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电影呈现生活普遍困境

(2009-04-23 14:34:17)
标签:

电影

杂谈

著名导演贾樟柯讲述《电影:想法和办法》:

著名导演贾樟柯讲述《电影:想法和办法》: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418/46601239985651126.jpg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418/35001239985651126.jpg
  《二十四城记》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418/35921239985651142.jpg
  《三峡好人》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90418/93491239985651142.jpg
  《小武》

  我不赞成“艺术高于生活”,过去我们的观念“艺术源于生活”,看起来对生活非常尊敬,但是话题一转就变成我们是高于生活的,会觉得从事艺术的人本身有能力来界定、概括、总结生活,甚至给生活里的困境指出一条道。实际上对艺术来说,我们呈现个人的局限性,呈现个人的迷茫,呈现个人的困难,比我们呈现一种思路更重要。我们不要想象作者本人是无所不能的,我觉得艺术呈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困境是非常重要的。详见B04版·京报讲堂

  贾樟柯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奖,2006年,因《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 贾樟柯代表作

  电影中的时间 我偏爱长镜头,因为有一种对生活、对人物的尊敬

  对导演来说,在创作上首先面对的是处理时间的问题。一个编剧开始写作的时候,所有人的喜怒哀乐、所有人的命运、线索,是跟时间有关系的。在电影里两个最重要的创作元素“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第一位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非常喜欢统一时空,一个时间里一个片断或者一个情景,相对完整,不打破它。一般来说动作电影、好莱坞电影时空都是非常主观的,把主观破碎的时间感强加给观众。对我来说,我一开始喜欢统一时空,并不是因为它是对某一种电影的反动,而是觉得它自身跟我们的生命经验,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跟时间相处的自然感触是特别一致的。我偏爱长镜头,除了长时间不被打断,还有一种尊敬感,有一种对生活的尊敬、对人物的尊敬。

  我觉得时间本身是特别有情感的。我突然想起刚来北京时的一个往事。1993年,有一天一个高中朋友中午的时候来电影学院找我,突然出现在我的宿舍里面,我特别吃惊:“你怎么来了?”他说:“来看看你。”正好刚下课,我们两个人去学校食堂对坐大概一个半小时。然后我上课,他又坐火车回去了。若干年后我突然想起这个非常感动,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感觉,里面包含着情感的热度。

  电影中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能感觉到和空间交谈了

  电影一方面是处理时间的艺术,另一方面也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因为实际上我们人就在空间和时间里面活动。

  我觉得每一个空间即使是一个空房子,都会有我们活动的痕迹。比如大家坐火车,突然在某一站上去了,上去之后找到一个空座位,那个座位上的人刚刚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座位上的人活动的痕迹,比如说残留的物品,比如说背后的坐垫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空间的魅力,就是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是不是能够观察到人在其中的感觉和人在其中活动的痕迹,而能投入给我们更多空间的想象、对命运的想象。

  我觉得有两个例子特别可以说明,一个是我自己。我自己了解空间的这样一种重要性,其实很早。比如我刚上电影学院的时候,我看过安东尼奥尼写过一句话:“我拍电影的时候,每次到达一个新的空间、新的场景的时候,我都会和这个场景交流五分钟。”那时候因为自己很小,就觉得他有点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能感觉到能和空间交谈了。

  我在大同拍过一个短片,是拍大同废弃的俱乐部,因为大同这个地方主要产矿,所以会有很多矿场,每一个矿曾经都有一个很大的俱乐部,俱乐部的剧场最少也能坐一千人,但是因为体制的改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有一段时间国营的矿都衰败了。随着集会的减少,会场就孤独的停留在那了。等我去拍的时候,我觉得每一个会场都像一个纪念碑。这种空间能带给我们对记忆的寻找和对往事的回忆,它带给我们对现实空间的想象是非常强烈的。

  电影中的人物 我喜欢跟非职业演员打交道,因为他们用方言表达

  我的每部电影里面都有很多非职业演员,大家会想,贾樟柯你用非职业演员,是不是你没有钱,请不起演员?我觉得大家有点误会。

  我觉得非职业演员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推广普通话,整个电视的世界都是普通话的世界,但是普通话在我看来太没语言色彩了。我觉得一个演员如果在现实尘土飞扬的县城里面讲故事,如果我们不用方言配合,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之所以非常喜欢跟非职业演员打交道,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用方言表达,因为他们在用母语表达的时候,没有压力。比如我在北京十几年了,我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时,我还会想我有没有说准音节。可是非职业演员用母语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显得非常自然,而且那种方言的词汇非常有魅力。他讲述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方言自身的鲜活感。

  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也是早恋,想对一个女孩子表白的时候,说“我爱你”感觉很难,说不出口。我那时也是每天都看一些电影,比如像张国荣经常说的:“我很中意你啊!”他说的不是爱,而是中意,他把少年的羞涩、不好意思都直接呈现出来。

  ■ 观众提问

  问: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您的电影比如《三峡好人》,肯定融入了很多您对生活的理解,能否谈一下您是怎样呈现这种生活视觉的?

