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606/96621244212986403.jpg |
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
记者手记·李健亚
盛夏,从喧闹的中关村,走进北大南门,阴凉之气扑面而来,宁静的校园,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跟我见面的是一名住在南门宿舍的博士,就如那座老楼质朴而斯文,但却经常压抑不住自己的激情,他说他爱北大。他不知道北大的官员是不是和他一样,还有些是从外面调来的。他觉得只有在这生活过,有过在这里的爱恨情愁,才有依依不舍。
不得不说,这个楼内有些局促,只开了一个北门作为进出口,其他的门看起来都是长久地关闭着。确实从使用功能上讲,这座建筑被当成了筒子楼使用,当时设计的时候,每段楼道共用一个公共厕所。现在虽然没有房间装空调,但博士说这里的气温不会超过27度。
大学都在建设大楼,北大也没有脱俗。其实,文科院系,有好的图书馆,教员有自己的办公室就够了。就像静园的北大文史哲三系,迄今还没有大楼,但是名师云集,也是北大学问做得最扎实的地方。记者曾去北大中文系采访过一位教授。走进他的办公地———静园,感觉那是一个空间“场”,四处都充满了文质彬彬的气息。后来听说,这就是过去燕京大学的学生宿舍。相比南门,可能多了些雕梁画栋,但从风格上看,两者都是古色古香的。
这位博士还说,2007年他和同学看到北京公布了保护名录,包括了北京大学近现代建筑(1920;1955),还一度十分高兴。但后来才知道,这个范围很奇怪,只包括了东门的建筑群。但北大南门和东门一样,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思想、同一风格的近现代建筑,只是一个用来教学,一个用来住宿。如同未名湖北岸的德才均备四斋是教学区,静园是燕大宿舍区一样。学校为什么不把东门和南门的建筑给予同样的待遇?
我也采访了北大的一名管理者,他觉得学校缺少发展空间,尤其和清华相比,“清华拆得更多”。不过,说实话,对发展空间这个概念,我自己的感觉是怪怪的。
我在希腊和意大利,看到过许多历史建筑,都是外观保持着历史的沧桑,而内部进行现代改造,让他们符合现代人的需要。欧洲最古老的博罗尼亚大学,至今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校园。假如,北大对南门建筑能和静园一样,予以合理的修缮、改进,也能符合教学办公的需要,而且相信在这里培养出的人才,应更会多几分人文情怀。
一座楼的命运本不是多大的新闻。但建筑确实属于文化领域中比较高的一个层次,在我们这个行当,有句话,建筑是文化的最高代表。记录它的一段命运和纠结,让我可以更好体会到什么是文化中的“生命”,我的确感觉到了老建筑的生命,巍峨端庄却又无能为力。
□李健亚(本报文化新闻记者)
“公民声音”、“异议”栏目征稿:
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您的看法和对“评论周刊”的阅读反馈。
信箱:xjbpl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