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7年2月11日是元宵节。
就在这一天,一位滞留印度54年的中国籍老人王琪,在万众瞩目之下,回到了家人的怀抱之中。
在老家咸阳的机场候机室内,80岁的王琪见到了84岁的哥哥王致远和其他兄弟姐妹,亲人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相拥而泣。
上一次王琪还站在故土的时候,时年25岁。
青年王琪
那个时候,王琪是一名驻扎在中印边界的士兵。在战火已经平息之后,他在休息的时候外出,结果迷路了,无意中搭上了一辆途经的印度红十字会救援车。救援车上的人将他交给了印度军方,后来,王琪在印度被审讯并判刑,而印度方面并没有向中国官方通报他的信息。
在艰难的生活中,王琪从未停止过对母亲和亲人们的思念。而他的母亲直到临终,也惦记着这个突然间音信全无的儿子。
两个国家之间早已冰释前嫌,王琪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被撕裂的历史创伤波及。当伤口开始愈合的时候,又因为信息不通,成为被遗留的痛。
这些年来,由于参与了“老兵回家”公益项目,我也走进了很多老兵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或感伤或哀痛,却无疑都在打动我心。战争年代,一些人失去了生命,一些人失去了健康,一些人失去了自由,一些人却被遗忘在了异域。
遗忘的滋味,并不好受。
但是,我还是看到网上有不少声音质疑,称王琪是个“逃兵”,不该享受这样的“礼遇”,直至其排长现身回应他是撤退时“走丢”才平息了争议。
事实上,纪念战争,我们总会去纪念胜利与英雄。失败、投降、被俘、迷路、走丢等等,往往属于并不光彩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有关联的人,也往往被排除在纪念的话语之外,有的甚至被视为一个家族或者族群的耻辱。
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许许多多像王琪这样的士兵,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每一个走上战场的士兵,也都有一个等他回家的母亲。
对一个个体来说,让自己幸福,让自己的亲人幸福,是最大的追求。这种幸福,有时候可以很简单,看见至亲的人平安,并且能生活在一起。
回归到个体生命的视角,每个生命都是应当被当做平等尊重的对象。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军人群体,和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一样,最终维护的正是这个族群有尊严的生命方式,也包括了他们自己有尊严的生存。
王琪正是大历史下的一个微小的个人,作为一个被印度扣押的普通军人,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回家,望一眼故土,见一眼亲娘。
晚年王琪
经过王琪多年的艰难努力,和国内亲人建立联系以后,亲人和志愿者就在为王琪回家的心愿而共同努力。而个体的努力,很快就遇到了瓶颈。虽然王琪拿到了中国护照,可是他没有在印度的合法入境记录,于是无法出境。
事实上,梳理这样纠结的历史顽疾,超出了普通人的能力范围之外。
在双方政府的对接之下,王琪终于突破程序障碍,堂堂正正地踏上了归乡之路。这也说明,捍卫个体生命的尊严,还是要依靠他的国家和族群来实现。
王琪的故事让当今的人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大众对王琪回家的高度关注,也让人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关注个体生命的年代。
回家的不止是老兵,还有我们的人性。保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严,是一个群体的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