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午开始,受冷空气影响,持续笼罩中国多地的雾霾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消散。环保部21日晚通报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雾霾面积一度达到188万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据新华社报道,中德两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这一发现,凸显了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的同时,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对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然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所,通过气溶胶质谱仪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对12月16日至20日对北京的采样颗粒进行分析发现,有机气溶胶是其中占比最大的颗粒,高达45%;硝酸盐颗粒占比24%排第二,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硫酸盐占比15%,主要来自燃煤等;铵盐占比12%,氯化物占比4%。
显然,这两项研究对雾霾成分的归因有差异,但在我看来,却未必不是好事。
如果要根治雾霾,就要知道雾霾是什么,来自哪里,有什么成分,对人危害几何,然后才会找到有针对性的决策和治理手段。因此,对于雾霾的研究应当担心的是没有研究,甚至对雾霾无语,或麻木漠然,而不是忧患研究结果相互矛盾。
如果从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思维来看,中德研究成果开出的药方,就是要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并未开出药方,但是提出了继续探讨问题的方向,因为有机气溶胶是总称概念,具体的组成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只是知道其中一些成分,如多环芳烃是有机气溶胶的一种。
对于矛盾的研究结果,科学上目前通过几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一是荟萃分析,也就是向大数据要结论,把所有有关雾霾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以数量和频率来确定雾霾中有哪些成分和谁是第一,谁是末位。
其次,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成分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进行质疑性的重复性研究,通过可重复性来确认雾霾的成分有哪些和哪几种成分占据最高地位,以及根据它们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谁是元凶、次凶。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人都会采用,即试错法。遇到问题先用A法试一下,如果不行,再用B法。但是,现在治理雾霾已经不是盲目的试错了,而是有针对性的试错。
无论是上述的研究还是其他的研究,都已经指出,雾霾的成分包括有机气溶胶、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并且这些成分的来源也比较清楚,主要是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主要不是私家车,而是大型柴油车、货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和PM2.5)。
只要真正限制和抓住了这些污染源头,空气就会有大的改观。
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的不断披露,能使我们更加重视和意识到PM2.5对所有人的危害,尤其是对孩子更为严重的危害,行动起来治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