行。木太刀是他们向寺院奉纳的物品。把自己的太刀奉纳后,把别人奉纳的太刀再背回家。画面中,桥上的男子在回家的路上和朋反们正一起欣赏沿途的美景。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平塚  绳手道
歌川广重    1833年

平塚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平塚市,这一带是海边的平原。“绳手道”的意思是田间小路。这一带的林荫道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保永堂版的场景基本上是广重的想象,而非实景。东海道被画成了“之”字形的小道蜿誕伸向远方,路边栽种着松树,界桩上标示着“平塚宿场西端”。一个赤裸上身的信使在朝江户方向飞奔,两个轿夫着折叠起来的空驾笼朝大矶方向缓步而行,恰为一动一静。
远处山头浑圆平滑的是高丽山。山麓的着色越往山底越淡,仿佛与田地融为一体。右边棱角分明的就是大山。在高丽山和大山的中间,我们还看见了山顶被白雪覆盖的富士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大矶  虎之雨
歌川广重    1833年

大矶宿位于今神奈川县中郡大矶町大矶。此幅雨中的场景是广重的得意之作。也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中第一幅描绘雨的作品。“虎之雨”来自著名的“曾我兄弟复仇事件”:建久四年(1193),曾我十郎祐成、曾我五郎时致兄弟为父复仇,在富士山麓猎场刺死了工藤祐经。十郎当场被杀,其爱人虎御前听到消息后,泪水化为大雨。这个故事在江户时代广为流行,因此人们将夏季的雨称为“虎之雨”。虎御前是大矶的游女,所以在大矶驿站出现雨图再合适不过。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小田原  酒匂川
歌川广重    1833年

小田原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市本町画里的人物虽然都很小,但是细看会发现,广重对人物形象描绘的细致:里面有人驼着另一个人,有的用辇台护送。其中有一个运送驾笼的辇台由12人扛着。这种辇台叫做高栏辇台。江户时期,还有十六人以上的大高栏辇台。河流水面用的是青蓝色,让整个画面变得柔和起来。岸上的景色用薄墨色染,沙滩上还有散落的碎石。青色平滑的石堆是蛇笼一一把石头装进竹网或者铁网里,用来修建堤坝保护河岸,这是河源特有的景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箱根  湖水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箱根宿位于今神奈川县足柄下郡箱根町烟宿,是东海道上最高的宿场,海拔725米,也是东海道上最难以攀登的部分,历史上此处常有土匪出没。
广重用大胆丰富的几种颜色使得画中的山石层次分明,奇特有趣。这种用色方式应是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山间有正在赶路的大名队伍,画家精妙地只勾勒了两个人物的身形,其余都仅用圆斗笠来表示。左侧是芦之湖蓝色的湖面以及远处对岸冠以白雪的富士山,景色宁静平和。朝岸边看去,还能隐约发现箱根权现神社。静态景色与动态人物的结合相得益彰。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三岛  朝雾
歌川广重    1833年

三岛宿位于今静冈县三岛市本町,也是通往伊豆半岛的下田街道的起点。这幅作品表现了清晨浓雾中的风景。画面以马上之人为中心展开,他将衣服裏得严严实实,垂头端坐。驾笼中的人也被衣服和斗笠挡住,看不到其表情,轿夫却袒胸露腹,冒着严寒赶路。弥漫的大雾中,三岛大社的鸟居、石灯笼、近处的树木还有部分细节,远处的房屋和行人只剩下了剪影。广重善于抒情化地描绘风景,这幅作品运用木板雕刻的深浅效果体现色彩的浓淡,反映景物的层次和远近,使画面充满静谧的哀愁,刻画出旅途的孤寂。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沼津  黄昏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沼津宿位于今静冈县沼津市本町。黄昏之时タ阳已经落下,一轮巨大的满月悬挂在深蓝的夜空,宿场宁静而平和。画面以河流引导视线形成“ S ”形构图,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处的村落以及空中的明月。这也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五十五幅作品中唯一描绘了月亮的一幅。小路上三个行人的背影有全画最鲜艳的颜色,成为了画面的中心。其中最后一人穿着白色长袍,身背巨大天狗面具。说明他们是前往参拜国象头山松尾寺金毗罗权现。江户时代,它作为海上交通的守护神被广泛崇拜,天狗则是其守护。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原 朝之富士
歌川广重    1833年

