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5f9ebd9fgd032fdd2c753&690
感谢本文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频道收录
3、小说的创作
小说创作,之所以称之为“创作”,是因为它一定是经过作家的周密思考、设立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结构、用语言方式重新编撰写作而成的独立的作品。小说也是一个产品,是作家经过心灵冶炼而成的心灵外延性产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小说的媒介方式已经不重要,不论它是发表在杂志上、网络里、或者单独成书在流通,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小说发表了,它就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孩子,它就有了生命。有些小说孕育的不完善,生命周期很短,就消亡了,有些小说,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勇敢地活下去,即便作者已经消失,作品却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小说,承载着时代的光辉,独立地走下去,他们是历史时代的活化石,在几千年以后,人们还会记住它。这就是语言文学的魅力。人类呀,真是太聪明、太聪明,在不经意间创造了语言文字,又用文字写就故事、记载历史,让历史永存。
小说,是文字的历史,但小说,又不是直接描述历史的历史。小说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它用那种故事的述说方法,保存了历史,尽管这个历史,可能是一个人的历史,可能是一群人的历史,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或许也存在着完全无稽之谈的、完全意识流的、让人完全看不懂的小说,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能看得懂那位作者。荒诞的作者、荒诞的作品,也是历史,是那个貌似神经病的人的个人历史。
有很多文艺理论去述说小说的创作。它的创作过程,它的创作技巧,它的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它的生命力......那些是文艺理论家要做的事情。实际上,一个人要写一本小说,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记住几个最根本的事情就可以了。大家、文学巨匠、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多,所以他们才具有超凡的本领。小作家,小作者,没有必要去钻文学理论的牛角尖,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用“我”的心灵感受生活,感受时代,加上必要的对创作方法的理解,一样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当然啦,任何作品都有生命力的周期,普通的作品,有一个小小的周期,也就足够了。
如果问一个读者,你为什么要看小说?读者的回答一定会不一样。但是,大多数读者,去读小说,是为了一种“旅游”,心灵的旅游。小说一定是述说故事的,没有故事,不成为小说。各种心理需求,都可以需求故事:猎奇、好奇别人的人生、寻求惊险刺激、寻找共通的思想、了解历史事件、揭开谜团、遨游不了解的想象空间,等等等等,都让人们需要小说。而小说的作者,首先要定位自己,要给与读者哪种精神产品,是给哪些需求的人制作产品。没有这种理智的思索,就没有定位。定位准确,才能得到那部分读者的渴望,小说,才会有市场。
许许多多的业余作者,就是因为没有思考自己小说的定位,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有更多的小说,从一开始,就被划分在“垃圾”的境地。人的一生,有的人用来制造精华,有的人用来制造垃圾,走过一生,留下的只有垃圾,这是最为悲哀的。用小说去写那些“垃圾”,是小说家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不过,人类有天生的自然净化能力,如果制造的是垃圾,是一定会大浪淘沙、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在现时代,制造垃圾的人很多很多,制造精华的人很少很少。那是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铜臭气,就连个别最应该阳光灿烂的90后,一开笔就开始制造垃圾,那真是无限的可悲呀!
4、小说的主题
文艺理论家说,文学创作应该“主题先行”。理论界争论来争论去,一直争论不出结果。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瞎子摸象”,摸到了一部分,就滔滔不绝地扩大化地述说那是“象”的本质,其实都是很片面的。小说创作与诗歌、散文等等形式的文学创作,肯定会有不同点,没有必要将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特点与所有的创作等同起来。文艺理论家的呻吟总是那么苍白,正如号称音乐理论家的人的思索,与大众的卡拉OK无关一样,歌曲流行什么,哪首歌能够打动人心?绝对与理论家无关的。小说也是一样,它的成功,取决于众多因素,和那些理论家无关哦。
我认为,小说的创作,一定会是“主题先行”的。作者构思一部小说,最最开始的时候,心中似乎会有某些故事的萌芽,一旦开始创作,一定要明了自己写的作品,要反映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有的作家说自己没有明确的主题,就是有心里的话想说、身边的故事想介绍个其他的人。无意识的主题,有时也是主题。否则,你怎样按照一个脉络去完成你的作品呢?你怎么去截选你手中的资料去完成你的作品呢?你所要围绕的那个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是主题。没有主题的小说,就是精神病人的梦呓,是不会有前进的方向的。
小说的主题怎样确立?高手和低手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分歧。有人深恶痛决理性化的主题,似乎只要是对主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小说就会成为概念化的东西。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能够理智的设立主题,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出发点。人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人们不喜欢理智,好像理智了自己就不在生活中了。大错特错啊!恋爱中的人,不谈理智,好像理智是不道德的,其实最终,一场完美的恋爱,并不会以感性结束,它一定会回到理智中来。小说也是如此,犹如人们的一场恋爱,感性来、感性去,最终会回到理智中来。从一开始就能确立主题在哪里,是高明作者的真功夫。稀里糊涂就开始写小说,那小说一定好不到哪儿去。
主题,是小说的生命线。围绕主题进行写作,才是一部好小说创作的规范。
5、小说的结构
思索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是写好小说的前提。小说的结构,常见的有三种:
1、流浪式结构;
2、双轨式或多轨式结构;
3、网状结构。
流浪式结构,也就是单轨式结构,是将小说限定在一个主人公的基础上,让这个主人公通过许多故事,去一步步展现自己。比如《青春之歌》,写的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双轨式或多轨式结构,写的是两个或两个上的主人公的故事,典型的是《三家巷》,写了三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网状结构,是最复杂的结构方式,写的是一群人交叉编织起来的社会图景,最典型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巨大的历史场面,众多的人物关系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演绎,反应宏大的社会场面。
什么样的小说才是最深刻的?其实并不取决于结构的设置,最宏大的历史,也可能用流浪式结构完成。如《飘》、《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依然使用的是流浪式的结构。现代小说中,流浪式结构的小说,写得尤为深刻。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个人的“流浪”,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网状结构的小说,有的看似很宏大,反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深刻主题,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铺开很大的场面,主题只有一个,战争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博弈(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所以,结构,并不代表作品是否深刻,但是结构不同,在小说创作中,难度会是非常不一样的。为什么说《红楼梦》写了几十年,会研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仅是结构的纷纭,就够红学家研究下去的了。
小说的结构,依然只是创作的基础部分。你想用什么样的结构、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在写作之前,必须搞搞清楚,否则,自己糊里糊涂,也会让读者糊里糊涂的。把握结构的能力,非一般人可以异想天开。所以我主张,初学者还是先从简单结构入手,慢慢地精益求精下去为好。
(未完待续)
本文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频道收录
http://s1/middle/5f9ebd9fg807eaf3adc8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