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 在
(2013-06-21 16:29:24)
标签:
存在人生意义杂谈 |
分类: 咨询师手记 |
参加一个家庭系统排列的活动,有一案主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说了半天,都令人如坠云里,最后,老师说:如果你还是在说梦话,那我们就先排下一个个案了……
近期留意起存在感的部分,于是发现大量存在感不良的现象。
从物质的世界来看,存在不是一个需要怀疑的问题,而在心理学的角度,拥有存在感的人并不多。
通俗来看,存在感不良的现象是: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活着为什么及为他人而活着。
最麻烦的就是为他人而活着。看似很高尚的理由,令人感动,其实不然。如果活着的意义在于他人身上,比如,最常见的父母的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伴侣之间的你是我活下去的理由等等。大体上是因自身的虚弱匮乏而寄生于他人。
为他人而活的人常常是个“老好人”,不懂拒绝、害怕拒绝。他们通过对别人好,通过别人的反馈而获得存在感,又因此而加倍付出,往往身心疲惫仍不知,但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好人没好报”。从身体健康来看,过度的付出消耗自身资源,无能力排解即在身体凝结成疾病。从关系的深度来看,“一切为了你”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对应的是道德高度——我都这么对你了,一切只能是你的错。
还有一种典型的存在缺失,即爱幻想的女人,活在一个自己建构的世界里,面对问题都会转入自动程度——明天会更好。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虚无飘渺,比如,忍辱接受伴侣长期的婚外关系、迷恋韩剧、幻想琼瑶式境遇……躲在一个假的世界里自恋。
相对于女人,男人的存在感更低。常见的一定要生个儿子者,因为儿子才能“传宗接待”,男人害怕自己无法续存,会特别渴望这个部分。造物让女人拥有着“十月怀胎”的机会,可以和婴儿有足够长的共生时期,为了弥补这种差异,让孩子随了男人的姓氏,但这无法抵消男人们的存在恐惧。于是有些男人则到处留下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无论他们有多少个孩子,都不能给予他们需要的存在感。
存在感缺失大体上是缘于童年期的自主性被剥夺,父母不愿意去看到孩子真实的部分,从而令孩子为了生存,为了顺应成人世界的喜好而发展出一种“假自我”,真实的则被压抑。
过度守规则的人大体都活在假自我中或者说个体大部分都在为假自我服务,比如只知道努力学习的孩子,比如只知道挣钱的男人,这些方式是他们意义的基本象征,他们有些能一辈子相安无事,规矩而没有活力地过完一生。
有一部分则常期处于真假自我的冲突中:要什么不要什么,难取难舍。
除此之外,有些则缘于某个契机,假自我会被揭穿,人生有许多阶段会让假自己有机会出没。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当真自己有机会破土而出,相对于过去的默守陈规,常常有着令人“惊吓”的举动或行为改变,比如,强烈的叛逆,婚变(当然当下的大部分婚变都不是因为觉醒),突然改行。
人生不是仅仅只有一个版本,那未免过于单调无趣。或者说,活在哪种状态中是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能一直在假自我中,也未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很安全。但这样安逸从一而终的例子并不多,更常见的是在恐惧这种“一眼望到老”的生活,但又不敢走出当下的安全圈的矛盾纠结之中。
追求自我的真实存在总会遇到更多的动荡、波折和困扰,即使这样,仍然吸引人们前伏后继去追求。因为唯有富有创造力的有活力的人生才精彩。
对于自己而言,过去缘于教化,认为只有一种生活是对的,对于之外的一切习惯性地拒绝,刻板化地制定自己的一套规则并且以之为信条试图约束他人,然后谴责所有不符合、不遵守这一套规则的人,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保护自己的自我良好感,也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现在看来,唯有生活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里,只有绝对化地接受到一种声音(类似于某些国家限制并控制外界信息的传播),才能带来无知但快乐的生活。
而今,在慢慢地尝试接触不同的声音体验不同的方式,渐渐找回真实的自己。庆幸的是,并没有因此而走到另一种端,即以否定一种来确定另一种,而是努力追求和体验自己选择的生活,并且尊重他人不同的生活模式。
学会尊重不同的声音,不批判、不刻板、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一种能力亦是得之不易呀~~