原宿场位于今静冈县沼津市原。本作描绘的是东海道边的“浮岛原”湿地。画面中央广重用清晰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富士山,右侧被日光染成红色。富士山左右基本对称,山尖越出板框之外,在秀美端丽之余更显巍峨。富士山右侧的爱鹰山峦线条更加有力,点染的树林层次丰富。黑白色的景物让人感受到冬季清晨的清冽空气。山前的原野中两只仙鹤悠然自得,缓和了富士山的庄严和压迫感。驿道上一位挑着行李的行人正与两位女子对话,一名女子似乎正在回首眺望富士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吉原  左富士
歌川广重    1833年

吉原宿位于今静冈县富士市吉原。一般从江户来的路途中,富士山在右侧的情况居多,只有在向内陆行进时才会出现富士山在左侧的情况。吉原宿这幅作品中富士山就在路径的左侧,因而得名“左富士”。远处的富士山没有积雪的白色,因而可以判断画面展现的是夏天的场景。图片以小路的蜿蜒形成了“ C ”形构图,增添了画作的空间感和延伸感。画作的主体部分是马背上三人的背影,其中右边的那位在睡觉,其余两人则望向左前方的富士山,悠闲而安逸。道路两旁的树木将画面分割出几个小的局部,画中的人物也因此有些遮挡,但这样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与真实感,也留给了观者想象的空间。
这种能够坐三个人的马鞍有个名字,叫做三宝荒神。三宝荒神的形象一般都是三头六臂或八面六臂。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蒲原  夜之雪
歌川广重    1833年

蒲原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蒲原。此地鲜少下雪,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广重想象中蒲原的雪夜。紧锁门窗的房屋,满是积雪的树木和坡道,以及持续不断落下的雪花都是大雪的写照。在白色和灰色的主背景下,踏雪行走的三个行人身上明亮的色彩让他们从画面中突出了出来。穿着高木屐的村民收紧了伞,另两位行人披蓑戴笠。三人在雪夜艰难前行,素不相识的人擦肩而过各自奔赴不同的目的地,广重在这里仿佛感悟出了旅行的本质。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由井  萨埵岭
歌川广重    1833年

由井宿又称由比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由比。萨埵岭是东海道上的险峻之处,风景绝胜。画面左侧是青绿色的巨大山岭,可见几人在峭壁的山路上跋涉。海风劲吹,岭上树木都向一侧倾斜。富士山处于画面中心,右侧骏河湾上白帆点点,风平浪静。山路的陡峭、裸露的岩石与宁静宽敞的大海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之景穿插人物的绘画手法也表现了广重尝试从单一名所绘中脱离出来。当地人背着柴缓行在更高处,而两位旅人则在险境中提心吊胆的眺望富士山,把当地人与旅人放在一起的对比是广重经常会用到的手法之一,即使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看来心境也有所不同。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兴津  兴津川
歌川广重    1833年

兴津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兴津本町,著名的清见寺就在附近。左侧巨大山石上的松树与海岸边的松林在视觉上连成一体。兴津川并不甚深,可以涉水而过。广重特意描绘了两个相扑力士过河的场景:马和轿夫似乎都不堪重负,弯下了身子,力士则一副担心自己的体重会带来不便的表情。力士过河的描绘在整个系列里只有一幅,此幅作品广重在东海道名胜图绘中描绘安倍川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且比参考作品绘制得更加充满情绪和真实感。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江尻  三保远望
歌川广重    1833年

