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235
  • 关注人气:3,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赶走“蓝鲸”又见“人体刺绣”,孩子自残别都甩锅给动漫作品》人体

(2017-06-16 09:06:15)
标签:

杂谈

文/天白、翠红


人体刺绣,顾名思义就是在你的手臂上、手掌上、甚至是嘴巴上用针线缝起来。可怕的是,这种“游戏”也竟然在中小学生里有了不小的存在感。看到这样的报道,心痛之余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有同样情节的动漫/影视作品。比如,日本动漫作品《东京食尸鬼》创作的有“人体刺绣”的角色很容易被当做了教坏小孩子的罪魁祸首。


早在1988年,日本发生的宫崎勤事件(连续的诱拐幼女并杀害事件)便导致了日本社会对御宅族及动漫产业的污名化。宫崎勤住处发现的大量色情动画录像带被当做了诱使宫崎勤诱拐杀人的罪恶源头,人们面对这一案件中更加严重的家庭、社会问题却选择了视而不见(根据调查,宫崎勤的父母长期对宫崎勤要求严苛而偏爱他的妹妹,而最喜欢宫崎勤的爷爷去世,则最终导致了宫崎勤犯罪)。


2008年,加藤智大在秋叶原随机杀人事件再一次令御宅族形象跌落谷底。相比于加藤智大的御宅族身份,他作为一个长期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派遣职员身份却少有人问津,而加藤智大是在又一次被解雇之后才决定杀人这一事件面向更是被选择性遗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zvpO0A1D8QTEuMa5huCNkAIBSvaumicfzxuCUdMps7P8pfskialUicMa3BvkicMGQLmUHiafDquzFD4fd2ARUkmT0d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京东食尸鬼》里的角色铃屋什造。  图片来自网络

在国内亦是如此,我们太容易把青少年犯罪、自伤等事件归罪于大众其实不甚了解的动漫、游戏等等亚文化,通过将这些亚文化污名化的方式掩盖其他社会问题,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在这样的事件中我们的社会、教育毫无责任,学校和家庭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只要禁了动漫、封了游戏,祖国的花朵就会平安快乐茁壮成长。


《东京食尸鬼》其实是一部三观很正的成人向漫画作品,其动画改编质量也颇为可观。漫画讲述了忽然变成半人半喰种(喰种是一种外表与人类无异,但以人类为食的生物)的男主人公为了克制吃人的欲望,保护同伴,建立一个人与喰种可以互相理解、共同生存的世界而努力战斗。


与人体刺绣密切相关的人物名叫铃屋什造,因为自小遭受非人的虐待而发生了人格扭曲,暴力弑杀,而他身上恐怖的十字状人体刺绣则成为了这种扭曲人格的最好注脚。


铃屋什造确实是《东京食尸鬼》中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悲惨的经历令人同情,暴戾与病态的性格触目惊心,最终被特等搜查官篠原幸纪等人拯救,渐渐复苏人性的过程也令人感动。但如果青少年观众将对铃屋的同情误解为崇拜,以至于效仿他的人体刺绣行为,这难道是作品本身的错吗?就算是伟大著作《红楼梦》,也难免“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文艺作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却是老师与家长的责任。一味苛责文艺作品,只能说明社会上德育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如前所说,《东京食尸鬼》是一部成人向作品,在日本,这部作品只会在青少年已经进入梦乡的深夜时段放送给成人观看。而在国内, “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误解迟迟得不到修正,青少年是否会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到成人向作品、甚至是真正的价值观扭曲的低劣作品都缺乏有效的监管;从学校、家庭层面上来看,老师、家长不理解、甚至盲目拒绝理解动漫及其他文化产品,一概视为垃圾,以至于老师、家长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不理解孩子在想什么,更别提给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了。


 □天白(流行文化研究者)


缺爱的孩子容易被“人体刺绣” 误导


 “人体刺绣”悄然传播,孩子们说扎表皮不疼,你信吗?破皮、流血的,还在网上讨论怎么扎不会疼。说起来是新新的词:人体刺绣,新汤里装的不过是“自残”的旧药,和烟蒂烫手臂、刀片割大腿等等本质上是一回事,不过是把伤害自己身体弄得外观上貌似好看一些了,伤痕上有了装饰。


不论多么变态的行为,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追溯起来都和爱的匮乏相关。身体自残首先是一种感知觉出了问题的表现,少年、儿童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通过伤害身体的方式获得痛感,病态地感知存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对着爸爸、妈妈笑,他们回之以赞许的微笑,于是我们从他们的反应中看到自己可爱、有价值的存在--父母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了婴儿的存在。如果我们的微笑、哀伤、哭泣、愤怒等等都得不到回应,像撞在一堵墙上一样,在感觉存在上就很容易出问题。

 

走到伤害身体的一步,已经是孩子在呐喊:看看我吧!关注我吧!少年、儿童行为紊乱,比如在家里偷拿一点钱买东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都是在提醒家长到了需要给予孩子关注的时候了。有的家长不一定意识到了孩子的需要,只觉得真烦,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断,孩子也不省心,来添乱,气不过来,给他一顿暴打。越打亲子关系越差,错过了孩子的求助,也错过了支持孩子度过混乱的最佳时期。


 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开始了他的走出家门的群体生活,到了中学青春期,走向社会的行动到达高潮,越来越希望得到社会、社会群体的认可。对他们来说,得到同龄人这个群体的认同非常重要,而且,那些在家庭里情绪、情感方面获得支持较少的青春期少男少女,表现出更强烈的获得认同的需要。于是,“人体刺绣很酷”这股风伴随着认同需要迅速地刮起来,流血、疼痛都不在话下了。同时我们会发现,那些自幼获得了充足的爱、自尊程度很高的孩子,往往没有加入流行风的强烈冲动,也不认为扎破身体再缝起来值得炫耀。


孩子行为紊乱大多与爱的匮乏有关,与其打骂,强迫他们改变行为,不如给予他们需要的爱,更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