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京报快评丨德国名企大肆偷排废酸,被中资收购就“变坏”?

(2017-01-04 12:52:58)
标签:

杂谈

据《法制晚报》报道,德国名企德司达被中国上市公司龙盛集团收购后,其下属的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因夜间向运河偷排废酸2698.1吨, 公司被扬州中级法院判决构成污染环境罪,罚金2000万元。日前,江苏省环保联合会提起诉讼,向该公司索赔环境修复费用2400余万元。

这起偷排工业废料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一个重要原因是排污方系全球染料巨头德国名企德司达。尽管该公司已被中国公司收购,但这并不影响公众对此类名企的失望与愤怒。

这样一家掌控全世界染料行业话语权的名企都这样全无底线、肆意偷排,则一般企业的作为可想而知。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MsSfXGQC9l9cww8B7QHKsSbeu3EJYTbp8LtTreIShK7uTLc7XVnTKTRziansiclg5xPBGichyTz4W97a6J0M8ia61Q/0?wx_fmt=jpeg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偷排废酸有一条黑色的产业链。大公司找小公司,小公司找个体船主,最后直接排到大运河了事。所有环节均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事情,而又都没有顾忌,胆大妄为。这一点,从事发后有关各方紧急商量对策,并销毁证据即可明了。

全球染料巨头为何敢偷排废酸?这里边首先是利益驱动。据披露,在2010年以前,该公司的废酸都是先中和处理,PH值达到要求后,再将废水送至污水处理 厂处置,但这样花费昂贵,每吨处置费用需要约3000元。而私下则每吨只需580元,不仅节省费用,公司负责处置人员还可拿到不菲的回扣。于是,德司达也不惜铤而走险。

然而仅仅归之于“黑金”链条,并不足以解释企业的偷排冲动。根本上讲,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悍然向当地的生命之河排放工业 废液,仍在于骨子里的侥幸。而侥幸无非来自监管的松软散。长期以来,日常监管的严重缺位,使得不少国内企业在排污上形成了某种固化思维,不仅缺乏公共意识 与社会责任,就连法律也并不在意。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MsSfXGQC9l9cww8B7QHKsSbeu3EJYTbpl5GHibKLSo39Hr32dLLwWVBj1H9pnmD7b4Z3EOcqKQEBsvK27sOHiatg/0?wx_fmt=jpeg


据媒体报道,在德司达的母国德国,污染排放不仅有完善、清晰的法律约束,公众参与也有强大的力量,除了公民、企业的自觉之外,德国法律赋予公众对污染空气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而在我国,不仅相关法律得不到敬畏,政府监管也难以到位,民众每每苦于环境被 污染,却难以有效参与监督,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很难实现。凡此种种,均助长了企业的侥幸与无序。

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之前,德司达仍属外企,废液严格按照规范处置;之后,则被浙江龙盛集团收购,而大肆偷排废酸事件就此发生。可见,即便是企业注入了“德国基因”,也难以改变“淮橘为枳”的命运。

说到底,并不是德国名企到了中国就“变坏”了,而是被中国企业“带坏”了。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但运行规则、企业伦理、外部监管变了,也就变得“入乡随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