江尻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江尻町,直到17世纪初,江尻才被正式指定为驿站。画面描绘的仅是山、海、船只等景物,并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广重的风景画通常会将人物与大自然同时组合在画面的整体之中,他笔下的人物也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非仅仅是装饰作用。这幅作品是他笔下少见的纯风景画。近景是民房的屋顶以及平静的河湾,港内停泊着的渔船以及海。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府中  安部川
歌川广重    1833年

府中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葵区伝马盯,安倍(部)川在此流入骏河湾。本作描绘的是行人渡过安倍川的场景。由于附近的骏府城战略位置重要,德川幕府不允许在河流上架桥或设置渡口,所有行人货物都只能雇佣专人过河去。两位蓝衣女子被人用辇台着,其中一人坐在驾笼中。身着半缠的绿衣人则被人背过河,背上的“竹”字是出版商竹内孙八“保永堂”的标志。另有几人牵着负重的马匹、扛着货物向对岸走来。即使是在同一幅作品的人物描绘中,广重也会通过不同人物动静不一的形象特征来体现生动的对比。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鞠子  名物茶店
歌川广重    1833年

丸子宿又名鞠子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这里最有名的特产是山药泥。松尾芭蕉曾将其写入俳句,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本《东海道中膝栗毛》也曾提及。本作描绘的是早春景色。卖山药泥的茅草屋中,背着孩子的老板娘正在招待两位用餐的客人。屋后的梅花已经结出花苞,山间也泛出新绿,整个画面在粉色阳光的笼罩中自然恬淡。本作初版名为“丸子”,后来的版本改为“鞠子”。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冈部  宇津之山
歌川广重    1833年

冈部宿位于今静冈县藤枝市冈部町,本作描绘的是东海道著名的险关宇津山。道路为两侧山崖所迫,十分逼仄。陡峭的地势使路旁的冈部川水流湍急。绿色的山石上深色的群木矗立,增加了空间的深邃感和旅途的孤寂感。一树红叶显示秋季已经来临。负柴的樵夫在山路上蹒珊而行。画面下方是丸子宿方向,走过这个斜坡就是冈部宿。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藤枝  人马继立
歌川广重    1833年

藤枝宿位于今静冈县藤枝市藤枝。本作描绘的是宿场内问屋场的繁忙景象。问屋场是宿场内供人员休息、更换马匹的场所,也具有征收赋税等行政职能,掌管问屋场的人被称为问屋,此外还有辅助的年寄,记录过往人员、马匹、财产进出的出纳,以及搬运货物饲养马匹的人,因此熙熙攘攘。
广重将队伍按照对角线排列,生动地刻画每个人的姿态表情:有的在卸货,有的在休息,头戴斗签的武士正在清点货物办理交接,而坐在最上方的官员严肃中透露着温和,画面人物动静结合、生动活泼。最左侧的马匹腹部可见“竹内”二字,这也是“保永堂”的标志。
*人马继立:每个驿站更换人马,人和货物交接后送过去。相当于一个中转站。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岛内  大井川骏岸
歌川广重    1833年

岛田宿位于今静冈县岛田市本通,大井川东侧。大井川发源于间之岳,注入骏河湾。和安倍川一样,幕府也禁止在此架桥设渡,行人只能涉水抵达对岸的金谷宿。遇到河水暴涨时,行人就只能停留在宿场中。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群将人或物过河作为职业的“引渡者”,他们根据水的深浅收取不同费用。
广重用两幅作品表现了渡河场景,本作从骏河国方向俯瞰滩涂,长长的队伍依次在岸上等候,其中可见大名的驾笼和仪仗队伍。画面右侧堆放着装着石头的蛇笼,用于在洪水来时保护堤岸。人物与河岸呈交叉形,给原本散漫的河滩增加了框架。人物的行进方向将观者的视线引回河対岸的金谷宿场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金谷  大井川远岸
歌川广重    1833年

