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快评|雾霾治理需要更多的“摊开来谈”

(2017-01-07 18:45:58)
标签:

杂谈

今天,北京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治霾座谈会”,来自政府、市民、网民、企业、媒体等的多方代表,共坐一堂,探讨关于雾霾治理的共识。会上,北京市代市长蔡奇称,看到有网友在网络上吐槽治霾效果,“完全理解,感同身受”;还表示,“对持续雾霾对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深感不安”。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4kJ1yqtHU4ia3c6pRZe6ckSa15XGjONv0HibSibsn7StmXsE0gnbeWiaHuzErzHkT1sPlwjY4tBVYH0sTO1fk04g/0?wx_fmt=jpeg


多方共议、直面雾霾问题,这样的座谈会弥足珍贵。如何治理空气中持久徘徊的雾霾,是当下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议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雾霾相对严重的城市。但从舆论场近期的反响看,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官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缺乏应有共识。坐在一起沟通,是消除隔阂、凝聚共识的第一步。

在此次座谈会上,蔡奇就讲到了当前雾霾治理存在几大问题:包括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还不够,难啃的“硬骨头”攻坚力度不够大,“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也需加强等。

这些问题,直指雾霾治理实现“铁腕 精细化”的紧迫性。像他提到的“重型柴油车虽然只占全市机动车的5%,但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却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左右”,找准了病根,就必须加大力气治理。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4kJ1yqtHU4ia3c6pRZe6ckSa15XGjONLicTr3uiaBIC5INpA5iccicY2V0gX1fsre4UKwFsZ8SQ8S1XUznxdtKpxA/0?wx_fmt=jpeg


尽管雾霾是个老问题,但就中国社会来说,如何构建起有效治理雾霾的精细体系,仍是个全新的课题。制造雾霾的源头很多,这就决定了治霾的复杂性。北京的此次“治霾座谈会”本质就是个把脉过程——它指出了不少问题,也提到了治理方向。而这类开门“把脉”,作为治霾议题上的良性互动形式,也该为更多地方采纳。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jn4kJ1yqtHU4ia3c6pRZe6ckSa15XGjONYicvnR5qlJlICD9fYV7iadnnianFaRIOkwGVAZamEvibQYCIyE6FKgWB7A/0?wx_fmt=jpeg


雾霾不像毒奶粉、毒疫苗,可以确定无疑地追究到某个特定的人,它有更复杂的社会原因,甚至可说是某种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近些年各级政府常说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雾霾治理是非常好的“试金石”。

从国外经验来看,雾霾治理成功的过程,通常也是与经济社会转型伴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但不可能包揽一切。只有通过相应的程序,吸纳民意,推进共识,治理才会有社会认同,才能形成合力。相反,如果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官民之间没有良性的互动沟通,整个社会弥漫的撕裂和迷茫,会比空气中的雾霾更有害。

而座谈会等开放形式,对政府层面的治霾也是敦促。在社会几方“面询”式追问和问题导向下,地方政府对治霾中存在的问题,会罕有回避的余地。此次座谈会上,市政府方面透露,将推进重型柴油车管控等多项措施,组建环保警察队,并参照中央环保督查模式开展市一级环保督查。这些举措是对问题的正视,其后效想必也会在公众见证下更具保障。

说到底,治霾不能机密化,治霾所面临的问题,今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行动,都可以摊开来谈。空气没有边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相信各级政府和官员,也不缺乏治霾的内在动力。尽管治霾会牵涉到私人利益,只要为了公共利益,没有什么不能坐下来谈。而比起那些表面上众志成城、私底下各打算盘,经过各种座谈,让所有利益相关方表达诉求,形成妥协中的治霾共识,显然更具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