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品质
(2013-08-15 19:03:54)
标签:
心理咨询师能力品质杂谈 |
分类: 咨询师手记 |
之前谈到心理咨询师有几个层次,技术上的熟练是一个角度(毋庸置疑,技术也是可以帮助到来访者的)。另一角度是咨询师个人的修为。前者做心理咨询类似一种“技术活”,是“术”,后者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接纳,是“道”。大道至简,依据不同的来访者,学过的技术是顺势的一种辅助方式,而不是,恪守于某一种技术。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不容易,最困难的是个案的经验积累,是一个最难突破的阶段。
目前蓬勃发展的社区工作,接纳了大量的初级咨询师从业者,在现实中也接触过不少从社区心理咨询师转到职业咨询师的同行,感觉都不尽人意,其个人的积累没有随着时间而有同期的回报,一度令我非常怀疑这种曲折救国的可行性。
现在发现不完全如此。
因为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个案最具影响和帮助的,不是技术的纯熟(我仍然要说这些是有用的需要的),而是靠内在品质,亦就是说,心理咨询师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尊敬,才是最终能否HOLD住个案,真正帮助到个案的核心。
而这个部分的积累,在于对生命的体验。换言之,咨询师如果无法做到在生活里全然地接纳自己,并沉住气呆在各种体验里,是限制自己咨询能力的根本。
这也是不少咨询师,从业时间很长,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根本原因。
好似围着个支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成长是不局限于何地何处何时的,并且要强调,成长不是仅限于在咨询室里。咨询师试图借着咨询过程来提高或丰富自己的体验,这本身对来访者亦不公平,虽然,这种过程是相互产生的,但有个次序问题,在个案里有新的体验或碰触到自己的结点,那是顺势而到的,是意外得到的礼物,而不是持着这种期待来做咨询。
所以,问题仍然卡在咨询师自己对于某些体验和恐惧和回避,这些未觉知的部分,限制了咨询师自身的能力,也拉远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距离。
曾有咨询师沾沾自喜地说,自己的个案总是某某类型(惭愧啊,我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有钱人、高学历。当然,这其中存在着咨询师的吸引力和拒绝力(有时也称为界限),但我分明嗅到一些不同的味道,那就是,因为我的来访者,所以我的层次亦同样提升了。同时,还看到了咨询师自身的另一种局限。那就是,除了这些你所选择的范围,你是否具备接待不同类型的来访者的能力,比如,那些又穷又没文化的,你会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和接待他们?是怀着对其他类型的人同样的尊重还是假装很尊重对方实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可怜?
有时以为,只有那些“高级”的人士才能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智慧,实则上是我没有能力去接纳那不同的部分,那些部分,潜藏在自己的内在,只不过自己不敢把它晒出来罢了。
自己的工作经验大致也集中在高收入高文化水平人群为主,偶然的机会,到一家电子厂去讲课,我发现对于这样的授课对象有些无知和无措,因为不知如何透过课程贴近她们(我又不想仅仅完成一场课的任务),看着做好的课程,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无味,心里知道,这样的状态,她们肯定也是如走过场。带着这样的感觉,来到了厂里,她们正好下班时间,在空旷的操场上,她们三三两两地谈笑走过,笑容或温暖或飞扬,我感觉到自己突然有那么点喜欢上她们了。经过她们的生活区,有几个女工在水龙头下洗头发,空气里混杂着各种香气,还有傍晚阳光洒在她们湿漉漉的乌黑的头发上,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有些变化,我想走过去,和她们交谈……课程上,我看到自己可以真正地欣赏到她们的某些部分,虽然仍然做不到全部的接纳,但起码,我离她们近了些……
在这里我看到,自己常常远离的某些部分,某种意义上正是自己未修好的功课,包括自己的工作中设立的种种保护层,维护着的一种职业美好形象底下,一样潜藏着真实的但没被接纳的自己的部分。
恪守着某种界线,限制了他人同时亦画地为牢般地限制着自己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智慧。
生命的智慧并不单一地青睐于某类人,或仅限于某类人所有。在近期的课程中,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对于某类学员的偏好与排拒,我选择了去突破,接触之后,发现在不同的镜子里,照见了不同的自己。在这些镜子前,照见更真实更全面的自己。
这些时刻会带来不舒服,也看到自己在拒绝和迎接之间的彷徨犹豫,还有担心害怕,去经验这些感受,试着敞开自己,承接过往所回避的感受,在这样的感受之下,发现原来安放着好多的宝藏。
当然我仍然做不到对所有的类型的欢迎和接近,但我可以试着去接触,真实地尊重每一个不同的生命,并且感谢随之而到来回馈。
生命的丰厚回报与自己敞开接纳程度成正比。这不仅仅是咨询师的品质的淬炼之道,亦是每个个体的内在平和喜悦的获得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