金谷宿位于今静冈县岛田市金谷本町,是远江国的第一个宿场。本作从金谷方向俯瞰河滩上渡河的队伍,同样可见辇台上的箱子和旅人。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东海道金谷不二》也以此为题材。广重用两幅画描绘同一场景,意在突出行旅过河之艰难。但两幅画在相似的基础上却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远处的山峦变化中发现,队伍距离金谷宿的路程越来越近了,金谷宿在前方牧之原台地的山腰上,更远处的大山则沉浸在暮色中,只有黑色的轮廓线。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日坂  佐夜中山
歌川广重    1833年

日坂宿位于今静冈县挂川市日坂。佐夜中山也称小夜中山,位于金谷宿和日坂宿之间。广重将山路画成 U 形,描绘了山势之陡峭。尤其是右侧路上两个轿夫正扛着空架笼向上攀登。谷地的行人围绕着一块被称为“夜泣石”的石头,据记载一名孕妇被盜贼所杀后被埋在石下,她的魂魄附着在石上,每夜啼哭,生下的孩子得以获救。曲亭马琴曾在《石言遗响》中也讲述过此事。这里这块石头的描绘除了故事之外,从构图角度出发给画面增加了稳定感。在路旁高大的松树姿态各异,更小的灌木用短线条画成。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挂川  秋叶山远望
歌川广重    1833年

挂川宿位于今静冈县挂川市连雀。本作描绘了初夏场景,画面中心是盐井川上的一座弧形木桥,桥上两位老人正在向迎面走来的僧人鞠躬行礼,其中前方的年长僧人身着梵天袈裟。广重在保永堂版本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中把旅途中一瞬间的邂逅做为主题之一,在不同作品中进行描绘。沿着桥向下观察,孩童似乎因为左侧飘来的风筝而兴奋地跳跃。风筝是挂川有名的特产之一。河边的稻田中农人在辛勤地耕作。天上另一只断线风筝飘向右上方的秋叶山。秋叶山山顶的秋叶神社供奉着防火神“迦具士”。山顶到山脚下的轮廓与桥的轮廓又形成了一个 X 形来平衡画面的骨骼,使之更坚实。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袋井  出茶屋之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袋井宿位于今静冈县袋井市袋并,在原野谷川的北岸,是东海道五十三次的正中点。本作描绘的是宿场外路边的简陋茶屋。右侧是宿场的房屋,可以看到有人牵着马朝宿场走去。左侧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女主人在生火烧水,冒出的青烟表现得非常细致。一位轿夫在帮忙,另一位在驾笼中休息。茶屋内的一人看向右侧,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路牌上的一只小鸟,使画面保持了平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见附  天龙川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见附宿位于今静冈县磐田市见附,在天龙川东岸。天龙川长野县诹访湖,注入静冈县远洲滩。与前面的安倍川和大井川不同,这里采用的是舟渡。画面中河流对岸被清晨的薄雾笼罩,行人马匹都在渡河。前景的船夫正在休息,背手侧立的一位还抽着烟斗。本作描绘了三个层次的远近表现,对近景渡口刻画精确,在远处的地方是大名行列的队伍,而雾中远景则只淡淡着墨,用版画的拓印技法表现了景色的渐变。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滨松  冬枯之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滨松宿位于今静冈县松市中区伝马町。广重选取了冬日原野上的一个镜头:几个或许素不相识的旅人聚集在一棵枯松下烤火取暖,浓烟直升到空中。结束了秋收后的冬季,白茫茫的田野只有草堆和萧疏的树木。本幅作品以下方出现的向下弯曲的线条作为骨架,中间的浓烟与树则起到了支柱作用。最远处是著名的滨松城,德川家康曾长期以此为基地征战,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舞坂  今切真景
歌川广重    1833年

