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5f9ebd9fgd032fdd2c753&690
感谢本文被推荐到新浪首页新闻中心
6、小说的情节线
什么是小说的情节线?就是主人公的一个个故事怎样穿插起来的那根线索。情节线是小说的生命线。许多大作家,苦苦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完整表达一种主题的情节线。到了确定“情节线”的步骤,那是非常非常实际的“策划”了。寻找一条有生命力的“情节线”,是大作家们苦苦寻求的致命法宝。在一定意义上讲,情节线决定小说的成败!
俄罗斯大作家果戈理,熟知俄罗斯社会层面的一切一切景象,又具备了完成写作所必需的一切一切手法。但是,他困惑无比,这么大的一个社会,怎么去写呀,他苦苦思索,甚至求助他人:“劳驾,给个情节吧,随便什么可笑的或者不可笑的,只要纯粹的俄罗斯的笑话就行。”他说道:“只要给我一个情节,马上就可以写出一个五幕喜剧来。”给我一个情节,这就是关键!社会生活的原始状态,纷乱复杂,有人说,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一部小说。但是,每一个人的历史,没有情节线的穿插,就不会是小说!情节线,只有找到了它,你才能找到创作小说的金钥匙。
普希金自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但是他没有写,因为他知道他的能力不擅长这个情节的创作。于是,他把这个情节出让给了果戈理。果戈理的思想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经过他的艺术创作,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诞生了,这便是《钦差大臣》。果戈理的另一部小说《死魂灵》的情节,也是普希金出让给他的,在诗人的眼里,情节似乎无法使用,到了作家的手上,就成了无价之宝。托尔斯泰晚年,有一次听到科尼谈到一个女人的案件,心情非常激动。他希望科尼完完整整地写出来,科尼没有写,于是托尔斯泰向科尼索要这个情节,科尼出让了,他知道这条情节到了托尔斯泰的手中会比自己强大的多。托尔斯泰于是得到了这条情节线,完成了他最光辉的也是最后一部划时代作品《复活》。文学巨匠们都在苦苦寻找,就是寻找那条另作品升华的“情节线”,有了它,才成为作品,没有它,就是一堆废纸。可见,作家,太看重那条“情节线”了,它应该是作品的核心中轴线哦。
我们小小的作者,大概不必那么费劲地去寻找情节线。但是,我们要理解情节线的重要,布局一个作品,千万不要忘记那条看不见的情节线,围绕它,展开写作,将事半功倍的。
7、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在写一部小说之前,一定要思索这部小说要出现的人物、情节与环境。这是小说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现代小说,文字特点已经是五花八门了,写什么的都有,有一些近似于梦呓一般(如韩寒、郭敬明的小说)。你不能说这样的小说没有道理,因为它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现在的年轻人,本身就有一些“意识流”的行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昨天的必然逻辑。甚至,在一些非常大的人生大事上,有时也会忽然决定。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在现在已是司空见惯。所以,现在的小说,反映那些偶然事件的有很多,爱的是这个人,却和那个人上了床...这不是小说的过错,而是时代的过错。所以,今天的小说,已经不能用“是否逻辑”去评判。过去的一切有关于逻辑的小说的构造,在今天都没有意义了。
然而,好的小说,一定要具有那种内在逻辑。第一要有人物,人物是什么特点,做些什么事情,有几个重点的事件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想要表达这个人物的一些什么思想或性格,心中要有数。第二是情节,既是写小说,就要有很重要的情节,小说的实质是说故事,要给人以故事。看过一本小说,如果不能概括出来小说说的是什么故事,那一定不成功。第三是环境,环境一直隐藏在情节中,小说中的故事,一定在环境中发生,很多小说,掩卷以后,你会感到那种浓浓的环境感,故事反而其次了。如《悲惨世界》,看过了,就会感觉到那种灰暗的悲惨的世界的存在,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现在的许多小说缺乏深刻?就是因为缺少那种浓重的环境感。现在,浅薄的小说真是太多了,以至于看过以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人物、情节、环境,这三点非常重要,必须很好挖掘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之写深入。
在现在的社会里,许多人和事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了。看到一些写办公室的小说,上班、下班、领导、同事、聚会、三角爱情、嫉妒、误会、使坏、困扰等等,写政府人员是如此,写公司人员也是如此;写国家机关如此,写小县城机关也是如此,到处都是如此。因此看了以后,不可能留下什么印象,对读者的思想冲击也很小。特定环境里的特定人物发生的特定故事,只有有那种“不一般性”,才可能对读者产生冲击。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有谁能够重复出来吗?没有人,因为他所写的一切都是“特定的”发生的。想想近些年来的小说,有几本能够像这本那样深入人心?达到那种“特定的”意境,真是十分不容易的。
许多人把写长篇小说看作是自我写作能力的挑战,写成了,不管写得怎样,都觉得是一种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的。写长篇小说,一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思索过程,很可能,写过以后,你就变了另一个人。为什么说那叫做“创作”呢,简单地影印生活的画面,不叫创作,充其量叫做“白描”而已。想要让你的小说很有特点,很深刻,就一定记住好好挖掘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关系,想清楚了再写也不迟。
8、小说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任何文学作品,文字的功夫是最重要的。想的再好,没有掌控语言的能力,还是完成不了文学创作。掌控语言,是作者最重要的本领。真正好的文字能力,是那种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的人。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精什么,只有达到那种境地,才能写好优秀的小说。
语言的风格,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如《白鹿原》、《红高粱》),神秘气息的语言风格(如《藏地密码》),调侃诙谐式的语言风格(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深思而经典的语言风格(如《人啊人》),平易近人式的语言风格(如《蜗居》),还有许多许多。根据自己要反映的主题,语言风格一定要相应配备,如果语言风格跳跃太大,写出的作品会觉得不伦不类。语言风格要从一而终,一个作品,一定要从头至尾贯穿着同一种类型的语言风格,在自己的作品里自相矛盾,别人看了就很不舒服。曾经看到一个小说,写一个乡下人出身的知识分子,一会他是知识分子的语言风格,一会他是农民的语言风格,又不给以交代,看后非常不舒服。
确定一种语言风格,非常重要。一当确立,就要坚持走下去。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一定会是很突出的。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小说能够被全世界认同,那是因为他的小说在任何环节上都非常讲究,尤其是在语言上。细细去读,托尔斯泰的语言并不是都一个模式的,《复活》与《战争与和平》就不一样。《复活》更加“抑郁”,有着很深的悲剧色彩。中国的作家中,苏童与刘心武真是两个极端,苏童的语言灰暗、深刻、细腻,而刘心武的语言阳光、浅显、平易,好似天壤之别。张贤亮的小说,不但语言各异,思想水平上反差也很大,他的《习惯死亡》,近似于梦呓,我不喜欢这类作品。贾平凹的《废城》,是小说中争议很大的作品,我想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品,原因是不论情节、环境、人物的选择,还是语言风格的设置,都是那么的低俗。只有一点可以佩服的,就是,想写出那么低俗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语言风格的确立为什么重要?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认真思考,或者没有能力去掌控。网上看到许多小说,在艺术层面上只注意了故事情节的铺陈,有的也写得很离奇、很刺激。但是,语言上很不以为然。如果注意一些,一定会更好。我们不希求每个人写出的东西都是经典之作,因为那样对谁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适当地注意一些,考究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不可无,否则,怎么达到提高呢?
(未完待续)
【随笔】关于小说创作的思考(一)
【随笔】关于小说创作的思考(二)
本文被推荐到新浪首页新闻中心
http://s15/middle/5f9ebd9fg733fd72bf3e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