  贾樟柯:我不赞成“艺术高于生活”,过去我们的观念“艺术源于生活”,看起来对生活非常尊敬,但是话题一转就变成我们是高于生活的,会觉得从事艺术的人本身有能力来界定、概括、总结生活,甚至给生活里的困境指出一条道。实际上对艺术来说,我们呈现个人的局限性,呈现个人的迷盲,呈现个人的困难,比我们呈现一种思路更重要。

  我觉得要强调生活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要呈现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不要想象作者本人是无所不能的,我觉得艺术呈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我个人身上这种现实的戏剧性,我都有点接受不了,因为如果按我的生活拍电影,可能我呈现出来的,大家会觉得虚假,比如最近这一个月我经历了几件事,我有一个表哥下矿的时候被铲车砸了,虽然生命保全了,但是人的意识丧失了。又过了不到一个月,我另一个表弟在工地干活摔下来,把脾摔坏了。这两件事我处理完了,又有一个表哥遭遇了火灾。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问:您作为导演,您拍的电影是拍给别人看的,还是展现自己内心世界?

  贾樟柯:拍电影肯定是拍给大众看的,因为电影毕竟是一个公共的媒介,包括我们写一本书肯定是想让人来分享,但是问题在于,写这本书或者拍摄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紧紧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相信我们都是这个时代里的人,我们的经验都是大众的经验,我们不是怪人,不是贾樟柯的生活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没有人能逃脱这样大的环境。

  以前总有人问,你总拍山西,是不是山西有什么特别?其实不是,我们面临这个时代里的所有问题都是一样的,当导演一样,当兵一样,当教师一样,当农民也是一样。一直有一种误解,就是个人经验有可能是不能跟人分享的。我觉得其实对艺术来说,如果你是诚实地表达个人,你就能和众人达成一种共鸣的关系。

  问:您怎么看文艺电影“叫好不叫座”?

  贾樟柯:这是2004年到现在,都在追问我的一个问题,追问了五年,大家还这么关心这个问题。

  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只不过大家一直为这种现状焦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阅读来看,现在国人阅读的状况是非常让人担忧的。七八十年代,书籍没有这么多,但那个时候能看到文学杂志,在一个乡或者一个镇的中学图书馆一定会有这样的读物。现在这样的读物是不是能够深入基层,我觉得真的是一个问题。

  我们最后只留下了一种生活焦点,内容就是经济生活。所有的话题、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经济生活上。而且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价值判断,都和钱联系在一起。你写一本书要看畅销书排行榜,写首歌要打榜,拍个电影要票房,拍个电视剧要收视率,多元文化的价值完全变成唯一的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还有一些人在从事一种相对来说有一点理想主义的工作。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种创作,这样一种尊敬。

  问:您前期主要是以纪录片形式表现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今后的作品是继续保持纪录片式的风格,还是会引入商业元素,改变拍摄方法?

  贾樟柯:黑泽明有过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大,我记得他是在领取奥斯卡终生成就奖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说:“我一生中都在寻求电影之美,但是我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我从他这个话里,明白了当一个导演终生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一个属于电影的美。

  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解释什么才是电影之美。我喜欢长镜头、喜欢纪实美学,而且我觉得它是电影美学区别于其他美学最真实的魅力。但是也不代表它是我唯一的电影世界,我自己对很多电影都非常感兴趣。

  刚才大家谈到商业问题,大家对商业有一种误解,其实有两种商业:一种商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种影片一般来说制作模式是现在谁最卖、什么故事最卖,就搞什么。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商业电影,比如我们拍一部历史电影,要街上走的人都是明朝的人,这种情况下,必须依赖商业的模式来呈现导演要表达的意图。所以我觉得即使是商业电影,也不应该一刀切、简单化。

  问:您谈到非职业演员的问题,我想问,您怎么看待非职业演员的控制问题?

  贾樟柯:我有比较多的经验和非职业演员一起工作,实际上和非职业演员一起工作,与职业演员一起工作没有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职业演员比非职业演员多一点知识,比如我每次工作的时候会反复地告诉非职业演员,你不要反复地看摄影机,而职业演员非常明白这一点。

  我跟演员工作的时候,不管他是职业演员还是非职业演员,首先我们交谈的是前后的关系,所谓前后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拍摄一个场景,要一起来想象这之前是什么,这之后是什么。因为人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不应该是一个此刻的状态。比如电影《小武》里有一幕,小武进去拿热水袋,它其实有一个前史,就是女孩子生病,她拿一个盛满热水的杯子暖她的肚子。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对演员的了解程度,我自己有一种经验,除了解演员的性格、自尊心很多东西之外,了解他生理性的状态也很重要。比如有一些演员上午7、8点到晚上9、10点都没问题,人家作息很规律,在这段时间他的精神都很饱满,还有一部分演员,他下午精神很充分,上午基本处于梦游状态。所以及时了解这些演员的特点,你要对应的把不同的情感段落呈现给他。

  另外,还有一个彼此信任的问题,特别是对非职业演员来说,你跟他相处要做一些工作,你不能拉过来就让他演,还要跟他打打麻将、唱唱卡拉OK,而且不光是导演,还有摄影师等一些工作人员,让他融入之后就有感觉了。

  有时候我们也遇到过一场戏拍十遍、八遍,演员状态一直进不去,有时候你也会怨恨演员,怎么会挑他?后来我也有经验了,其实你回顾一下你的剧本,往往这里面会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导致演员演不好。所以现在如果演员演得很不舒服,我首先要修改剧本,肯定是剧本出了问题。

  主办:新京报 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 国家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