舞坂宿位于今静冈县松市西区舞坂町舞坂,在滨名湖东岸,有前往荒井的渡口。滨名湖原为淡水湖,明应七年(1498)的大地震将滨名湖与大海隔绝的沙洲坍塌,使其成为与远州滩联通的水路,因此广重命名本作为“今切真景”,即“现在的景色”。湖中碧水平静,波澜不惊,三三两两的渔人垂钓于舟上。岸边露出船上巨大的白帆,被阳光照射过的湖面泛着白光,广重除了对雨、雪等天气描绘的用心之外,对于这种风平浪静的天气的描绘也十分在行。左下角是幕府打下的防波桩,纯白色的富士山出现在高耸的大草山之后。画面中没有特别渲染天空的颜色,似乎是为了表现其广阔。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荒井  渡舟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荒井宿位于静冈县浜名郡心井町。本作描绘的是从舞坂的今切渡口出发,前往荒井的渡船场景。前方岸上规模宏大的房屋和木栅栏是荒井关,它是东海道上重要的关口,以审查严格出名,由德川家康于庆长六年(1601)设立,宝永五年(1708)迁至此处。为防止大名叛乱,幕府在关口施行“入铁炮出女”(禁止洋枪入关,出关女子需要有特殊证件)的严厉关禁。前船上的毛枪与帷慢上的徽记表明这是龟山潘石家的队伍。后船上蓝色的旗帜被风卷起,隐隐露出保永堂的“竹”字标志。看似紧张感愈发高涨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广重用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人物的轻松自在。左下角船只上的人们十分放松,有的打起哈欠,有的耷拉着脑袋睡着了。广重描绘了公务中的片刻安逸,同时间接表现了宜人的天气。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白须贺  汐见阪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白须贺宿位于静冈县湖西市白须贺,本来旅馆的位置在海啸中破坏殆尽,新的旅馆在高台之上,在这途中就有以眺望远州滩的风景闻名的汐见阪(潮见阪),众多诗人和浮世绘画家都歌咏描绘过此地。彼时大名的队伍正整齐地从坡上走下,箱子上有广重的“广"字徽记。 U 形底部是日色的沙难相渔村,蔚蓝的海面上白帆点点,海天之际界限分明,色彩明丽而不失柔和。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二川  猿之马场
歌川广重    1833年

二川宿位于今爱知县丰桥市二川町中町。“猿之马场”是指到二川与白须贺之间的丘陵地带,与一般的马场无关。画面主体是黑灰的小丘,稀疏的松林和枯草表现了冬季的萧疏。这幅作品的构图很新颖、大胆,最前方的道路呈升高状的陡坡,后面一前一后的两座山丘则快要将天空遮蔽起来,前面山坡上走着三位盲女,她们在各国周游以弹三味线卖唱谋生。她们呈现的是大名队伍与旅人所体会不到的辛苦与漂泊无定之感。画面放大了山丘与陡峭的前景,缩小了人物比例,则更加放大了这种感受。
*左侧树下是卖特产柏饼的小店,据说丰臣秀吉特别喜爱这种用槲栎叶包裹的和果子。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吉田  丰川桥
歌川广重    1833年

吉田宿位于今爱知县丰桥市札木町。广重以极高的视点俯瞰吉田桥,大名行列此时在桥上显得尤为渺小。右侧是正在整修中的吉田城,它是吉田藩统治三河国的政治中心。一个工人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眺望,对岸河边可见下地村的房舍。广重在描绘人与景的作品中,能够强烈感受到人的气息的作品有很多,但在这幅本应热闹的画面中他却试图描绘一个颇为安静的世界,声音的感觉减弱了不少。这也是广重为了在五十五幅系列作品中減少观者的视觉疲劳,做到了一些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视的改变吧。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御油  旅人留女
歌川广重    1833年

御油宿位于今爱知县丰川市御油町美世赐,是东海道本街道与途经名湖北岸的姬街道交汇处。为了避开看守严密的新居关,不少女性会绕行姬街道。广重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描绘了宿场中旅店强行揽客的场景。暮色沉沉的街道上一位女性抓住行人的手臂,一位在抢夺行李,行人好像被勒住了脖子而痛苦不堪。旁边的两位女性却在津津有味地看热闹,旅店中已经住下的客人开始洗脚。
值得注意的是,挂在房檐上的木牌上写着“东海道继画”、“雕工治郎兵卫”、“摺师平兵卫”、“一立斋图”,店内的墙壁写着“竹内”。江户时代晚期,雕版师、拓印师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他们的名字开始和画家、出版商的名字一并出现在作品之中。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赤阪  旅舍招夫妇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赤坂宿位于今爱知县丰川市赤坂町红里,这幅画作表现了赤坂一间客栈中热闹的场景。画面靠近观者的正中间是一棵苏铁,它不仅加深了画面的纵深感还在视线上隔开了左右两个居室。画石侧的房间里,艺妓们正在对着梳妆台打扮自己,房间的角落还有堆起来的被褥,应该是休息或准备的房间间。画面左侧房间里则热闹得多,房间门口有刚沐浴完的客人,房间里也有在休息的客人和端着餐食的女人。广重没有将屋内的事物全部呈现在画中,在左侧房间的楼梯上仅画出了人的腿部,但这也让观众感受到画面还在延伸,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藤川  捧鼻图
歌川广重    1833年

藤川宿位于今爱知县冈崎市中町北。画面正中立着的木桩就是“棒鼻”,也叫“棒端”,即立在边界入口处、写有宿场名称和道路里程的的界标,大约有一丈高。右侧是正在休整中的大名队伍。每年八朔节(八月初一)幕府要向朝廷献上骏马,画中带着御币的红、黑二马都是贡物。据推测,广重在此描绘的是天保三年的献马之行,他本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左侧的三位官员正毕恭毕敬地跪地迎接,而三只可爱的小狗在旁边玩耍,毫不在意人类的活动。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冈崎  矢矧之桥
歌川广重    1833年

冈崎宿位于今爱知县冈崎市伝马通,冈崎是德川家康的诞生地,江户时代这里由谱代大名统治,为冈崎藩政治中心,也是矢矧川水运基地。画面中心是壮观的矢矧长桥(矢作桥)。矢作桥始建于庆长六年(1601),广重时代桥长370余米,是江户时代日本第一长桥。桥上大名的队伍正在行进之中,对岸左侧是长满芦苇的河滩,右侧则是冈崎城和繁华的城下町。远处三河山地的高山在夕阳下只留下了剪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池鲤鲋  首夏马市
歌川广重    1833年

位于今爱知县知立市本町本的“池鲤鲋宿”(知立宿),因知立神社的净手池中有很多鲤鱼和鲫鱼,所以江户时代将这里称作“池鲤鲋”。知立是重要的马市,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初五会有五百匹左右的马集中在此交易。微风吹过原野上茂盛的牧草,骏马姿态各异。一棵大树下聚集了交易的人群,热闹非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鸣海  名物有松绞
歌川广重    1833年

鸣海宿位于今爱知县名古屋市绿区鸣海町根古屋。从1608年左右,有松·鸣海的绞染业逐渐繁荣起来。这种布料工艺复杂、耗时长,制成的图案美丽而复杂,至今仍享有盛誉。江户时代来往于东海道的武士、商人、百姓等经过此地时,常会买一些绞染作为礼物或日用。
画中描绘的是鸣海的街道,前面几位女性或步行或乘坐架笼,后面的女性骑马。左侧是卖绞染布店铺“绞问屋”,其墙壁都为“海鼠壁”(江户时代日本流行的泥瓦技术:在木制墙壁表面贴上平瓦,然后再灰缝处涂满灰泥更加耐用防火)。店铺屋檐上的蓝色暖帘写着“竹内刻板”和广重的“广”字徽记。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宫  热田神事
歌川广重    1833年 

宫宿位于今爱知县名古屋市热田区神户町,名于坐落于此的热田神宫,这里是东海道最大、最繁华的宿场。热田神宫供奉着三种神器之一草薙神剑,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
本作中描绘了夜间追马的祭神仪式,据说庆典上所用的马有神灵附身,通过让两匹马赛跑,看孰快孰慢便可占ト出今年能否丰收。画面中两匹马从神社前狂奔而过,身着绞染布料的几队在奋力追马,最前面一人表情说明他已用尽全力。画面左上方有人在门口烧着篝火,右侧神社的鸟居通过与人、马的对比显得格外巨大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桑名  七里渡口
歌川广重    1833年 

桑名宿位于今三重县桑名市东船马町。桑名城靠近木曾三川入海口,靠伊势湾航运发展起来,因三面环水呈扇状而被称为“扇城”。自18世纪后半期在幕府的许可下开设大米市场以来,此地成为了影响江户、大阪发展的商业重地。本作描绘从七里渡眺望桑名城石墙的场景。蔚蓝的水面榖纹层叠,远处的船已经鼓帆航行,近处的船上载满了人似乎已经满员,桑名城的石墙矗立在波浪中,岿然不动。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四日市  三重川
歌川广重    1833年  

四日市宿位于今三重县四日市市北町,本作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的名作。冬日的三重川边水天苍茫一色,岸边芦苇丛生,衰草遍地。一位行人的斗笠被风吹落,他急忙去追赶。简易木桥上的行人裹紧合羽。飞扬起的合羽、摆动的树枝都表现出寒风的强劲,左上角露出停靠在四日市船只的桅杆。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石药师  石药师寺
歌川广重    1833年  

石药师宿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石药师町,得名于石药师寺。该寺始建于奈良时代,是真言宗东寺派寺院。据说弘仁三年弘法大师空海曾在巨石上刻下药师如来像,来往东海道参觐交代的大名都要来此参拜祈福。
本作描绘了深秋风景,农田已经收割完毕、堆起了稻草。田间小路上行人担着东西向树林中的石药师寺走去。背景中宏大的铃鹿山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层次丰富,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庄野  白雨
歌川广重    1833年

 庄野宿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庄野町。“白雨”是指夏日天晴时突如其来的暴雨。本作被认为是广重最杰出的作品。画面采用倾斜的构图,青绿色的山坡和黑色的竹林相互交叉。密集的细线贯穿整个画面,极写雨势之强。人们被狂风暴雨弄得狼狈不堪,用上了家衣雨伞。往坡上走去的驾笼也被遮盖起来。竹林被风吹向一侧,昏暗的天色下只有靠近村落的竹子看得清细节,更远处的竹林只有浓淡不同的轮廓,使前方的行人姿态动作更加醒目。
在斜雨如梭的庄野中,农夫们行色匆匆,背景层层叠叠的竹林幻化成灰暗的阴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情怀。画面中的斜坡、斜雨和竹林又相互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形,进一步折射出阵雨中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这些均反映出歌川广重熟练巧妙的构图水准。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龟山  雪晴
歌川广重    1833年

龟山宿位于今三重县龟山市东町。广重擅画月、雨、雪题材,其中本作和《蒲原夜之雪》并称为雪景佳作。画面使用对角线构图描绘了冬日雪后初睛的壮丽景观。山坡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名的队伍在松间的陡峭的山路上若隐若现。山下可见白雪覆盖的龟山宿场,右上方是险要的龟山城门。
为了渲染雪后清晨透明微凉的空气所氤氲出的深厂致远,歌川厂重有蔥识地賦予主要景物以清晰的方向性,即向右上角倾斜,整体斜线构成了强烈的空间指向。并在色彩上将淡蓝与浅红分别置于天地两端,羽化技法的运用使之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凝练的构图和简约的色彩共同烘托出睛空万里的冬日景象。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关  本阵早立
歌川广重    1833年

关宿位于今三重县龟山市关町中町,因附近的铃鹿关而得名。铃鹿关与近江的相坂关、美浓的不破关并称为三关。本阵是参觐交代的大名、公家以及幕府官员在宿场内居住的场所,由当地的大家族成员负责管理。庞大的大名队伍从凌晨开始就要开始准备行装,踏上一天的旅途。浓淡不一的深灰色和黄绿色,表现出日出在即的天色。左侧的驾笼上方描绘着化妆品广告,靠近木门的侍从提着标有广重“广”字徽记的灯笼。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阪之下  笔舍岭
歌川广重    1833年

坂之下宿位于今三重县龟山市关町坂下,是东海道上非常热闹的大宿场。画面右侧是一间小茶舎,客人一边喝茶休息一边欣赏对面笔舍山的美景。笔舍山又名岩根山,山势嵯峨,两道瀑布飞流而下,在铃鹿川中激起白色的水雾。室町时代的绘画大师狩野元信曾说此地风景绝美,笔墨难以描摹,只能扔掉画笔,此山因此得名。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土山  春之雨
歌川广重    1833年

土山宿位于今滋贺县甲贺市土山町北土山。关西的铃鹿*与关东的箱根并称东海道险路,穿过铃鹿*后第一个宿场即是繁华的土山宿场,从这里到京都便都是坦途了。此地常年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以木材产地而闻名。广重用密集的线条刻画了析析沥沥的春雨。田村川因水量激增而变得十分湍急,大名的队伍正从桥上走过,前方树林中的建筑是田村神。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水口  名物干瓢
歌川广重    1833年

水口宿位于今滋贺县甲贺市水口町元町。这里的土产是“干瓢”,即将葫芦的果肉撕成条状干燥而成的一种食品。它可以用于寿司,还经常用于炖莱或是凉拌干瓢。广重描绘了农家女性在道旁树下制作干瓢的场景,路上的行人被此吸引,侧目观看。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石部  目川里
歌川广重    1833年

石部宿位于今滋贺县湖南市石部中央。石部和草津之间的目川里以美食“田乐”出名。日本人将豆腐切成长条,用竹签串起来烧烤,外型像当时平安时期“田乐舞”中的高跷,后来这种以味噌调味的烧烤如茄子、豆腐等,都以“田乐”命名。画面中烧烤店前的行人众多,不少人被美味吸引进入店中享用。远处琵琶湖和比良山笼罩在早春的薄雾中,京都似乎已遥遥在望。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草津  名物立场
歌川广重    1833年

草津宿位于今滋贺县草津市草津,这里是东海道和中山道(江户经内地到京都的驿道)的交汇处,琵琶湖周边的物资也在此集散,因此非常繁华。画面表现得是清晨繁忙的草津,路上轿夫着驾笼飞奔。所谓“名物”是这里的特产“老太太饼”。据说这种和果子起源于元禄年间(1558-1570),德川家康、松尾芭蕉、与谢芜村等名人都曾品尝过。画面里店中生意兴隆,可见“老太太饼”广受欢迎。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大津  走井茶店
歌川广重    1833年

大津宿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御幸町,琵琶湖西南,是东海道上最后一个宿场,也是最繁华的宿场之一。本作描绘的是逢坂山的茶舎,门前著名的走井中泉水喷涌而出。茶舍中贩卖用泉水制成的“走井饼”。驿道上走着三辆牛车,装满了米袋正运往京都。画面景物纷繁,牛车、房屋、树木和天空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京师  三条大桥
歌川广重    1833年

经过长约500公里的旅程,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东海道的终点京都。本作描绘的是鸭川上的三条大桥,位于今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大桥町。庆长六年(1601),德川家康将三条大桥定为东海道的西端起点。桥下鸭川缓缓流淌,桥上行人往来不绝。对岸繁华的城市背后,东山三十六峰在タ阳下透出青绿色。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参观遇见浮世——歌川广重(上)
那天参观的人很少,最后就成了我和老姐的专场了。

本次展览共有五个章节,由于作品很多,我分成2篇博客整理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